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教31年,在藍田縣城區學校工作了23年。前些年,縣城學校大班額的情況一直存在,我見過最大的一個班有104個孩子,上課需要兩個老師,一個講課,一個維持紀律。2016年,我擔任藍田縣北關小學校長。北關小學占地17815平方米,學生3100個,最大班額84人,平均班額77人。班大人多、校園面積小,這一直是困擾學校發展的難題。究其根本癥結,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強烈需求。

2018年8月,我從市教育局領回了西安市“名校+”教育聯合體的牌子。我清楚地知道,啟動“名校+”工程,是西安市用行動回應群眾的關切,把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作為頭等民生工程來抓,破解大班額、擇校熱等熱點、難點問題,這是一件惠及百姓的大好事。

但是,我們基層學校落實起來難度大啊!我們這個教育聯合體——名校北關小學是藍田縣教科局直屬小學,3000多名學生已經夠我受了,這半路上又多出一個“孩子”,壓力山大呀!“+?!蔽謇镱^小學,行政隸屬于三里鎮政府,業務和人事由三里鎮中心學校管理。有三里鎮政府和中心學校兩個“婆婆”,我再“插足”進去,怎么管呀?從心底講,我不大愿意,但迫于改革任務在即,只有硬著頭皮前行。于是,我們就選擇了四種改革模式中最容易操作的“結對幫扶”方式,通過大量的教育教學活動,來帶動和提升五里頭小學的辦學質量。

五里頭小學過去屬于三里鎮五里頭村的村辦小學,在五里頭村的老校區只有180個孩子,13個老師,2018年暑假搬遷到新校址——藍田縣文姬路北段。新學校各方面工作需要從頭開始。經過教育聯合體校委會研究,我們先把工作重心放在移植北關小學的管理制度和辦法、輸出理念、提升教師和學生綜合素質三個點上,來帶動引領,促其發展。一年的“結對幫扶”,效果顯著,縣政府和教科局對北關小學“名校+”改革工作高度關注。

2019年7月,為深入推進“名校+”改革工作,藍田縣政府專題會議研究,將原三里鎮五里頭小學并入藍田縣北關小學,人財物等均劃歸北關小學,設立北關小學分校。這也標志著,北關小學“名校+”教育聯合體進入了“兼并融合”模式。很多家長奔走相告,五里頭小學和北關小學是一家子了,孩子上這兩個學校都一樣!這些家長的興奮,讓我覺得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了。我該怎樣做才能真正體現兩所學校是一家,才能讓家長感受到兩所學校真正是一家?

我們客觀研判了分校實際情況,迅速組建了管理團隊,精準師資配備,明確發展目標。建立了教育聯合體考評方案和操作細則,制訂了教師交流與教學質量獎勵辦法,重組兩個校區的教師隊伍,同時對分校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標識等進行改造。經過認真琢磨,深思熟慮后,我們提出了四條具體思路并立即落實:一是解散五里頭小學原有的領導班子,選派北關小學一名副校長、三名中層作為分校管理團隊。作為大家長的我,在分校兼課,每周在北關小學工作三天,在分校工作兩天,徹底扭順管理;二是工作和生活共融,促使人心大融合。分校距離城區相對較遠、沒有教工食堂,我們克服困難,由總校食堂給分校教師送餐,讓老師們安心生活、舒心工作;三是以北關小學的“七星”文化為依托,著力“課程、課堂、課題”三課一體建設,讓分校每個孩子也都成為閃亮的小星;四是不斷創新“一校兩區九統一”的優質融合管理機制。我們教育聯合體內部實行“九統一”:即統一法人、統一人財物、統一管理團隊、統一辦學理念、統一教師安排、統一招生編班、統一教育教學、統一績效考核、統一職稱考評,使兩校區理念融通,管理緊湊,就像一家人。

多出個“孩子”也能管好。在“七星”文化的引領下,在“九統一”管理方式的運行下,五里頭小學這個多出來的“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了起來。北關小學分校的辦學品質跨越式發展,生源量翻了3.8倍,群眾滿意度快速提升,實現了N個第一次,N種零突破。聯合體統一調配教師后,分校第一次擁有陜西省、西安市級骨干教師,縣級以上骨干教師占比達45%;分校第一次承辦全縣小學段陽光體育運動會、鼓號隊比賽、“名校+”工作推進現場會等大型活動;分校老師第一次有了晉升高級教師職稱的機會;在名校68個社團的母版下,分校第一次組建航模、葫蘆絲、足球等特色社團22個,實現了社團課程的從無到有;分校學生第一次選課走班,全員參與“兩節一會”,讓原本沉默平靜的校園,變得活力十足;“1257”德育管理體系、“七星教育”、“滿天星特色課程”、“星星心語”廣播站、“七星班級”、“七星少年”、“七星教師”等“星字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稱謂在分校師生和家長中廣泛傳播,激勵著每一個師生,像星星一樣努力發出光和熱。分校的教育質量首次在全縣一類學校范圍中考核,并躋身前列。藍田縣工業園管委會第一次給縣教科局正式發函,為轄區內工作人員的孩子在分校爭取學位。

“學生堅持學習而不滿足,教師教導有方而不疲憊?,F在的北關小學分校,已然讓我感受到了這樣的教育氛圍。”五里頭小學的家長們這樣說,親歷了孩子的變化,教師的變化,學校的變化,我深深感受到:“名校+”真正把好學校辦在了家門口,把家門口的學校辦成了好學校。

在“名校+”改革下,過去連本村孩子都不愿意上的五里頭小學,資源配置不斷均衡,育人質量全面提升,實現了辦學效益的華麗轉身。如今,現有的12個教學班,已不能滿足周圍群眾的學習需求,我們正在積極申請擴建校舍項目。振興鄉村教育,培養更多人才,讓人民群眾放心和滿意,作為名校,我們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西安市藍田縣北關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