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陜南安康校園,一派生機盎然。

在漢陰縣平梁鎮中心小學的“承趣別院”,花園、茶園、菜園里的植物長勢喜人;旬陽縣甘溪鎮初級中學的后坡上,花卉、藥材和農作物競相生長;而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的勞動基地里,油菜籽顆粒飽滿等待成熟……

在平利縣城關二小的操場上,由600名學生組成的團體武術操表演,整齊劃一、氣勢恢宏;漢陰縣蒲溪鎮中心小學的籃球場上,學生們正在進行著一場友誼比賽,激烈而有看點;而旬陽縣職教中心的運動場上,正在軍訓的學生練習軍體拳的號子響徹整個校園……

以勞育德、以體培德,這是安康市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位于秦巴山區的安康市始終堅持“德育為先”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因地因校因生做好青少年的培德啟智工作,成效顯著。

“德育之花”姹紫嫣紅

在“德潤安康”的引領下,安康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培育打造德育特色品牌,目前,全市學校德育工作呈現“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漢濱區、恒口區將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合,堅持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引領學校走特色化、內涵式發展路子;漢陰縣創新德育方法,基礎教育階段“三段三層三類”模式“德育作業”實踐被教育部評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優秀案例;石泉縣“六位一體”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經驗,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工作先進典型;寧陜縣堅持把實踐育人、活動育人與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有機結合,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紫陽縣立足地域文化特點,統籌課程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開發系列地方文化藝術校本課程;平利縣實施立德樹人“四項行動”,精心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研學旅行、紅色教育基地,促進德育工作水平提升;白河縣以培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開展思政課創優行動,形成思政課堂建設新局面;旬陽縣、鎮坪縣凝聚多方合力,建立德育實踐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構建了學校、社區、社會聯動的德育教育機制;漢濱區、高新區積極推進新教育實驗,提升課程教學水平,注重文化熏陶,利用校內外資源,打造精品社團課程,充分發揮綜合實踐育人功能。

“德育不是整齊劃一,也不是機械說教,而應該像我們學校‘承趣別院’里的花草蔬菜,有紅有綠也有紫和白,有高有低錯落有致;這畦菜地是平行四邊形,這片花園是三角形,而那個池塘則是橢圓形,它們都是學科育人的活教材。”漢陰縣平梁鎮中心小學校長沈漢說。

堅持做,就會有成效

2019年秋季開學前,在旬陽縣一所學校擔任校長多年并取得了優異辦學成績的王良,被調到距離縣城稍近一些的甘溪鎮初級中學(簡稱“甘溪初中”)任校長。甘溪初中的學風好,教學質量呈上升趨勢,這讓王良有“底氣”思考學校的內涵發展。“國家現在提倡‘五育并舉’,農村學校也要積極落實。”王良說。

開學沒多久,甘溪初中接連處理了26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這讓王良下定了抓德育的決心。“那幾天,我一直在心里琢磨:教育不該是這個樣子,學生成績好的同時,品德也要好……”王良說,引導學生“日行一善”是當時他腦海里最急切的想法。起初,甘溪初中從13個校園社團活動入手引導學生“向善”,逐級評選“最美少年”;國家出臺文件提倡加強學校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后,該校強化了體育課和體育社團活動,加大了美術社團活動的體量,并且因地制宜開辟出10畝勞動基地,從各個方面為學生育德作鋪墊。

“在實踐探索中,我慢慢從厚德、博學、敦行的校訓中汲取了力量,將學校的德育歸納為‘博雅教育’,打算通過‘博雅少年’‘博雅教師’評選活動以及在課堂教學、德育作業、家校協作等日常教育中落實‘博雅文化’,讓農村學生厚植品德底色,為鄉村振興貢獻我們教育的一分力量。”王良說,他相信,堅持做下去就會看到成效。

旬陽縣甘溪鎮初級中學的“博雅教育”,是安康市學校德育品牌培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安康各地各校德育品牌亮點頻出。

“校長要抓好學校德育工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來校考察時對我的囑咐。”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校長吳錦鵬說,一年來,學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牢記囑托,全面育人,提出了“一三五”學校發展思路: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狠抓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質量三個提升,創建德育、體育、藝術、勞動教育示范校和優質均衡發展校;在此基礎上,探索“一三五”德育共建:以“感恩教育”為一條主線,從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層面入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

