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學校遇到“新”教師
——渭南小學錘煉“新”教師專題研修的實踐與思考
作者:郗 莉
發布時間:2021-06-11 10:41: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每所學校都希望有一批業務過硬的骨干教師,對于剛剛成立的新學校,更是如此。我所在的渭南小學成立于2017年8月8日,9月1日如期開學。教師隊伍來源于三部分:臨渭區農村學校、城區小學和全國選調,平均年齡33歲。
還記得新學期推門亮相課上,好幾位老師的課成了讓大家頭痛的難題。有的老師課堂上非常緊張,細小的聲音仿佛在自言自語;有的老師教材解讀能力欠缺,對教學目標把握不準;有的老師不熟悉學情,大過橋式的教學方式讓我有些無可奈何……課后點評時,大家有些沉默,我的心情更是無比沉重。
在后續的推門亮相課中,我發現還有一些教師也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于是,我對老師的情況進行了分類:一是處于學習模仿階段,目標是站穩講臺。有一批老師從學校畢業走上講臺剛剛五年,大多數教師往往是給學生展示自己“學”得怎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很難進入“教”的境界。二是處于發展提高階段,目標是成為骨干教師。這些老師工作比較有經驗,能熟練掌握課堂教學基本方法與原則,具有挖掘教材潛在內容與恰當處理教材的能力,初步具有科研的能力,教學效果好且比較穩定。三是處于探索突破階段,目標是成為學科帶頭人。這些教師工作時間一般都在十年以上。其主要特點是教學上有自己的特色,精通教材教法,甚至具有編寫教材的能力。
如何調動不同階段教師的自主性及自覺性,為每位教師的成長配置引擎、搭建平臺、探索適合每位教師成長的校本培養路徑,我們嘗試了一些做法,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立足根本,因地制宜
——“煉課”專題的確立
我們確立以“煉課”為抓手開展專題研修活動。所謂“煉”是錘煉,“煉課”則是認真、仔細、反復地錘煉、推敲、打磨課堂教學。“煉課”的目的在于立足課堂,研究課堂,發展課堂,從最根本著力提升每位老師專業素養。
學校對于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有不同的要求,對于學習模仿階段的教師,目標是用一年的時間站穩講臺;對于發展提高階段的教師,目標是通過兩年的時間站好講臺;對于探索突破階段的教師,目標是用三至五年的時間使其成長為“學術型教師”。讓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專業基礎上都有所提升,個人職業生涯能再上一個臺階,在成就教師個人的同時,也服務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有法可依,縱橫有度
——“煉課”專題的開展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實際上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期望。我們以課標為導航,開展“學課標”、“用課標”、“議課標”、“測課表”活動。目的在于教師心中有標準,以標定教,以標定學,使學生學習有效果。同時還制定出“微笑課堂”教學指南:教學目標制定準確;合作共學落實有效;當堂檢測及時評價;拓展延伸彰顯素養。
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我們以“六課”、“四微”、“四平臺”為煉課載體,縱橫交錯提升能力。
“六課”指備課、上課、聽課、評課、說課、寫課;老師們通過研讀自備、互評修訂、實踐反思等方式,將課“煉”出實效,“煉”出特色。想成長為優秀教師,專業發展方面不僅僅要有豐富的課堂經驗積累,還應該學會用更加專業的、科學的視角去反觀自己的教學,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去提煉自己的實踐。“六課”活動使老師們在自修與他修中沉淀,在本土專家引領和外出學習中逐步提升。
“四微”指:立足課堂的“微課題”;經驗共享的“微培訓”;內化提升的“微報告”;學習歸來“微培課”。“四微”從不同角度讓老師把“教”與“研”有機結合。在研究與實踐中,每位教師都是能動者,在實踐及相互學習中進行對話、交流、碰撞、建構生成,都是參與者、合作者、貢獻者、建構者。
