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民族民間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不同地區文化的影響,是融合了多民族風格后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藝術表現形式。高校舞蹈教育在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過程中,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必要性與教學現狀要有一定的了解,并在這個基礎之上對現有的中國民族民間舞進行傳承與優化。除此之外,還需要對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舞蹈氣質,使學生不僅能夠充分掌握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理論知識,還能夠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從而為學生的成長、成才及其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舞蹈教育 中國民族民間舞 傳承 優化

課題:教育部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課題“不同年齡段幼兒特點及指導策略的研究”(課題編號:2019XQJYKT53);陜西省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特色專業建設改革研究”(課題編號:SZJYB19-013)。

設置獨立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必要性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置獨立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不僅是多樣化舞蹈的教學要求,同時還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優化的要求。因此,在教學安排上要充分考慮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現實需要,在課時設置方面,首先要能夠將中國民族民間舞文化內容講解清楚。其次要安排專業教師擔任該課程理論的講解任務,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文化內涵,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良好的舞蹈氣質。最后要將理論知識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相結合,最終達到更好地傳承與優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目的。

1.中國民族民間舞豐富的內容和影響

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理論范疇的一種,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復雜而又博大精深的。在舞蹈的特征、類型及研究課題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獨有的特色。中國民族民間舞并不僅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個合集,同時其還是多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而中國民族民間舞則是中國各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所在。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民族所生活的地區不同,自然環境與發展程度也有較大的區別,這些因素對中國民族民間舞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而不同民族的舞蹈所表達的情感方式都各具特色。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民族民間舞將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信仰和審美意識都濃縮在每一個動作之中,然后以極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表現出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族民間舞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完善起來的,并且始終保持著自身獨有的藝術魅力和民族特色。

2.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由于不同民族的舞蹈特點是不同的,其蘊含在舞蹈表演中的歷史文化內涵主要有民族精神。此外,其還蘊含有農耕文化、草原文化、農牧文化、綠洲文化、海洋文化等。

3.傳承和優化中國民族民間舞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形式的多樣性研究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這是因為單一研究舞蹈表現形式容易出現研究成果較為貧乏和單薄的問題。因此,在做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研究時,要采用多專業交叉綜合的研究方法。同時也要多考慮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美學等多專業因素的影響。只有對中國民族民間舞進行全面的、綜合的探索之后,才能夠最大限度地傳承與優化中國民族民間舞。

高校舞蹈教育中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育現狀

近年來,部分高校設置了獨立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從而達到傳承與優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目的。但由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設立的時間相對比較短,在其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資料匱乏

由于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是近年來才設置的新課程,大部分高校在該課程的理論講解方面,多是使用潘志濤教授主編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與教法》。這就使得在整個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中教學內容顯得較為單薄,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方面的講解不夠深入,造成學生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認識是比較淺顯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中國民族民間舞進一步的傳承與優化。

2.教學方式單一

教學方式的單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大部分教師并不是專業出身,因此他們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因而難以在現有的舞蹈形式上進行優化和創新,再加之當前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教學方式比較陳舊,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及社會發展對中國民族民間舞人才的要求。一方面是在教學方式上,大部分教師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過程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小,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

3.教學內容缺乏

教學內容缺乏是當前高校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中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一方面,高校對學生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僅僅停留在舞蹈技巧的教學上,對有關于舞蹈的文化內涵、歷史背景等方面的知識講訴較少,這也直接導致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掌握得相對比較少,而這也非常不利于學生舞蹈氣質的培養。一方面,傳統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課堂教學方式嚴重地影響了教學效果。想要學生充分感受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教學中的民風民情,是需要學生去當地進行一定的生活體驗的,只有學生體驗并理解了舞蹈中的文化內涵,他們才能夠在舞蹈中充分地展示出民風、民情來。但當前的高校教學中學生很少會有這樣的學習機會,他們大多是處于傳統課堂學習之中的。長此以往,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的特色不能得到充分的傳承與優化,“泯然眾人矣”只是時間的問題。

