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校美術教育中藝術創作導向和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
作者:裴家月
發布時間:2021-05-20 16:19:36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高校美術教育是培養掌握一定的美術創作理論、具有一定的美術創作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模式,人才培養的目標包括藝術創作能力和多元化發展兩個方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的教學大綱、課程體系以及師資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存在藝術創作導向與多元化發展不足的問題,需要在未來有針對性地解決。基于這一背景,本文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在藝術創作導向和人才多元化發展方面的現狀,歸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美術教育 藝術創作導向 多元化發展 人才培養
引 言
美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物,是人類精神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標志。我國歷來重視美術教育,從義務教育階段就設置了美術學科,開展美育。高校美術教育主要針對美術專業學生開展,培養方向包括西方繪畫、中國畫、油畫、雕塑等,一些專業院校還會開設具有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專業。從整體上看,我國高校美術學科開設比較全面,基本涵蓋現代美術的細分領域,但在藝術創作方面有所不足,對人才多樣化發展的培養著力不夠,有待進一步加強。
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發展現狀
1.人才招錄情況
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美術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不少高校都陸續開設了藝術學院,主要面向包括美術專業在內的藝術生招生,讀藝術、學美術成為很多學生和家長的選擇。根據相關統計,2020年全國高校入學考試中,藝術類專業報名人數達到115萬,為歷年之最,其中美術專業不低于50萬人。招生院校既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專門的藝術院校,其中人才培養質量和規模靠前的包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廣東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以及魯迅美術學院等。
2.課程體系內容
目前我國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主要包括通識體系課程和專業課程兩大類。通識體系課程與其他普通高校基本無異,包括思想政治類課程、體育課程、計算機課程、外國語課程等。專業課程可以細分為兩類:一是理論性課程,包括中外美術史綱要、美術學基本理論、美術基礎、書畫鑒定課程以及美術與攝影基礎等;二是實踐類課程,包括鉛筆素描、繪畫寫生、人像速寫以及其他類型的創作等。部分學校會結合本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制定一些專業性強的課程,例如雕塑、木板畫、沙畫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課程,了解更多的美術藝術種類和形式,啟發學生找到自己喜歡、擅長的藝術門類,明確努力的方向。
3.就業類型方向
美術專業的就業類型多樣化,范圍非常廣泛,涵蓋了影視、建筑、裝修、服裝、設計、廣告策劃等傳統領域,此外,美術專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畢業生還可以選擇動漫和網絡設計等新興領域。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發展,城市建設對藝術人才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例如大型工程、城市建設規劃、地標建筑、交通樞紐、園林綠化、外觀建設等,同時,一些創意產業也是美術專業學生就業的選擇范圍。近年來,日美動漫風靡全球,而我國動漫行業的發展剛剛起步,企業需求增長明顯,但我國高校開設動漫設計專業的高校數量不多,因此很多學生往往還沒有畢業就被“預定”,十分搶手,這也成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方向之一。此外,一些學生還會選擇自主創業,包括建立個人工作室等。
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1.藝術創作導向不夠
我國美術專業學生主要來自藝術類考試選拔,很多學生都是因為文化課分數不夠高,才“被動”地選擇藝術類考試進入相對較好的大學,導致美術基礎教育具有非常濃厚的“應試色彩”,對于藝術品位、思想情趣等影響藝術創作思維和能力方面的培養比較薄弱。而這部分對于美術專業發展而言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進入高校后,高校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和成本來進一步夯實學生的美術基礎,這無疑會淡化和弱化對學生藝術創作思維能力的培養。另外,高校美術教學面對全體學生,教學內容和流程具有標準化特點,而藝術創作是每個個體自發的行為,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以及必要的教育引導之上的,顯然高校標準化的藝術教學在這方面存在缺失,導致藝術創作導向性不足。
2.多元化人才培養不夠
新金陵畫派畫家王強先生曾說:“藝術是一門堆積學,要成功,必須要具備很多方面的學養。因為它是藝,而不是技。技可學,而藝是需要體味的。”我國高校美術人才培養主要按照院系專業劃分培養方向,例如西方畫、中國畫、雕刻等。在課程設置上,本科階段側重通識教育,強調美術理論教學,主要是素描、色彩和人像等基礎練習,到了研究生階段才會具體深入研究某一領域。由于能夠攻讀研究生的學生占比有限,因此整體上高校美術教育缺乏對人才多元化發展方向的培養。高校美術教育實操課程更多地側重寫實造型訓練,而一些抽象藝術和影響、行為藝術相關的課程沒有普及,只在較少的幾個院校有涉及。課程體系側重基礎,缺乏對學生在具體領域的教育引導,是導致當前人才多樣化缺失的重要原因。
3.美術能力培養不足
與其他學科可以通過客觀、標準化的測試評價不同,美術作為藝術類學科,具有非常強的主觀創作性,作品中會體現出不同作者的創作思路和思想情感。但創作思路和思想情感要通過一定的美術能力才能表達,而高校美術教育的意義就在于提高美術表達能力,讓創作者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對基本功教育比較到位,但是在美術鑒賞、創意創作方面的能力培養相對較弱,對學生個性化能力的挖掘和培養稍顯不足。這一點也是當前我國美術人才多樣化發展存在不足的原因。
4.實踐課程比例較少
