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融入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趙小慶
發布時間:2021-05-20 15:42:0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同伴互評與線上討論相結合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可行性。研究對象為陜南某高校227名大一非英語專業學生。本研究采取質性研究為主、量性研究為輔的研究方式,通過授課平臺觀察、文本分析、問卷調查等收集相關數據。研究結果表明: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行之有效;大部分學習者對該教學方式持積極態度;采取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與教師評閱部分交叉的模式,既可以做到不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同時又可以多維度地向教師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關鍵詞]同伴互評 討論 翻譯 大學英語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理工大學漢水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漢水流域的教育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S202013)。
引 言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19~2020學年第二學期全國大中小學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開展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比,線上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學反饋會受到一定的制約。同伴互評相對于教師評閱而言,是一種基于同伴反饋的合作學習機制。同伴反饋應用比較廣泛的是二語寫作,也有學者將其應用到翻譯教學和閱讀教學之中,本文對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的研究主要基于Peerceptiv系統。
雖然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被應用到越來越多的課程教學之中,但研究對象多集中于英語專業學生,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可行性研究則相對較少。特別是疫情期間,在純線上教學的情況下,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的可行性需要進一步考察和驗證。因此,本研究采取質性研究為主、量性研究為輔的研究方式,探討了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在大學英語線上教學中的可行性,旨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在大學英語線上教學中融入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旨在回答以下問題。
(1)學生對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的態度如何?
(2)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是否更加有效地向教師反饋了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3)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對教師工作量有哪些影響?
2.研究對象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陜南某高校2019級三個合堂班級的學生,涉及漢語言文學(中文)、法學、生物工程(生工)三個非英語專業,均為研究者授課的班級。學生總數為227人,其中漢語言文學(中文)91人,法學78人,生物工程(生工)58人,三個合堂班級的學生英語水平從高到底依次為漢語言文學(中文)、法學、生物工程(生工)。
3.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線上授課平臺和五個漢譯英任務。三個班都采用釘釘在線學習平臺,以直播(屏幕分享)為主。五個漢譯英材料采用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2(第三版)1~5單元的課后練習,平均字數約220字。
4.研究過程
研究過程分為培訓期和研究期(共十七周)。
培訓期(前兩周)授課教師主要從事兩項工作:一是和學生分享自己總結的翻譯策略——“四步”翻譯法;二是對學生進行互評培訓。此翻譯策略在訓練初期注重學生對漢英兩種語言的分解過程,研究者要求學生既要寫出翻譯過程又要寫出翻譯結果,因此漢譯英評分(總分15)結合了過程評價(10分)和結果評價(5分)。前兩周,研究者以課外相當字數的模擬題為案例向學生講授了具體的翻譯策略,然后再對學生進行評分培訓。
研究期(第三周到第十七周):同伴互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三個合堂班級包含六個自然班,將每個班學號末尾以1、2結尾的學生歸為A組,3、4結尾的歸為B組,5、6結尾的歸為C組,7、8結尾的歸為D組,0、9結尾的歸為E組,每組設立小組長負責活動。五組之間進行循環互評,具體為A組評B組,B組評C組,C組評D組,D組評E組,E組評A組。組員完成評分后,由組長組織討論。每一單元進度完成之后,研究者會留出時間開展線上討論,每個班由其中的一組同學選出一位代表就某一單元的翻譯直播點評另一組的某位同學,發言完畢后其他同學就發言內容展開討論。
5.數據收集
研究者通過三種方式收集數據:一是學生互評文本,二是釘釘的統計數據,三是問卷調查。首先,對學生互評文本采取“有目的的抽樣”原則,因為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為主的,質性研究的對象選擇不是基于人口的代表性,而是以“有目的的抽樣”為原則,對小樣本和事件過程進行細致分析與描述。本研究雖然針對五個單元進行了五個輪次的互評,但每個單元每個自然班只有一個小組開展了線上發言討論,因此只抽取每輪互評中在線發言小組的評閱文本。為了保證文本的參考價值,以下不符合要求的文本將被刪除掉:一是缺乏翻譯過程,二是缺少同伴評分,三是抄襲。最終獲得有效文本205份。釘釘的數據收集主要集中于:某位同學發言的時長及學生觀看和討論的人數;對發言和討論內容的質性分析。問卷調查有兩種:一種是針對全體學生的,具體內容為是否同意繼續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并給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原因,收回有效問卷227份。另一種屬于訪談問卷,以匿名方式請小組長就小組活動組織方面填寫相關內容,收回有效問卷25份(總數30人)。請直播發言同學和在直播中被點評同學就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填寫相關內容,收回有效問卷46份(總數60人)。
6.數據分析
(1)同伴反饋分析
從三個方面分析同伴反饋:統計所有的反饋點,統計正確的反饋點,統計學習者指出的錯誤類型。
經統計,總反饋點1832個,正確反饋點1501個,正確率為81.9%。關于翻譯過程的反饋點有1359個,占全部反饋點的74.2%,正確率為82.3%。包括對漢語主謂賓結構的反饋點562個,占全部反饋點的30.7%,正確率為90.6%;關于定狀補的反饋點461個,占25.2%,正確率為80.7%;關于句子輸出的反饋點336個,占18.3%,正確率為70.8%;關于語法問題的反饋點317個,占17.3%,正確率為87.4%;關于語義問題的反饋點156個,占8.5%,正確率為67.3%。翻譯過程的反饋點較多,正確率也很高,說明學生掌握了教師所分享的翻譯策略。語義問題反饋的正確率較低,一方面說明了語義并非本輪教學解決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下一階段教學中研究者應該關注的重難點。三類反饋問題中,語法問題反饋的正確率最高,因為研究對象是研究者所在院校招生的第一批一本學生,生源質量有了一定的改善。
