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
作者:郭 為
發布時間:2021-06-11 10:39: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科技的進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云物大智”新技術已深入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了以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引領社會進入數字化的新時代。職業教育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供給側,也應主動融入新時代,與時俱進。
然而作為承擔職業教育的職業院校在轉型升級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側重技能培養而忽略了技術;二是現有的專業陳舊,停留在傳統制造行業,與社會需求脫節,無法適應新時代;三是課程設置和開發的智能化、數字化不足;四是教師的數字化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在新技術新經濟下需要給職業教育賦新能,促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加快轉型升級來應對數字化時代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使命,形成新時代下職業教育的新常態。
一、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
1.職業教育賦新能
近幾年,我國職業教育每年培養近1000萬技術技能人才,有力地支持了“中國制造”。職業教育的就業率一直穩居各類就業首位,在“促進就業”方面作用巨大。職業院校學生90%以上來自農村家庭和城市困難家庭,職業教育在“消除代際貧困”方面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和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分別占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的半壁江山,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和地位日益提升,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日益顯現。
2019年,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強技術技能積累,努力站在服務國家戰略最前沿,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提供支撐。要強化人才的有效供給和適度超前儲備,為社會成員就業創業、在崗提升提供保障。
2.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日趨完善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統籌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加強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積極發展繼續教育,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把職業教育擺在教育改革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服務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需要,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優化學校、專業布局,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以促進就業和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鼓勵社會各界特別是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二、數字時代的職業教育專業改造升級
1.用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從十八世紀中期到現在,世界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于十八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稱為“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始于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后期,以發電機的制造為標志,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革命起源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主要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使用,稱為“信息時代”。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互聯網的誕生,以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為主要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開帷幕。前三次工業革命我國沒有和世界同步發展,失去了成為強國的機遇,留下了被世界欺凌的100多年歷史。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各方面與世界發展同步,有了彎道超車的可能,我們要緊緊抓住這次實現民族復興的機遇。為此,國家將教育信息化納入教育強國戰略,出臺《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和引領教育現代化。在中小學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推進普及教育;在職業院校,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和課程建設,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關的學科、專業體系,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100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加強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
2.職業院校專業的數字化升級
面對新經濟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作為新時代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中國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關鍵所在,要求突出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數字中國等新經濟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這些新要求和新目標決定了要高度關注產業大軍的提升與培養。新技術新經濟加劇了智能化產業的變革,使生產過程智能化、技能操作高端化,促使傳統的重復性體力和腦力工作被智能機器所替代,傳統的勞動崗位也在發生變遷,由過去的服務者、操作者向規劃者、協調者轉變,催生了大量的新職業,也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培養技能人才、服務社會的職業教育面臨著重大機遇與挑戰,肩負著新使命。新經濟新時代下職業教育培養的人不再是生產力的“搬運工”, 而是具有創新意識的技術技能人才。
“云物大智”新技術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眾多具有新業態、新模式的新職業,比如:機器人操作員、物聯網技術員、康復護理師等,這些新職業連接了市場的新需求,推動著新經濟的發展。職業院校必須主動迎接新挑戰,改造老專業,建設新專業,改變“舊、散、老”的專業現狀,將數字化納入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評價體系之中,改革培養模式,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建設“寬基礎、模塊化、專門化方向”的體系。專業升級改造可以從以下四方面進行:一是圍繞區域產業園區的特點,布局專業群,增設新專業,調整老專業;二是對接區域產業主方向,校地共建產業學院,營造生產性實訓基地;三是依據目錄靈活自主設置專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四是構建多樣化數字化的課程供給模塊,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模塊化課程,實現校企共同實施的精準教育與培養。
三、數字化背景下的“三教”改革
1.堅持全方位育人理念
職業教育首先要不忘初心,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是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基本要求。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培養學生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崇高的信念,培養學生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打好終身學習的基礎,這是教育的目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深化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作為當前職業院校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切入點。實施“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技并修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數字化背景下,實施“三全育人”的手段和目標更為容易。
2.教師教學能力是教學改革的關鍵
教材是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的載體。模塊化課程體系需要建設數字化的課程資源,學校要建設課程資源平臺,圍繞課程標準開發數字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根據專業特點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教法(或教學模式)是改革的路徑,教師和教材的改革最終要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去實現。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打破陳舊的教學理念,作為課程標準的實施者,要擺脫“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摒棄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引導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獲取知識,讓學生經過猜疑、嘗試、探索達到真正的學。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對于知識是“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教師是將“自知轉為他知”的過程,教師就要想辦法設計和安排些活動,讓學生“心動”和“身動”。可見,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是“三教”改革的關鍵。
全國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的前身是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比賽,2018年調整為教學能力比賽,比賽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引導學校和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進“三全育人”,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引導各地各學校持續深化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高。因此,教學比賽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可以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教學比賽,通過教學比賽深化“三教”改革。
3.運用信息化手段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
借助信息技術,大力開發網絡課堂,建設智慧學習環境,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和普遍使用,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要。探索利用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為載體,引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構建課程資源豐富、內容實時更新、專業特色明顯、學習管理便捷、對外開放共享的智慧學習技術體系和學習平臺,平臺承載移動學習、校內課堂、企業課堂等創新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支持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實時互動的遠程教學的實施,為每個學生構建“虛擬學習空間”,滿足學生隨時隨地學習、溝通、答疑、解惑等各種需要。互動、即時、點對點將會是今后教學的常態。
總之,數字化時代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要點,就是要堅持育人初心,以服務社會經濟、服務學生發展為目標,更新觀念,與時俱進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轉變教師角色,以教學設計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水平,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