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公辦高校學費標準咋調整 對兩套方案展開聽證
作者:李婧
發布時間:2021-05-27 09:34:49 來源:群眾新聞網
方案一:增幅27.54%
平均學費本科文、理工類和醫學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500元
本科藝術理論類每生每學年提高2000元、藝術實踐類每生每學年提高3000元
高職一般專業類、藝術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000元。
方案二:增幅21.59%
本科文、理工類和醫學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000元
本科藝術理論類每生每學年提高1000元,藝術實踐類每生每學年提高2000元
高職一般專業類、藝術類專業每生每學年各提高500元。
5月26日上午,陜西省調整公辦高校學費標準聽證會召開, 23名參加聽證會人員就兩套方案展開討論。
聽證會上,21人同意調價,對于兩套調價方案,其中有9人明確同意方案一,6人同意方案二。有2人表示不同意調價,認為增加了撫養大學生的家庭的負擔。
咋調整:兩套方案進行聽證 調整現行上浮標準
按照本次學費標準擬調整方案,收費標準專業分類包括本科和高職兩類,本科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版)所劃分的12個學科門類,文科類、理工類分類基本不變,醫學類增加中醫類,藝術一類、二類合并。文科類:包括文學(不含外語學)、法學、經濟學、歷史學、哲學、管理學、教育學(不含體育學);理工類:包括理學、工學、農學、文學中的外語學、教育學中的體育學;醫學類:包括中醫類、西醫類;藝術類:包括藝術學學科門類,分為理論類和實踐類,即原藝術一類、二類合并為理論類,原藝術三類為實踐類。高職按照現行分類情況,分為一般專業類和藝術類。
本次學費標準調整范圍為我省公辦高校本科和高職,不包括研究生(博士、碩士)、成人教育、民辦高校、獨立學院、中外合作辦學學費標準。學費調整實行“老生老辦法、新生新辦法”。從2021年秋季學年起,我省公辦高校新招錄的學生按照新標準規定執行,此前入學的在校學生仍執行原學費標準。
方案一:本科文、理工類和醫學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500元,藝術理論類每生每學年提高2000元、藝術實踐類每生每學年提高3000元。高職一般專業類、藝術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000元。
方案二:本科文、理工類和醫學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000元,藝術理論類每生每學年提高1000元,藝術實踐類每生每學年提高2000元。高職一般專業類、藝術類專業每生每學年各提高500元。
針對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及我省歷史文化傳承特點需要,并考慮我省高校專業發展實際,對哲學、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化學、考古學、歷史學6個專業學費標準,均按以上兩個方案一半幅度進行調整。另外,取消現行“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全專業上浮10%、熱門專業上浮的政策。在上述方案基礎上體現“優質優價”原則,本科按照“雙一流”整校全專業最高上浮10%、博士授權點學校按照一定專業比例最高上浮8%,納入國家“雙萬計劃”專業目錄的專業最高上浮7%(就高、不累計)。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自主確定分專業是否上浮和上浮比例。
調整了多少:兩套方案調整比例均未超出國家規定
據了解,我省現行公辦高校學費標準是2000年制定的,近20年未有重大變化。陜西高等教育公辦高校學費現行標準:本科文法財經史學類專業,每生每學年3500元;理工外語中醫類專業每生每學年4500元;西醫類專業每生每學年5000元;藝術專業一類7000元每生每學年,二類9000元每生每學年,三類11000元每生每學年。“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學費可在此基礎上浮10%.此外西安交通大學9個熱門專業每生每學年5200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7個熱門專業每生每學年5500元至6000元,西安音樂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多數專業每生每學年最高不超過15000元。高職生收費標準。一般專業每生每學年5500元,藝術專業每生每學年9000元。
按照國家定價程序規定,陜西省成本調查監審局對全省63所公辦高校2017-2019年學歷教育生均培養成本進行監審,經審核生均學歷教育培養定價成本2.88萬元/生·年。根據監審結論,綜合考慮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按照上調幅度30%和20%左右的比例擬定兩套方案,方案一:平均學費由5306元/生·年上調到6767元/生·年,上調幅度為27.54%,平均學費占生均培養成本的23.50%;方案二:平均學費由5306元/生·年上調到6218元/生·年,上調幅度為17.19%,平均學費占生均培養成本的21.59%。按照國家規定,高等學校學費占年生均學歷教育培養定價成本的比例不得超過25%,符合國家規定。
啥時實施:意見整理后調價方案完善后公布實施
調價勢必加重困難學生家庭負擔,針對落實困難學生資助問題,陜西省教育廳表示,2020年,全省地方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計37萬人,發放國家助學金55.4萬人次,8.75億元(其中公辦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27.57萬人,發放國家助學金40萬人次,6.4億元),生源地貸款12.5萬人,9.5億元。
困難學生在入學前可申請新生入學資助項目,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因特殊原因未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學生,入學后可通過綠色通道辦理入學手續,入校后,高校資助部門根據學生具體情況開展困難認定,采取不同措施給予資助。另外還可以申請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勤工助學、校內獎助學金等項目,解決學費和生活費。總的來說各項資助政策,對困難學生起到托底作用。