(2)在線發言與討論的分析
釘釘平臺統計的數據主要包括:單個學生發言時長、觀看人數(比)及參與討論人數(比)。首先,單個學生發言時長。漢語言文學(中文)發言時長區間為6'32"~22'34",平均時長17'50";法學為5'52"~22'25",平均時長13'41";生物工程(生工)為6'47"~12'42",平均時長8'73"。發言時長與班級英語水平呈正相關,水平較高班級發言時長較長。其次,發言時長與觀看人數也呈一定正相關,但相關度較低。漢語言文學(中文)觀看人數區間為71~88人,71人觀看的學生發言時長為6'32",是漢語言文學(中文)最短時長;88人觀看的學生發言時長為21'11",時長最長同學(22'25")的觀看人數為85人,也處于較高比例。法學、生物工程(生工)數據呈現類似特征:法學區間為63~75人;生物工程(生工)區間為50~57人。最后,參與討論人數與班級英語水平呈負相關,水平較低的班級參與人數較高。漢語言文學(中文)參與人數區間為8~21人,百分比區間為9%~23%;法學為6~35人,百分比為8%~45%;生物工程(生工)為12~27人,百分比為21%~47%。
(3)問卷調查分析
問卷調查分為兩類:一是針對全體學生,共收回227份,贊同者186人,占比約82%,其中贊同比最高的為英文水平較高的漢語言文學(中文)96.7%和水平較低的生物工程(生工)87.9%,而居中的法學贊同比最低61.4%;二是針對小組長、點評人、被點評人,共收回71份,其中關于同伴互評式討論的積極作用71條,消極作用43條,改進建議31條。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在大學英語線上教學中融入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旨在回答三個問題。
1.學生對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的態度如何
由上文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約82%的學生對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是比較認可的,他們給出的積極意見集中在: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可以促進同學間的交流;通過互評既可以借鑒和學習別人的長處,也有助于改正自己常犯的錯誤;有些同學雖認同,但建議改進。
相比之下,持否定態度學生的意見則相對比較分散,其主要包括:參與感較低;學習效率不明顯;傾向于教師評閱而質疑同伴水平;討論占用時間較長。前三條否定意見最為突出,占總反對意見的51%(21/41)。
總體來講,學生對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持肯定態度,但由于首次接觸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及部分學生對釘釘系統操作不熟練導致狀況頻出,所以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需要教師在日后的教學中不斷探索改進。
2.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是否更加有效地向教師反饋了學生學習中的問題
如果僅僅是互評,反饋的維度就會比較單一,而且與傳統作業形式沒有太大的區別,但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則可以多維度反饋問題。漢譯英教學中,研究者添加了翻譯過程要求。翻譯過程只是關鍵步驟的體現,無法呈現整個分析過程,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受限。與傳統作業一樣,反饋內容主要集中在語法、語義等語言技能層面。如果運用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就會涉及多個環節,其反饋維度就會呈現多維度、多元化的特征。首先,小組活動反饋學生合作精神及組織意識。從對小組長的問卷中我們了解到,小組長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組員不配合,有些問題無法及時溝通,影響互評效率。研究者可以及時了解小組信息,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其次,點評發言可以有效反饋學生的語言組織和口語表達能力。在對學生在釘釘平臺發言內容和發言時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口語表達清晰、語言組織連貫、發言內容有條理的學生發言時間較長,觀看人數較多,受點贊數也較高。最后,發言和講解過程可以反映學生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通過對學生發言內容的質性分析發現,講解過程中有些學生照搬授課教師的思路,缺乏獨立和創新,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知識儲備不足;相反,有些學生在講解過程中對語碼轉換有獨到見解,可見其知識儲備量和獨立思考能力。
3.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對教師工作量有哪些影響
對教師工作量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授課教師會采取何種評閱方式:(1)如果只是學生互評,教師工作量會減少,其弊端是教師無法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使教學變成學生自主學習或自然學習;(2)如果采取同伴互評+教師評閱,又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互評+教師評閱,兩者沒有交叉,即教師和學生評閱同一個人的作業而教師不評閱學生的評閱,此時教師工作量與傳統批閱沒有差別,無法掌握學生評閱者的情況;另一種是學生評閱與教師評閱交叉,即教師既要評閱學生的原始作文又要評閱學生的評閱,其優勢是教師可以多方面掌握學生情況,但工作量會翻倍。大學英語多為合堂班級教學,學生基數大,全面交叉勢必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因此,研究者建議采取部分交叉評閱的方式,既可以多方位掌握學生情況,又可以不增加教師的工作量。
結 語
對學生來講,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可以促進學生間的學習交流;發言討論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和語言組織等能力。對教師來講,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可以多維度反饋學生情況,但同伴互評式線上討論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努力達到既提高教學效果,但又不增加教師的工作量。
參考文獻:
[1]陳茂慶,李宏鴻,高惠蓉.名著閱讀與同伴互評[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1):71-78.
[2]李小撒,柯評.同伴互評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及其教學法意義[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2):83-88.
[3]劉興華,紀小凌.大學英語寫作同伴評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J].外語界,2018(5):63-70.
[4]徐錦芬.基于Peerceptiv互評系統的英語在線同伴互評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9(2):10-16.
[5]周季鳴,束定芳.同伴互評中的教師實踐與學生認識互動研究[J].外語界,2019(5):64-70.
作者單位:陜西理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