“我們把傳統武術和校園足球作為特色體育項目,每周安排1節武術和1節足球教學,編排了大課間武術操,組建了學校武術社團,選派4名學生參加市上的專業訓練。”吳錦鵬介紹說,縣教體局為學校配齊了體藝教師,相關課程全面開設,“我們與西安、安康名校開展共建共育,通過名校送教到校、學校選派跟崗等形式,確保體藝課程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同時,該校還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并將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初步建立了低、中、高段學生不同的家庭勞動課程體系,烹飪、泥塑等校園勞動課程常態開展。

漢陰縣鳳臺教育集團三元小學在實踐中探索出了“333德育作業”模式。“‘333德育作業’是指我們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時分三段、分三層、分三類布置。”三元小學校長謝婷介紹說,按照生活學習、成長規律,將小學生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為低段(側重家庭美德教育)、三四年級為中段(側重個人品德養成)、五六年級為高段(側重社會公德培養);從學生真實生活場景出發,“德育作業”分家庭、學校、社會三個層面進行設計;“德育作業”的形式分為實踐類、知識類、成果類等三類。據了解,該校采取“代幣激勵機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幸福成長。“每完成一次‘德育作業’,獎勵一定數額的代幣,積累一定數額的代幣可以兌換相應的激勵……”謝婷說,學校還給學生配發《德育成長手冊》,手冊分為三大板塊:德育作業內容、德育作業評價、德育作業展示,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和記錄學生德育成長點滴,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旬陽縣旬陽中學結合新時代育人目標,將“君子教育”作為德育總抓手,將其概括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體系:圍繞一個核心,即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擔當兩大重任,即傳承君子文化、創新育人途徑;實現三高目標,即培養具有高尚人格、高遠志向、高雅情趣的現代君子;做到四個契合,即與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相契合、與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相契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契合、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相契合;實施五條路徑,即環境熏陶、道德涵養、習慣養成、榜樣示范、社會實踐;踐行六有標準,即生活有講究、學習有動力、行為有規范、待人有禮貌、做人有擔當、心中有夢想;開展七大主題教育,即誠實守信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遵規守法教育、文明禮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涯規劃和理想教育;培養少年君子八大特質,即誠信友善、勤奮刻苦、體魄強健、文質彬彬、胸懷遠大、積極參與、勇于擔當和自強不息。

白河縣麻虎鎮中心小學則從《白河“三苦”精神》《“三苦”精神伴我行》等讀本中汲取營養,利用大隊會、中隊會向學生講“三苦”精神故事,幫助孩子們識鄉音、懂鄉情、知鄉事,培養鄉村兒童熱愛白河、熱愛家鄉、熱愛勞動的樸素情感。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我是今天的主持人……”自2011年創辦起,平利縣城關第二小學的“紅領巾電視臺”已錄制播放節目252期。

“少先隊是學校尤其是小學開展德育的重要陣地。”城關二小校長周文賓說,在具體實踐中,學校完善陣地育人新功能:通過大隊干部競選演講、鼓勵隊委干部策劃各類活動、普通隊員爭創新時代好隊員等系列活動,充分發揮了少隊活動室的育人功能;設立“誠信紅領巾借用站”,一條小小的紅領巾成為傳遞溫暖和誠信的紐帶,達到陣地育人的目的。此外,該校還率先創辦了全縣首家“紅領巾電視臺”,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校園新風尚進行了有益探索;創辦了全縣首個綜合性校園刊物《月湖》,在展示校園文化建設成就、提高學生文藝素養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像平利縣城關二小一樣,近年來,安康市中小學積極發揮團隊組織、思政教育(學科德育)和課題研究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安康市各區縣深入推進落實陜西省“四好”思政課創優行動,通過觀摩課、匯報課、送培到校等方式推行三級聽課制度,用“思政課大練兵”和實踐研討培訓夯實思政課教師育人基本功。同時,各區縣實施“學科知識+德育元素”的全學科教學改革,著力發揮勵志課、班會課、高中人生規劃課、閱讀課等系列課程育人功能。紫陽縣紫陽中學引導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有效整合學科思政、安全教育、傳統文化、綜合實踐等課程內容。例如,該校歷史教研組的“回眸”主題歷史實踐活動、地理教研組的“美麗中國·可愛家鄉”手繪創意地圖大賽、政治教研組的“講好家鄉故事,學習身邊榜樣”等活動的開展,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安康市還注重通過課題研究推進學校德育工作再上新臺階,組織各類教研機構和廣大教師全面開展德育科研,截至目前,全市已成立460個德育課題研究團隊,涵蓋市縣校三級,對應設置“德育研究中心”“德育研究室”“德育教研組”,深入研究德育融入社會實踐、勞動體驗、研學旅行的有效載體和實施路徑。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