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給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平臺,創意為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造了條件。挖掘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創新和發展文化產業,展現地方文化印記,打造城市形象,努力提升地方文化、服務、經濟等方面的競爭力?;诖?,本文以陜北榆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傳統文化資源條件等作為切入點,探討了區域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的融合及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等,旨在找出區域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與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文化創意 傳統文化 陜北榆林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基于陜西榆林民間藝術視野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7JK0884)。

作為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 隨著市場化、信息化、國際化的蓬勃發展,各國紛紛通過文化創意和商業機制來彰顯各自的文化特色,從而促進產業附加值和經濟發展,文化產業因而逐漸成為支柱性產業。創意經濟的浪潮不僅創造了全新的產業模式,也發展和構建了全新的創意型社會結構。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由于起步早,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而我國雖然起步得相對比較晚,但在經濟轉型發展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國在深化經濟改革的同時,努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諸多的優秀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國家政策推動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造性發展,同時也提升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陜北榆林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

榆林位于陜西最北端,東臨黃河與山西相望,西臨寧夏、甘肅,北接內蒙古,南接延安市,是中國能源富集區。隨著近年來能源化工產業的高速發展,當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資源的枯竭、生態的破壞、自然環境的污染等,這些問題逐漸制約著榆林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榆林的當務之急是轉變發展路徑,去發展低碳、附加值大的文化產業。

近年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相關政策的的推動下,榆林文化產業發展的步伐也逐漸加快,文藝演出業、影視廣播業蓬勃發展,推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民間藝術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了較高的知名度。旅游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榆林市政府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榆林雖然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陜西省其他市及其他省同類的城市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觀念相對滯后

榆林地處陜西最北端,離西安較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文化精神層面相對落后,從個人到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接受度與重視度相對比較薄弱。人們整體的文化水平與文化素養沒有完全跟上當地經濟的發展速度,這個內在因素制約著榆林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投入不足

由于地理環境及氣候的原因,早些年榆林人連溫飽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后來因為礦產資源的開發,得到了眾多的關注,眾多的投資者將資金投入到能源化工產業上,盈利與回報都很可觀。在利潤的追逐中,較少有企業家將資金投向并不成熟且獲益周期較長的文化產業。

3.消費因素

榆林的經濟狀況與人們精神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差異是由于當地農業人口占比較高,富裕起來的本地人大多將手中的資金用于蓋房、買車等方面了,在文化與精神層面進行投資與消費的則比較少。

4.人才培育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人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具有創造性的元素,產業的走向和發展取決于創意人才,這也是產業發展的重點所在,榆林文化人才的匱乏是其最大的硬傷,這也是當前我國大部分偏遠地區存在的一個問題。榆林高校少,從事與文化產業相關研究的機構也少。在藝術、設計及創意人才培養方面尚未構建出相對健全的機制,沒有形成育人合力。

榆林傳統文化資源條件

位于黃土高原與毛烏素沙漠交接地帶的榆林有著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其文化積淀深厚、久遠。榆林區域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及商周文化遺跡等。榆林自古為多民族的聚集之地,是歷代的邊關要塞,獨特的邊塞文化形成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多元融合,催生出了燦爛奪目的民間藝術、豐富的民俗文化、戲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藝文化、飲食文化等,以及生長于陜北黃土高原和特色民俗中的民間藝術,它們個個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重要的文化價值。千百年來,榆林人民群眾口口相傳的陜北民歌、秧歌、清澗道情、嗩吶等形成了這片土地上獨特的人文風貌、歷史特色,而豐厚的人文底蘊是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去繼承和發揚的。

傳統文化與當代創意融合

1.文化旅游資源的創意開發

文化是建立在人們長期生活積淀之上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文化資源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之一,但是文化資源不等于旅游資源,不是有好的文化資源就能一勞永逸的,文化資源要轉化為旅游資源需要一個過程,轉化的效果直接影響著文化旅游的價值。

榆林這片土地神秘而又厚重,千年的文明孕育了獨特而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如獲得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石峁遺址(2012年),引來了無數專家學者的猜想與探究;有保存完好的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姜氏莊園;有闖王李自成的行宮……眾多的歷史遺存及塞北獨特、大氣、綺麗的風光,逐漸進入并吸引住了大眾的目光。榆林也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大后方,紅色革命文化遺跡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只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雖多樣但卻未能形成一個整體且統一的形象,也未能形成產業鏈。針對這些,榆林應當充分利用區域內的文化資源,以文化創意塑造品牌,以品牌思維發展旅游產業,打造生態旅游、古跡歷史文化旅游、紅色旅游等精品旅游品牌, 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有效釋放和彰顯榆林的文化個性特色,打破“千人一面”的旅游模式。

