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第一小學校長胡剛:在實干中踐行教書育人的初心
作者:劉 昕
發布時間:2021-05-20 11:51:11 來源:教師報
30年前,還在上小學的胡剛應該沒想到,教師這份自己不理解的“苦差事”會成為他未來人生中一直追求且堅持的“甜”。如今十八年的教學經歷沒有給他帶去歲月的痕跡,反而在他的眼睛里看到了不可多得的清澈與堅持。人生之旅,征途漫漫,該用什么樣的堅持才能對得起心中的信仰?對于胡剛來說,教育就是他的信仰,實干就是他的人生姿態。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走上教師這條路,胡剛深受父親的影響,從小數學成績在班里就名列前茅的他,在中考時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考入了安康師范,走上了自己的從教之路。
“其實小時候,我不太理解父親,他特別辛苦工資還低,家庭條件也很一般,但是每次聽到父親說,你看誰誰誰是我的學生時,我都能感受到他的自豪與驕傲。”或許就是父親這種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矛盾,讓胡剛想要真正體會這份他所認為的“苦差事”到底有什么“甜頭”?
“苦中有樂,苦中有甜”,這是胡剛在18年教育之路的探索中得出來的感悟。“作為一名老師,不需要多大的榮譽,也不需要多深的理論,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教育事業中,這就非常幸福了!”說起自己與孩子們的趣事,胡剛臉上的笑容與眼中的驕傲藏都藏不住,一如當年他的父親。
2003年剛剛畢業的胡剛就進入安康市第一小學,他幽默的授課方式,妙趣橫生的語言風格仿佛一道清溪流進了孩子們的心田,孩子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剛剛老師”。
黃辰虎子是胡剛任教以來的第一屆學生,直到現在他與父母在過年過節期間都會給胡剛送去節日祝福,這段加深了的“緣分”來自黃辰虎子上初中之后,青春期的孩子又加上貪玩把腿摔傷在家休養,他整個人心情十分沮喪。胡剛得知后,組織學生們一起去探望黃辰虎子,在胡剛不斷地鼓勵與支持之下,他再次投入到學習之中,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東北師范大學。“胡老師,以后我也想成為像您這樣的老師!”長大后,我想成為你,或許是一個孩子對老師最深的感謝與敬意。
“胡老師,跟您交流與學習的這段時間,我很開心與快樂,希望以后還能與您一起學習更多知識,不得不說,您真的很帥,學識也很淵博!”這是學生在作業后面對胡剛寫的話。把課堂作業本當成師生溝通的信箋,通過這樣的方式感受每一顆童心,在一封封短小且稚嫩的書信中,胡剛了解到孩子們的快樂與煩惱,這位真誠的“大朋友”也收獲了自己的一批“鐵桿粉絲”。“胡老師,您長得真帥”“胡老師,您好溫柔”“胡老師,我最喜歡您講故事的樣子了”……孩子們天真爛漫的言語被胡剛仔細地收藏起來。
“年輕時候不理解老師,可是真正當了老師,我嘗到了當老師的‘甜頭’,”胡剛笑著說。“教育是個苦差事,但是苦中有樂,苦中有甜,我很知足。”
苦熬不如實干
曾有人問胡剛:“你這一輩子,到現在為止干過最有意義的事是什么?”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三年援藏,雖然很苦,但絕對是我一生中最為寶貴的經歷!”他的辦公室里,《藏西筆記》《永遠的西藏》赫然擺在書柜最醒目的位置,一如這段經歷在他心中的地位。
2013年7月,胡剛積極響應中組部的號召,受市教育局選派,作為陜西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來到普蘭縣,開始了畢生難忘的援藏之旅。剛得知去西藏時,他心中有畏懼,有擔憂,可是心里想著總要去體驗一次不一樣的人生。“名都報了,一定要去!”他說,哪怕山高路遠,既然選擇了,那就一往無前。
初到高原,除了身體的不適,偌大的縣城常住人口不到三千,這種精神上的寂寞更是折磨,有時候胡剛也會懷疑,來這里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可是在這里,他看到偏遠地區一對夫婦管理兩個年級的井井有條,他也看到兩名支教大學生為兩名學生上課的不易。“孩子們看到我們時,用唱歌與跳舞表達著他們的歡迎,我看到了孩子們對于外面世界的向往;當我看到在那么偏僻的地方依舊有人在堅持著教書育人,說實話,一種使命感油然而生。”總有人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依舊堅持著……