教師的思考研究主要聚焦于自己鮮活的教學經驗,扎根于自己的日常實踐,有意識地讓老師們靜下心來,深入到教學的核心方向。比如: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鹿角和鹿腿》,我們進行同課同構教學,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備課,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我們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目的在于使教師主動思考不同課堂結構上學生和教師的互動方式,小組討論的意義及有效性等等。這樣的主題研修,不在于最后的結論如何,更有價值的是教師們隨著對同伴或導師課例的觀察、分析、解剖逐步深入,慢慢形成備課、上課、觀課、評課的研究視角,形成反思研究的意識和習慣。
“四平臺”指合作共建聯盟校平臺。先后與西安小學、潼關縣城關鎮中心小學、延安實驗小學、神木市第十一中學、加拿大英語特訓營、寶雞實驗小學結為合作共建聯盟校。橫向為教師搭建對外學習交流展示成長的平臺,開闊眼界,激發教師的內生力和學習力。二是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平臺。渭南小學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涵蓋華山路學校、豐原中心小學、阿干小學。在城鄉攜手中,使學生受益,讓“培訓”與“被培訓”者獲得雙贏。三是名師工作室平臺。學校目前有1個陜西省名師工作室,1個特級教師工作室,3個省級學帶工作坊,4個優秀教學能手工作室,5個新任教師導師工作室,其成員既有本校教師,還輻射到臨渭區其他學校,甚至區外、市外,合計76人,工作室參加區內送培送教21人次,區外15人次。工作室平臺的創設,使“走出去”成為教師享受職業尊嚴與幸福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老師們“煉課”的熱情。四是高校實習基地平臺。與渭南師范學院合作,成為培養新教師的實習基地,先后輔導實習生180余人。在與實習生的“結對輔導”中,老師們也在大學生面前更嚴格要求自己,邊教邊學,邊學邊反思,分享自己優秀的教學經驗,并將大學生的新技術、新理念引入課堂,為教師的“研學”注入新活力。
智慧眾籌,花自芬芳
——“煉課”專題的成效
“煉課”使教師和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氣,提升了學校的“軟實力”。具體變化之一是教師的學習力大幅度提升,教學目標更加明晰,方法更加多樣;變化之二是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穩步提升,查字典比賽、周周測、計算能力測試等學科活動使我們看到了“煉課”的成效;變化之三是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更主動,品質更優;變化之四是家校合力形成了和諧、濃厚的育人氛圍。
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老師的成長也影響著學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已經形成。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煉課”專題的發展愿景
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激發教師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把專業發展變成教師自我的精神追求。對于“煉課”專題,我們確立了以下發展愿景。
一是有目標——渭小每人都制訂了個人專業成長三年規劃,以“導航—規劃—踐行”三部曲,有方法、有目標、有層次地引導教師們在研修中積淀,在積淀中提升。
二是有行動——目標是前行的方向,行動是前行的核心力。我們將以“用盡洪荒力,實現小目標”的態度讓教師成長的腳步更加擲地有聲。
三是有夢想——每一位有情懷的教育人必是有夢想的幸福實踐者。渭小教師將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砥礪前行。
在總目標的引領下,教師分別制訂了自己的三年規劃,每個人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確定實踐研究方向和微課題計劃。我們希望由此引領教師積極投身于學科實踐研究,將日常教學工作的重復向以研究為核心的專業生活方式靠攏和改變,通過反思和重建持續地改進自己的實踐,使之不斷完善和豐富。
吹盡狂沙始到金。一所新學校,一批新老師,沒有哪一個天生就是“骨干”、就是“名師”。在教師成長的每一個階段,校長應該“等在必經的路口”,為每位教師指引方向,在信任中守望。這是管理,更是“育人”。從“煉課”到“戀課”,渭南小學的每一位教師將以花的心態,做根的事業,在渭小這個有愛、有故事的地方書寫自己的芳華歲月!
作者單位:渭南市渭南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