藝術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激發藝術創作靈魂的基礎和根本。美術教育的立足點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創作思維和能力。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學體系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兩類,但在具體比例的設置上,仍然是理論為主、實踐為輔,實踐課程也多有明確而限定性的主題,例如戶外寫生訓練等,沒有從根本上對學生進行美術創作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實踐課程少,學生較難接觸到課堂以外的事物,對美術在生活中的影響和應用的感受就不深,創作靈感的激發就容易受到限制,可能會影響未來在藝術領域的發展。
提升我國高校美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應對建議
1.提升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
當前我國高校美術人才培養仍具有“批量化”“標準化”的特點,學生能夠接受相對完整的美術理論教育,并接受一定的實踐創作課程。但是在藝術導向和多樣化發展方向上,現階段的美術教學則存在一定的缺失。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當改進美術教育理念,從“教育學生”轉變為“引導學生”“挖掘潛能”和“提升發展”,從強調“學校教學”到鼓勵學生“自主發展”,根據學生自己對美術某一細分領域的興趣,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探索,并在教學中進行必要的引導,真正體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挖掘學生對美術藝術的創作思考,避免填鴨式教學給學生的思維戴上“緊箍咒”,真正按照美術藝術發展規律引導、培養學生藝術創作思想,真正給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多元化發展的學習機會,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2.改進選拔機制,打牢藝術基礎
前文已經提到,高校美術專業人才選拔是通過藝術類高考擇優錄取,很多學生是為了能夠上好大學而“曲線救國”選擇的美術科目。這部分學生只是接觸了一些藝術類考試所需要的美術知識,對美術基礎理論了解甚少,有的學生甚至連印象派、抽象派這些基本的美術常識都一知半解,可以想見,在現有的藝術類高考人才選拔體制下,學生對藝術基礎理論掌握得較為薄弱,即便是進入大學,接受美術專業教育和專業訓練,但是由于基礎理論的缺失,后續也很難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思維,更難以進行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因此要改進選拔機制,對于美術等藝術類測試,要避免過度標準化,而是要提高高校自主選拔的空間和能力,讓教師“慧眼識才”,做到“專業人做專業事”,選拔出真正具有美術基礎和潛力的人才。通過打破“一刀切”的選拔機制,讓學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全面提升美術修養、提高藝術思維上來,夯實美術基礎,為未來藝術創作和多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優化課程體系,凸顯能力培養
前文已經述及,當前高校美術課程體系包括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兩個部分,教學內容標準化、程式化,對于人才多樣化發展和能力培養有一定的缺乏性。下一階段,高校可以以優化課程體系為抓手,給學生更多的個性化發展機會。例如通過將美術教育細分領域,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必要的教育,為學生打開“新世界的大門”,讓學生從各個領域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去發展。加大美術創作的理論和實踐課程比重,從課程設置上加強藝術創作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多元化發展。
另外,高校美術課程體系要能培養和啟發學生對美術的思考,讓創作真正成為內心靈感的外在表達。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可以適當考慮引進國外美術專業教材,作為國內美術教材的有機補充,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了解國外美術創作的前沿信息,開拓眼界、拓展思路和激發創新意識與靈感,培養國際視野,全方位提高美術思維能力。
4.立足生活實踐,培育藝術靈感
美術作為藝術形式,具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特點,任何美術作品的創作都離不開創作者的生活閱歷和生活感悟。藝術創作思維意識也是一樣,其植根于社會生活實踐之中,通過高超的美術技藝表達出來,形成美術作品。大學生處于融入集體生活的階段,人生閱歷和對生活的感悟不多。高校要積極創設條件,圍繞教學主題,給學生更多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機會。例如在創作人像繪畫時,可以與繪畫對象一起參與社會實踐,比如農民工畫像,可以讓學生到工地“體驗”幾天農民工的生活,加深對農民工內心情感世界的領悟,這樣繪畫出來的人像才會生動傳神,才會畫出神韻,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在培養多樣化人才方面,學校也要積極地為學生創設融入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與企業開展合作,提供企業文化設計、美編等崗位,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其靈感和內心渴望,從而堅定地選擇自己的發展與就業方向,實現高校人才多元化培養的教育目標。
結 語
本文從當前我國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入手,圍繞藝術創造導向和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兩個主題,分析當前我國高校美術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包括藝術創作導向不夠和多元化人才培養不夠兩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建議,包括提升教育理念、明確教學目標,改進選拔機制、打牢藝術基礎,優化課程體系、凸顯能力培養,立足生活實踐、培育藝術靈感四個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對進一步提升我國高校美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春蓉.新時期高校美術教育類人才培養中的綜合素養探討[J].美與時代(中),2019(11).
[2]王鵬.高校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教育關鍵探索[J].現代經濟信息,2019(23).
[3]張廷.高校美術教育中學生創新思維的生成與培養機制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4).
[4]許世平.依托特色活動,推動高校美術教育普及——基于安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學生優秀作品義賣特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6).
[5]郭李賢.當代高校美術教育的基本體系與理論研究[J].化工進展,2020(2).
作者單位:榆林學院藝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