日光之下,高原之巔,格桑花桿細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樣子,可這些花朵兒耐得住雪域的風寒,美而不嬌。風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葉愈翠;太陽愈曝曬,它開得愈燦爛。信仰或許本就不應該用意義來衡量,這個時候“苦熬不如實干”的信念已經扎根在胡剛心中并在不斷生長。
援藏期間,他擔任普蘭縣縣委辦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長。結合普蘭縣教育現狀,完成了各類方案、制度等材料30余份,進一步規范全縣教育教學教研工作。連續三年組織全縣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協調普蘭縣17名教師到安康市第一小學參觀交流。作為阿里地區教育督導工作組的一員,他走遍了阿里地區西部四縣各類學校和教學點,每到一處都能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可行性建議。
“現在,我從高海拔地區回到了低海拔地區,工作量卻從低到高,量變多了,但三年援藏經歷,讓實干精神一直根植內心。”援藏經歷讓胡剛更加堅定了在教育路上不斷向前的信念。
“我要讓更多老師感受教育的甜”
2021年1月,胡剛被任命為安康市第一小學集團校校長,新的改變、新的重任、新的征程,雖然轉換了身份,可是對于教育的初心依舊未變。“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嘗到了甜頭,我也要讓更多的老師感受到工作的甜,享受工作的樂趣。”
在胡剛的教育管理理念里,校長首先要做到換位思考,“我自己就是從一線教師過來的,深知基層教師的不易,在學校里沒有領導,我要做好觀察者與服務者的角色,多從老師的角度考慮問題。”胡剛說。在團隊建設上,胡剛根據不同老師的狀態“量體裁衣”:有情懷的老師,就幫助老師把“甜頭”享到底;一部分老師還在觀望狀態,態度不明朗,就想辦法讓他們嘗到“甜頭”,通過多種培訓找到路子,用制度方式設置活動,“逼迫”他們成長;還有一部分老師相對落后一點,就要幫扶為主,鞭策為輔,在分工上具體操作,在態度上進行鼓勵。“人的事辦好了,整個團隊也會成長得更好。”胡剛說。
現在的胡剛有一個習慣,每天7點半準時到校,來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在操場上走幾圈,觀察每個班級學生與教師的狀態。“只有扎根在學生與教師中間,才能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用腳步丈量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這是胡剛的堅持。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教學上,他也堅持在一線帶課,同時精研業務,撰寫個人教學札記20余萬字,直到現在還保持一周一篇。“現在我也鼓勵老師們每次將自己在教學中的感悟寫下來,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反思。”近三年,在他的示范引領下,先后有15名教師成長為省級教學能手,有6名輔導員榮獲省市級教學能手,10名青年教師獲市級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和優秀獎。
安康市第一小學是安康市首個探索集團化辦學的學校,作為剛剛接手的“新家長”,胡剛有壓力,更有動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會傳承學校優秀的管理方式,在傳承中創新發展,向省內名校看齊,培養更多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說這話時,胡剛目光炯炯。
“我現在愿望很簡單:第一,希望自己身體更健康,為教育事業作出更多貢獻;第二,我希望在管理崗位上把這種對教育的熱情和激情沉淀得更深一點,擁有更純粹更幸福的教育生活。”胡剛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此時,陽光打在安康市第一小學的牌匾上,散發出若隱若現的光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