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被學校派出參加培訓,講座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班主任這個工作是一份靜待花開的工作,但很多班主任都缺乏靜待花開的耐心,不是教師沒有耐心,而是大多數班主任的耐心用過度了,透支了。”當時,我并不是十分理解這句話,但如今,我對這句話感受頗深。因為無論我怎么教導,每天都得面對因為一塊橡皮、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爭吵不休跑來告狀的學生;無論我如何認真講課,總會出現幾個僅憑一己之力就將班級平均分下拉一兩分的學生。

漸漸地,我覺得我的耐心快透支了,我感到心力交瘁,但卻理不出頭緒。

近日參加的班主任培訓會上,南京師范大學傅宏教授的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傅教授先問了我們一個問題:“為什么教育部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在傅教授的講解下我們明白,孩子在家的行為模式和幼兒園的不一樣。在家里,一個小孩兒和爸爸玩,打了爸爸一巴掌,爸爸會怎么做?他極有可能會說:“哎呀,兒子真有勁兒,來,這邊再打打看!”緊接著伸出另一半臉給兒子打,又或者把自己當成大馬讓孩子騎。可是,在幼兒園卻不行,你打別的孩子一巴掌,別的孩子不會伸出另外半張臉讓你打,甚至會打回來,更別說把別人當馬騎了。因為在家里,父母對孩子是十分包容的,但這并不適用于奉行平等原則的班級和學校。所以,剛到幼兒園的孩子,他們的行為是十分混亂的,想親誰,不管男女上去就親;想打誰,沒有原因伸手就打,常常是眼淚與哭鬧齊飛。最后,以向老師告狀收場,不過也正是在摩擦碰撞中,孩子們才逐漸分清是非,明白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所以,好的幼兒園一定是會打架的幼兒園。

聽完傅宏教授的講解,我回到學校,再遇到因為一點小事就跑來告狀的學生時,我會對他們多了一分理解,明白這就是孩子,這就是他們成長發展的一部分。相比之前簡單地判定孰是孰非,我多了一分耐心去引導他們自行判斷。漸漸地,找我告狀的孩子越來越少。我一問,他們嫌找我太麻煩,自己嘗試著商量解決啦。那一刻,我覺得自己等待的花開了,內心充滿了幸福感。

可是又該如何面對那些憑一己之力就將班級平均分下拉一兩分的學生呢?傅宏教授這樣說:“用班級平均分去評判一個班的整體水平并不科學,過分關注平均分,會使教師的眼光變得狹隘!”

是啊,我想:班級平均分的更大意義在于告訴我們,無論孩子的分數高低,他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告訴孩子,無論你考得如何,這個班級都接納你,而且你的每次努力都對班級至關重要!我不想變得眼光狹隘,于是帶著這份感悟重新觀察班級里的“小尾巴們”。

我發現他們是勤勞的、善良的、古靈精怪的,生活中的他們,更是可愛的。于是我帶著欣賞的眼光再和他們談學習,也許他們的成績不能一下子變好,但是我會多一分靜待花開的耐心,從他們的笑臉中感受到幸福和喜悅!所以,當面對班級的這些“小尾巴”時,我時常想起于永正老師說的:“我們做教師,要時常伸出自己的雙手告誡自己,這就是我的學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