高校舞蹈教育中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

1.中國民族民間舞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

如果要很好地傳承中國民族民間舞,首先就要幫助學生充分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承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關鍵點在于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起源和發展的講述。就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起源來看,人們將生活中的耕種和狩獵作為舞蹈動作的重要靈感來源,并在其中加入了節奏與情感等因素,從而使舞蹈這一表現形式更具韻味。原始舞蹈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逐漸成為當時審美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過程中,其民族特色也越來越明顯,例如我們熟知的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蘆笙舞及侗族的獅子舞等。這些舞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充分融入了地方民族特色,舞蹈形式變得別具一格。除此之外,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趨勢與舞蹈動作的演變形式進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和思想作風,從而彰顯出特定時期的民族特色與民族文化,這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外來舞蹈文化的侵擾和本土舞蹈文化的影響都會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有的時候會成為嚴重的阻礙。中國民族民間舞在傳承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其所蘊含的獨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高校舞蹈教育作為文化傳承與優化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基石,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更應該體現在教學中的方方面面。首先要拓寬教學渠道,打破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式,使學生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學習不再只停留在簡單的舞蹈技巧方面的學習上,而是能夠掌握更深層次的內容。其次,教師的言傳身教在教學之中是相當重要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水平,通過高標準的動作示范,幫助學生掌握舞蹈的每一個細節。最后是教師要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打破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豐富教學的內容,例如增加視頻教學,以彌補教學場地條件有限的問題,二是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充分感受和了解當地的民族風情和民族特色,從而使學生能更好地將個人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之中,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注入“靈魂”。除此之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還離不開學生本身對舞蹈的熱愛與刻苦練習。學習標準的舞蹈動作與領略獨特的民族風俗都只是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打基礎的,真正的傳承與優化源自于學生自身的努力和堅持,只有在不斷練習中才能感悟舞蹈動作的本真,而這是任何教師都無法教授出來的。

2.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在發展時間和表現形式上都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因此,在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時間的階段性這一特征進行教學,使自己的教學內容更具有層次性,這不僅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脈絡,還能夠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民族民間舞內涵的理解和把握,從而促使他們將民族風格與民族特色融合到舞蹈中。

在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加強中國民族民間舞和其他不同舞蹈之間的交流,要緊跟時代潮流,采取兼容并蓄的發展策略,始終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狀態,不斷對中國民族民間舞進行改革和創新。除此之外,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精髓是舞蹈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這是中國民族民間舞緊跟時代創新發展的同時我們萬萬不能丟棄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勇于打破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去實地感受民族風俗和民族風情,然后將不同的風族民俗和民族風情融入自己的舞蹈之中,使其更具韻味。除此之外,加強學生在舞蹈中的情感表現力也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一個基本要求,對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新可以從動作、技巧、音樂等方面入手,引導學生將中國民族民間舞中的內涵與現代舞蹈的發展趨勢結合起來,從而為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和傳承開辟出一條全新的通道。

高校舞蹈教育中中國民族民間舞的重要作用

1.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舞蹈教育中開展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的重要原因之一,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是其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之一。學生在學習基本舞蹈技巧的同時,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還要努力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中的占比,對提高和完善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人格魅力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舞蹈教學需要極高的審美意識和學習耐性,而思想道德教育則能夠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方面,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他們之間構建良好且和諧的團體關系,這在培養學生團結協作能力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2.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良好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是學生學習舞蹈的基本。學生對舞蹈的鑒賞能力大多來自于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所接觸到的社會評價較高的舞蹈表演。學生在學習中接觸美、發現美、認識美,進而評價美和創造美。這些都是對學生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方式。

在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大綱中包含了不同民族對本民族舞蹈的詳細描述和相應的訓練內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分解動作講解時,要將舞蹈中所蘊含的情感內容充分而準確地傳達給學生,促使學生積極地去感悟該舞蹈的情感寄托,領略該民族的獨特魅力,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3.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保證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是所有教學的基本所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作為藝術類教育的一種,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教師在舞蹈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學習能力,充分了解自我,同時也為突破自我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強烈的自我認同感是學生能夠輕松學習的關鍵,也是學生保持愉悅心態的主要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情感變化,對學生采取多鼓勵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我認同感的形成。最后,舞蹈作為一種肢體藝術,是降壓、解壓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促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結 語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傳承與優化,不僅是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任務,還是每一位藝術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重要任務。要想中國民族民間舞走向世界,其必須具備自身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只有將經歷過歷史沉淀的民族精神融入舞蹈之中,才能夠讓極具風格的中國民族民間舞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

參考文獻:

[1]楊梓.淺析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情感教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

[2]于萌.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性組合的現狀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

[3]伍彥諺.《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創新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

[4]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發展的再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5):1-4.

[5]黃斯.試論中國民族民間舞表演性組合的風格演繹[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6(5):75-79.

作者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