升學、就業、創業,在他們的同齡人抓住畢業季最后的時光規劃著走出校園后的人生階段時,或許無奈,或許放松,他們中的一些人選擇了“慢一慢”“緩一緩”,暫時將“畢業去向”這一在以往看似“必填”的項目上留個白、騰個空,在夢想沒有達成時選擇暫時休息。“慢就業”這個詞,也開始進入人們視野。

那么,“慢”究竟是為了蓄勢待發,暫時求得與自身、與心靈和解的緩沖之需,還是拖沓延宕、回避現實的消極之舉?記者采訪了部分教師、學生及專家。

慢就業:擇業觀多元化的表現

“想畢業后去云南待一年,一邊兼職,一邊旅游,回家后再開始正式找工作”,即將從山東某高校法學專業畢業的劉穎(化名)這樣規劃自己畢業后的生活。“感覺自己的前二十幾年都好‘沒意思’,從高考到大學四年一直在考試;大三下半學期開始準備考研,畢業后暑假開始準備司法考試,研究生開學后期中考、期末考不停,馬上要畢業了又要考公務員。”劉穎表示,自己專業考公務員大部分不要求應屆生,所以想先“出去走走”。

除了暫時“歇一歇”,給自己的人生旅程留個“小空檔”,實現自己的“小期待”之外,更多“慢就業”學生的選擇背后是理想未能實現的無奈。

“最近兩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原計劃出國的學生出不去,本專業保研和考研比例并無太多增長,而國內考研的學生增加,所以其實競爭更激烈了。今年學院70余名畢業生中,有8人計劃‘慢就業’復習準備‘二戰’考研。”華東地區某985高校生命學院學工部就業負責人李虹(化名)表示。

李虹還表示,近年來“慢”下來等待機會考公務員、考教師資格的學生也逐漸增多了。她回憶往屆本科畢業生小黃的求職經歷:“畢業后一段時間他還跟著專業老師做實習,后來考家鄉中學的教師崗,直到當年12月他才定下來,總算趕在還是應屆生身份的‘尾巴’上,我們才算松了口氣。”

在教育部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看來,“慢就業”是現在大學生擇業觀多元化的一種表現。“現在畢業生不少是95后、00后,他們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有的選擇升學、創業,有的選擇到企業就業,與此同時,‘慢就業’現象也在增長。”

慢就業:理性抉擇背后有原因

那么,從更長時段的職業發展來講,“慢就業”究竟是一種理性選擇,還是對社會現實的變相逃避?

“觀察到有的學生報考公務員,對心儀崗位的要求很高,比如待遇好、離家近,最后即使能分配到自己家相鄰縣的崗位也不愿意,我認為對待工作不能有一勞永逸的想法。”中央民大招生就業工作處副處長張繼偉對記者表示。不少專家提出,相當一部分“慢就業”的學生存在對求職目標預期偏高的問題。

“從宏觀層面來看,現在勞動力的素質在普遍提高,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很多選擇所謂‘慢就業’的大學生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勞動競爭力。年輕群體對就業的質量要求在大幅度提升,而且更看重首次就業的質量。從這個角度來看,‘慢就業’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可以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延緩就業意愿。”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教授文軍分析道。

文軍看來,“慢就業”并不意味著“懶”,反而意味著對自身的高要求,“微觀層面來看,有一些選擇繼續深造的學生,比如考研的同學今年差一點分數,他寧愿再等一等繼續考,這反映出年輕群體對自我發展的期待和定位越來越明確,自我實現的動機越來越強烈。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選擇‘慢’是因為懶散,不愿意更早進入社會中。但我們發現,一些‘985’或‘雙一流’高校學生對自我的要求比較高,希望在進入社會前有一個過渡期,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給自己的狀態做一個調整。”

除學生本人意愿外,不少城市家庭父母經濟條件較好,主觀上允許、包容、支持孩子“慢就業”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我認識的不少暫時不就業準備‘二戰’考研的學生,他們父母認為家中沒有經濟負擔,也比較贊同學生想法,愿意給孩子創造環境重新考研,在父母眼中考研是個‘高大上’的目標,心想‘我家孩子努下力明年就能上研究生了’‘還是很有追求的’,對于gap一年并不覺得什么。”

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水利與生態環保行業就業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屈文謙表示,選擇再次考研說明學生的深造愿望強烈,這在“雙一流”高校中應該是個普遍現象。“學生們都很優秀,學習能力很強,想進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加上現在就業市場對學歷有要求,所以選擇‘二戰’可以理解。現在很多畢業生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經濟條件好,沒有生活壓力,也不急于就業,家里也支持他們備考。”

慢就業:權衡利弊有妙招

是選擇繼續等待、觀望還是“將就”?是接受“慢”的未知還是暫時迎接現實的妥協?即將進入6月,畢業時刻越來越近,是否該“慢”成為一些去向未定同學的選擇題。

“我覺得現在很多學生還是存在跟風現象,尤其是對于去考研、二戰考研的學生受到周圍同學和家里的影響還是非常多的。根據我們統計,其實沒有進考場或者考了一科就跑的學生比例還是很高的, 這些學生應該想一想自己的優勢,多想幾步,否則還是會耽誤自己的時間。”張繼偉表示。

“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適合‘二戰’,還是要慎重考慮,比如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能否承受相應的心理壓力?如果考研是因為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或者不想走出‘溫室’,不想進入職場,可能就要重新審視這個選擇了。”屈文謙表示,“通過慢就業來逃避就業,這種情況我們是不鼓勵的,還是希望學生們能積極主動就業。高校畢業生人數一年年在增加,就業壓力也在增大,逃避解決不了問題,直面困難、提前做好規劃、做好準備才能更好地應對。”

“如果家庭和個人經濟條件允許,在沒有‘理想’的職業機會時,采取‘慢就業’模式,等待更好機會,應該沒有問題。可是,如果在經濟方面的積累和支持不足,就應該降低預期目標,選擇‘次優’或‘再次優’。”北京師范大學戰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建民分析道,“其實,職業選擇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自己的認知不同。從基礎的職業起步,了解基層,體會勞動的不易,反而有助于歷練自己,打好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基礎。如果有相應積累和支持,可以利用‘慢就業’時間多爭取學習機會,進一步提高自己。”

有專家還表示,學生“慢就業”現象其實對于高校在制度建設、就業育人方面也有新的啟發。例如應當將學生就業價值觀的教育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體系,普遍開展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并通過教師談話引導、家校聯動、朋輩扶助等措施加以引導,提供更為精準的個性化服務。

李虹表示,針對“慢就業”的學生,學工部老師會一對一與其溝通了解情況,學生群體“研友會”也會提供互助,學校會為他們提供自習室、開放學業分享中心,讓他們在沖刺備戰時能有安靜復習的環境,穩定情緒和心態。“我們還聯合班主任和教務對學生做評估,對于考研希望不大的同學會做一些思想工作,給他們定點推薦一些崗位,還發動校友力量內推。我們也建議‘二戰’的同學保持同課題組老師聯系,讓他們在備戰期間也能接觸到科研,而非完全回到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備考。”

王建民認為,目前的本科四年學制規定、傳統觀念、家庭和社會壓力等,都對學生選擇“慢就業”有影響。“如果學生選擇‘慢就業’,學校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也可借鑒國外大學的經驗,在學習年限上更加彈性化,政策上允許辦理休學創業、再復學,或者通過業余時間學習繼續完成學業。”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