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導向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創新
作者:王婧方
發布時間:2021-05-20 15:12:2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大學英語是高校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公共基礎課程,具有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學英語在教學內容上應有機融入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國家的發展變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以培養能用外語傳播中國故事的優秀人才。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進行如下創新:提升教師素質、豐富課程體系、完善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式,不斷推動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特色 課程思政 大學英語教學 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薄洞髮W》中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弊怨鸥叩冉逃图缲撝囵B人才、塑造學生價值觀和品格的使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要求各門課程都發揮育人功能,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發揮導向性、指引性作用,培養德才兼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大學英語作為高校公共基礎課,授課時間長,受眾廣,是聯系中西方文化的橋梁,具有重要的課程思政價值。大學英語教學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心田,引導他們鑄就信仰、錘煉品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以促進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本文探究如何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高校英語課堂教學,以期通過教學創新更好地應對教育理念的革新。
課程思政理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體現
課程思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觀。它不是某門具體的課程,而是一種理念,是寓價值觀于知識傳授之中的隱性思政。課程思政要求大學英語教學要善于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在教學素材中融入中國的新變化、新發展、新成就、新理念,引導青年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了解中國的國情、黨情、民情,使其增強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1.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黨的方針政策
英語是中國對外宣傳和開展外交工作的重要語言之一,能反映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因而英語課程具有天然的思政元素。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英文時政、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兩會政策等英文材料,開展英語翻譯練習活動,可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黨和國家最新的方針政策,自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教師還可引導當代大學生發揮外語優勢,通過閱讀具有時代性、思想理論價值的書籍,如英文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更好地了解中國制度,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大學生提供正確的價值觀指引。
2.大學英語教學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的發展變化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還應將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作為教學素材融入課堂,引入中國的新科技、新變化、新發展、新理念,讓學生學會用外語講中國故事,通過了解中國國情,關注社會現實和時代性問題,培養其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首先,大學英語的聽力訓練可以展示中國的科技成果,如引入北斗衛星導航、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等英文新聞。這些聽力材料標志著中國在自主研發、科技成就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已躋身世界先進水平,會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大學英語的閱讀材料可選擇反映中國社會變化的議題,如脫貧攻堅戰、支教、農村建設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將中國綠色發展的新理念設為命題作文,引導學生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進行思考。古人云“文以載道”,語言學習的材料可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對此,教師要精心篩選出既能育才又能育德的語料,要整合、凝練出能提升學生思想品德的素材。
3.大學英語教學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語言承載歷史,傳承經典。大學英語教學應鼓勵學生閱讀英譯版中國經典名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英語屬于人文學科,“人文學科關系到一個社會的價值導向和人文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形象和精神的塑造”。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立足學科特色,加強對大學生英語翻譯技能的培養,鼓勵學生感悟中國經典名著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促進中華優秀文化向海外傳播。
高校可開設全英文系列的中國文化經典導讀,課程內容包括《國學經典小故事》《孫子兵法》,以及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當代散文選》等,通過英文閱讀這一方式,使學生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古典名著雋永的語言、富含哲理的小故事,都像涓涓細流,潤物細無聲般滋潤著當代青年學生的心田,陶冶著他們的情操。中國古典名著的英文學習有利于當代青年正確對待歷史和傳統,培養文化自信。在全球化背景和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我們只有采取批判性思維,才能意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能不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英語教學偏向知識傳授,忽視對學生品格和價值觀的塑造
在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容易偏向知識能力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格、品格的培養。2020年出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規定,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應是情感價值塑造、傳授知識、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有機融合。大學英語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有意識地增加課程思政元素,幫助學生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能熟練掌握英語語言技能、服務社會主義建設的人才。
2.大學英語教學注重應試教育,教學目的功利化
目前,部分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會導致英語學習的動機過于功利化,不利于真正實現大學英語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國際視野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學不應成為高中課堂的延續,一味強調語法、詞匯等知識的機械記憶,或者只重視英語聽說讀寫的訓練,而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要求,啟發學生的心智,拓展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使其更加了解世界,成為具有國際化視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為了更好地適應課程思政要求和新時代的高等教育發展,實現大學英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同頻共振,大學英語教學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嘗試性創新。
1.提升教師的政治素養
“一流本科人才培養離不開一流師資”,為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首先,要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政治素養。“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人格力量是無窮的,會對學生的人格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師由于所授課程的特殊性,多使用英文教材,更容易接觸到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日常生活中更便于了解國外新聞媒體的信息,因此,高校英語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廣大教師提出的六點要求,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應提高思想覺悟,增強政治意識,加深理論素養,主動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面對外界良莠不齊的信息,大學英語教師要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始終保持鑒別力和判斷力,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最后,學??赏ㄟ^開展教師培訓、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專題培訓等途徑來提高教師的政治覺悟,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理論素養高、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2.豐富課程體系
為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大學英語應豐富課程體系構建。高校不能僅開設英語必修課,還應開設模塊課、選修課,通過多元課程的選擇,為學生提供寬廣的國際視野。目前,大學英語對大一、大二的學生開設,前三個學期為英語必修課程,第四學期為模塊課程,例如外國報刊選讀、口語交際、跨文化交際、美國社會與文化、影視賞析等。模塊課程在滿足本科英語教學和大學英語四六級應試需求之外,還為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高??梢蚤_設全英文的中國文化系列課程,如中外人文經典導讀,通過中外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同時,高校還可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英文系列講座,如給學生講述我國茶藝、書法、繪畫中的特色文化,以利于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偠灾?,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還是一門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
3.完善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大學英語教學應以教材為重點,落實課程思政要求。目前,大學英語教學多使用外國原版英文教材,課文來自于國外作家的小說或主流新聞媒體。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部分作者的價值觀可能與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符。對此,高校在選用教材時要嚴格審核、有所取舍。其次,教師要挖掘原版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手段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比如講到“美國夢”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將“美國夢”與“中國夢”對比,使學生進一步堅定中國道路自信。
4.創新教學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痹谛旅襟w時代,教師要創新教學手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智慧教室、雨課堂等新媒體手段,促進思政教學方式與時俱進。第一,教師可以利用線上平臺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金課”,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為課程思政加入信息技術元素,打造翻轉課堂。第二,教師可以通過錄制慕課、SPOC、微課等,將思政課程作為公開的網絡教學資源,構建跨校的課程思政資源庫。第三,教師可以利用雨課堂、手機app、微信公眾平臺等移動平臺,通過故事、游戲、搶答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加思政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傊?,教師要利用科學先進、豐富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課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結 語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目前,課程思政已成為高校開展課程建設,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著力點。高校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通過教學理念和課程建設體系的創新,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從提升教師政治意識、豐富課程體系、完善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手段等方面,培養具有愛國精神、服務于國家建設的拔尖人才,加快“雙一流”建設,為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兩個一百年”的戰略目標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l.
[2]崔國鑫.高校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思考與探索[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0):37-42.
[3]姜智彬.“多語種+”:課程思政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的內涵、路徑與成效[J].外語電化教學,2020(4):18-21.
[4]葉俊,盤華.“四個自信”視域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功能的實現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45-49.
[5]張中載.外語教育中的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453-457.
[6]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