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濱:從紅軍戰士到西工大黨委書記
作者:黃迪民 付怡 員智凱
發布時間:2021-06-11 10:58: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他英勇頑強、九死一生,歷經五次反“圍剿”戰斗、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他放下戰功榮耀,投身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他對黨無限忠誠、對革命不怕犧牲、對工作忘我奉獻,用一生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他,就是西北工業大學第一任黨委書記劉海濱。
劉海濱,1908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縣。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危急時刻,19歲的劉海濱毅然參加了地下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兩年后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并入黨。
1930年至1934年,劉海濱在江西中央蘇區參加了五次反“圍剿”戰斗,因作戰英勇,很快便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團政委,長征開始時,他已經是紅一軍團的師級干部。1934年10月,他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1935年到達陜北。1936年,他在甘肅曲子城戰斗中負傷截肢,之后調到地方工作。此后,歷任陜甘寧邊區保安處副處長、延安衛戍區副司令員、西北野戰軍后勤兵站部部長、西北軍區后勤部政委等。
新中國成立后,劉海濱任西北軍政委員會財委副主任并兼任第二機械工業部西北辦事處主任,負責籌建蘇聯幫助建設的西北地區14項國防工業重點工程。1955年后,周恩來總理要抽調一批公安干部到大學擔任黨委書記,1956年2月劉海濱被調任到西北工學院,任院長兼黨委書記。
劉海濱一生戰功赫赫,他卻很少談及自己的功績,他說:“我是幸運的。我們那個村子和我前后參加紅軍的十幾個人,現在活著的包括我,只剩下兩個人了,那一個還是很早離開部隊回家當了農民?!?/p>
劉海濱戰斗負傷失去右腿時僅僅28歲,又因戰時條件受限,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經歷了三次截肢,此后一生中創面經常腫脹發炎,行動極為不便,但當他晚年回憶起那段經歷時,讓他津津樂道的卻是,“那一仗我們勝利了!‘野騾子’(敵師長綽號)被俘,他和我住在同一家醫院,還特地來看我,表示對紅軍的佩服?!?/p>
言談輕描淡寫,內涵重如千鈞!
這就是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
這就是支撐著我們黨一次次絕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勝利、創造奇跡的力量!
1957年10月,國務院決定將西北工學院與西安航空學院合并成立西北工業大學,劉海濱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首任黨委書記等職務,直至1983年。1983年5月,劉海濱任陜西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他還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他從不計較個人待遇,不向組織提出個人的特殊要求,從不愿意有一點點特殊化,不利用職權為親屬子女謀取任何利益。
從1957年9月底,他入住西工大北村3號樓的一個單元房里,直到1994年12月去世,全家人(他和夫人以及三個子女)在這套四室無廳、建筑面積9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近40年。晚年他被中共陜西省委尊為“五老”之一,省上重要的大會,他都被邀請到主席臺前就座;省委請他搬到西安雁塔路8號院的省領導大院住,他婉言謝絕。后來,省委通知學校單獨給他蓋一幢房子,他堅決不準。他說,“學?,F在缺錢也缺地皮,大家住房都很困難,我一個人住那兒像什么樣子。這件事到此為止,以后不要再提!”此后多年,因家里沒有條件,他都由兒子陪同在學校公共大澡堂里洗澡。
據老同志回憶,一次,劉海濱的大兒媳李恒陪同幾位部隊離休老同志看他,他在學校賓館招待客人吃飯后,第二天架著雙拐親自到賓館,說服后勤領導,堅持按標準付了款。
還有一次,他去醫院看病,當時看病的人很多,他架著雙拐排在隊伍后面,值班醫生幾次招呼他上前先看,他堅持讓前面的師生們先看病,排在前面的師生則讓他先看。相持中,見醫生為難,他干脆架著雙拐離開了。
1990年高校黨員重新登記,劉海濱已83歲且患有眼疾,仍堅持參加黨支部組織的學習,異常艱難地親筆寫了六千多字的個人總結,回顧了他63年的革命歷程,并動情地講了3個小時,使與會的黨員干部深受教育。
“如何加強黨的建設?”劉海濱一生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早在1960年2月中國共產黨西北工業大學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劉海濱便明確指出,“加強黨的領導,是一切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必須把黨的領導深入到各項實際工作,特別是教學、科研、建設等工作中去,在一切工作中堅持政治掛帥,把紅旗插遍全校各個角落,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各方面工作中都得到切實貫徹。”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他也給出了明確回答。
“我校8年建設的總方針和總任務應該是:多快好省地為國家培養具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的、高度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覺悟程度的、敢想敢說敢干的共產主義風格的、無限忠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又紅又專的國防工業建設人才?!?/p>
1994年12月9日,劉海濱在西工大逝世,走完了他艱苦奮斗、廉潔自律的一生。
2008年,正值校慶70周年,學校在誠字樓前樹立起劉海濱銅像,此后適逢清明節,都有師生校友在銅像前自發悼念,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紅色脈絡扎根延展,信仰之火生生不息……
來源:西北工業大學校史研究中心
整理:黃迪民 付怡 員智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