2.文藝表演創意開發

特殊的地理環境、地貌特征形成了榆林當地人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及民間藝術,如高亢寬廣、悠揚動聽的陜北民歌,氣勢磅礴宏大的秧歌,纖細動聽的榆林小曲等,這些歷經歲月打磨的文化如今仍然活躍在舞臺上。榆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有綏米嗩吶、陜北民歌、陜北秧歌、橫山老腰鼔、靖邊跑驢、二人臺、榆林小曲、陜北道情、陜北匠藝丹青等。這些豐富而獨特的民間表演藝術蘊藏著濃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質,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實踐中世代積淀而形成的精神內涵、靈魂核心,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傳統技藝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現象,民間藝術面臨著危機。政府相關機構應根據不同藝術種類發展的經驗,加大宣傳力度,給予相應的指導和一定的資助,積極舉辦相關人員的培訓和藝術活動展示等,提高民眾保護民間藝術的意識,并將這些內容融入和滲透到榆林精神文明建設、發展之中,激發人們對榆林特有藝術的關注度與保護意識,并使之進入良性發展狀態。隨著近年來策劃和制作的文化遺產系列節目的增多,陜北傳統文化得到了較好的弘揚和宣傳,其中榆林古城步行街設立的非遺傳習所和非遺示范店起到了良好的宣傳與示范作用。2018年5月在榆林市開館的陜北民歌博物館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它是我國一座以陜北文化為元素、以陜北民間音樂為主體、反映陜北歷史沿革及變遷、體現陜北歷史人文精神的專題博物館,它一建成就成為了榆林新的人文地標。

3.年節民俗活動的創意開發

年節民俗活動近年來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帶動下復蘇并繁榮起來,這些曾承載著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體現傳統民間特色、地道民俗的年節民俗活動發生了新的變化,人們將現代與傳統、鄉村與城市、鄉土與時尚等諸多文化元素融為一體。如榆林各區縣正月的民間社火活動、城隍廟會、大型民間祭祀活動等,把不同的文化形式集于一體,同時把美食、技藝集為一體,這樣做可以有效地帶動當地的購物、娛樂消費等。既達到了將文化融入文化節慶活動的目的,又使人們可以直接參與文化、體驗文化并浸潤于文化之中。

4.傳統手工藝資源的創意開發

自古以來榆林的石雕、泥塑、木雕、匠作畫、皮革、毛紡等工匠藝術就十分發達,婦女們創造的剪紙、刺繡、面花、編織等民間藝術仍保留著中華民族最本源的文化造物、審美、思想、感情、精神和氣質,件件都是絕好且獨有的藝術佳品,這些民間藝術都是榆林引以為傲的文化資源。許多傳統工藝甚至延續了上千年,然而在城市化、工業化、高科技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這些傳統工藝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傳統工藝在新觀念、新技術、新產業下要努力找到更好的并且適合自身傳承與發展的途徑,通過系統設計、研發、轉化,真正融入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用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良性發展。

榆林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趨勢展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世界文創產業發展的當下及我國文化自信的建設與提升視域下,我們需要加快速度進一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機結合,需要強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促進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的轉化與發展。

1.傳統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基

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的土壤在民間,傳統文化的靈魂在民間,其是人們日常辛苦勞作中的一抹生命的色彩,代表的是一方人的精神,也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特色所在。榆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積淀了大量的文化遺產,其是祖祖輩輩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集體智慧結晶,是其世世代代生活累積并融入此地而創造出的物質與精神的總和,這些是無法簡單復制和照搬的。只有理解和融入其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底蘊,才能打造產業鏈,才能進行活態傳承,使文化產業、文化服務展現出專屬于榆林的文化印記。要努力創造發展出具有代表性且能打動人心的文化品牌及文化產品,從而提升榆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2.文化創意產業是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途徑

民間藝術、民俗文化生存的土壤在時代的變遷、發展之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今好像是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因此,傳統文化必須與當下的社會經濟生活結合起來,將其精髓融入現實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中,努力使文化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文化產品與服務之中蘊含和折射著當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創產業的創意開發不是對文化資源的簡單照搬和模仿,而是需要依靠創意人員的理解、領悟,運用卓越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之活化傳承與再生,同時借助高科技對傳統藝術資源進行再創造,強化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激活市場活力,推動城市的創新發展。

3.傳統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

榆林要提升城市軟實力,就要先提升人們的整體文化素養,發展生活美學,培育創意人才,同時要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先進經驗,加強文化創意研發,促進民間藝術資源向文化產品和服務轉化。政府機構可以多推出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關的規定與政策,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跨界融合發展,實現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延伸,形成文化產業聚集發展,使文化與科技融合推動城市的發展,從而展示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價值,塑造出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競爭力。

結 語

要想保護好優秀傳統文化并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就要使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隱性的文化顯性化、生活化,將其轉化為可看、可觸、可消費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而人是文化的締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厚積千年的文化之美、人文之光應該釋放出它的光澤,潤澤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然后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傳統文化的基因生生不息地流淌下去,同時賦予它們時代精神,使其價值最大化,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京成.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8.

[2]劉小煉.習近平關于傳統文化重要論述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9.

[3]趙士初.網絡時代大學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路徑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9):117-119+149.

[4]王慧敏,曹祎遐.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9.

[5]王慧敏,孫潔,蔣莉莉,等.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理論前沿和熱點問題[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6]韓翔宇.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8.

[7]郭冰廬.鄉土陜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張元春.榆林沙漠休閑旅游開發初探[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1):42-43.

[9]梁楠.榆林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10]壟耘.老榆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