除加大對困難學生資助外,各位參加人員還提出其他建議意見,進一步增加財政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籌措辦學資金,引導優秀企業與學校合作,拓展社會資助籌措渠道。提升我省高校辦學質量與水平,讓受教育者真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服務。高校學費調整,應結合我省發展實際,與我省居民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合理確定絕對調整幅度。進一步規范教育收費行為,加強高校經費支出的監管,確保增加的教育經費用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議將納入國家雙高計劃的高校,允許其相關專業最高上浮10%。建立高校收費標準調整動態機制。
據了解,聽證會后,定價機關將對各方面意見建議歸納整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調價方案,按程序上報省政府批準后在全省公布實施。
各方觀點:23人參與聽證 21人同意調價
聽證會上,21人同意調價,對于兩套調價方案,其中有9人明確同意方案一,6人同意方案二。有2人表示不同意調價,認為增加了撫養大學生的家庭的負擔。
高校聲音:
建議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任君瑞(西北大學管理人員):任君瑞表示,目前學校投入在支出中占比越來越大,學費占比越來越小。以西北大學為例,2005年各類學費收入為1.16億元,占學校總收入的27%,去年收入2.8億元,但僅占總收入的15%。學費收入的增長主要是學生人數的增長,在教育成本的分擔機制當中,財政的負擔比例越來越大,而學費發揮的分擔作用越來越弱,不符合國家關于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制的原則。提高學費標準符合我省從教育大省建設為教育強省的目標選擇,她建議進一步完善學費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
希望調整方案獲得各方理解
龔杰昌(西安交通大學管理人員):作為部屬院校的代表,龔杰昌表示,陜西省的學費20年沒調整,此次兩套方案綜合各方因素提出,非常完善。陜西是高教大省,是全國所有省份財政支出投入教育比例最高的,高等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實行成本分擔的機制,包括政府的投入、學費的收入及高校自籌經費等,辦好高等教育是大家的心愿,調價應該得到學生包括學生家長的理解,合理共同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
調整非常有必要合理合法
劉永亮(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管理人員):陜西的高等教育處于全國前列,學費作為高校收入的補充來源之一,調整非常有必要,劉永亮贊同按照方案一實施。調整是以促進全省高等教育良好發展,向社會提供更好教育資源為出發點的,教育必須優先發展,雖然財政在教育投入上不斷增加,但與東部省份相比偏低,存在教育經費短缺,后勁不足等現象。按照高等教育分擔培養成本,需多渠道籌措經費,所以本次學費調整是大勢所趨,合理合法。
其他觀點:
根據自己調查贊同方案二
張文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張文馨對方案一持反對態度,對方案二原則贊同。她認為應降低漲幅,27.54%的漲幅過高,學生和家長很難坦然接受,增大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失學的風險。在她對公辦高校學費意見調查中發現,48.9%的同學認為大學收費有點高,44%的同學身邊都有勤工儉學或者辦理助學貸款的情況,28.9%的同學有多個勤工儉學和辦理助學貸款的情況。學生入學不僅有學費,還有住宿費及生活費等支出,生均成本是影響學費定價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應該考慮支付能力以及各種復雜因素,降低漲幅也降低家庭消費落差。
提高學費創建高質量教育學生受益
秦嶠孟(西安理工大學學生):秦嶠孟贊同方案一,從學生的角度而言,方案一調整幅度大部分家庭可接受。學校對于困難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儉學機會以及各項獎學金。對學校而言,創建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少不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增加學費可用于建設良好的教學設施,引進更優質的師資,學生是最終受益人,也有義務對教育資金承擔一部分。
收入不斷提高20年前的標準不合時宜
馮鵬(陜西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馮鵬作為消費者代表表示,兩套方案調整依據都比較充分的,2000年的時候,他的工資水平僅1000元左右,普通的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負擔較重,對農村家庭更甚。隨著收入增加,學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不斷降低,20年前制定的學費標準就不合時宜了,應該也必須調整,考慮與東部發達城市的差距,調整步子不宜過大,按照方案二調整比較穩妥。
學費標準調整有必要性也具可行性
司曉宏(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司曉宏認為陜西省調整公辦高校學費標準方案,既具有必要性,也具有可行性,方案整體設計合理的,成本的審計論證較嚴謹。按照我國高等教育法及國務院相關政策,高等學校實行培養成本分擔機制,目前生均成本已達2.88萬元,調整標準是客觀實際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需求。從縱向來看,我省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實力在全國居前,收費標準在全國31個省市中偏低,近年來全國其他一些省市對高校學費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調整是一個基本趨勢。他提醒,學費調整后需在助學政策上對困難學生做到兜底。
反對聲音:
現在調整時機不合適時間緊張
胡躍軍(陜西西安大唐灞橋熱電廠職員):胡躍軍表示,對方案二中本科文、理工類和醫學類每生每學年各提高1000元持反對意見,他認為方案應修改,對學生資助體系應該進一步調整細化,加大投放的頻次和數量,獎學金發放過晚增加了困難學生的負擔。根據高考時間,目前開聽證會調整學費標準通過后,很難在高考招生前變更收費標準,陜西人口3920多萬人,二孩政策執行后,增加學費標準加重了70后家長也就是第一代大學生負擔00后大學生的負擔,考慮疫情影響,目前調整過早。
解決高校經費更應從加大投入著手
王曉蓮(西安吉誠機電有限公司職員):王曉蓮暫時不支持。她認為高校成本增長、經費緊張的問題需主要靠政府加大教育投入,陜西這些年的教育投入是在不斷加大,但依然不足。另外,對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可能要占家庭收入的一半以上,對不符合救助對象的低收入家庭,上調學費標準無疑增加了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