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有效觀察“五步走”
作者:史楠 陳權
發布時間:2021-05-18 09:17:57 來源:中國教育報
在課程游戲化實施進程中,有效觀察幼兒行為是了解和促進幼兒發展的基本前提,因而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了“五步走”模式,以期為教師進行幼兒行為觀察提供新視角。
明確觀察目的,聚焦觀察點
一個有效的觀察,必定是一個科學的觀察。而一個科學的觀察,必定要建立在目的性之上。帶有目的性的觀察,包括觀察相同或不同年齡層幼兒的行為,以及觀察特殊環境下某一個或某幾個幼兒的行為表現等。而通過對這些觀察結果進行分析診斷,就能幫教師優化引導方向或引導方式,使幼兒獲得有效發展。所以,有效觀察應從明確觀察目的開始。否則,觀察只是“東碰西撞”式的無效記錄。
案例一:
劉老師想要了解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探究、合作等行為,所以每當幼兒進行建構游戲時,她便會認真進行全程觀察,將幼兒的一言一行全部記錄在冊。可盡管如此,幼兒出現的建構行為問題卻并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
顯而易見,案例中劉老師的觀察點太過寬泛,沒有聚焦于一個觀察點,也就導致了觀察目的不明確、不清晰。一個行為問題,往往需要經過連續觀察之后才能發現其根源所在。所以,劉老師應在每一次觀察中確定一個觀察點,明確一個觀察目的,方能解決幼兒在游戲中的某個行為問題,比如同伴合作水平等。
根據觀察計劃確定記錄方式
如果說觀察目的明確化是保證觀察準確有效、科學合理的前提,那么確立觀察計劃就是實現目的的必經之路。所謂觀察計劃,是指對具體觀察的對象及其行為的界定,對觀察情境及次數的設置,以及對觀察記錄方式的選擇等預先進行研究規劃。然而,此環節在實際操作中卻往往被忽視,導致觀察結果出現偏差,影響教師判斷,觀察也成了“一時興起”下的無效產物。
案例二:
沈老師最近發現多多在游戲中經常有亂扔玩具行為,就決定使用跟蹤式觀察法,并通過實況詳錄了解其行為意圖。然而,多多亂扔玩具的頻率并不具備規律性,所以沈老師常常在記錄中顧此失彼,導致記錄的次數與多多實際扔玩具的次數不符,進而無法對多多的行為進行真實客觀的判斷。
沈老師即使在明確觀察目的之后,還是不能進行有效觀察,究其原因,是她沒有確立觀察計劃,致使觀察記錄方式選取不當。其實,要想觀察幼兒行為發生的頻率,適宜采用的方法是時間取樣法。
觀察中兼顧嚴格度和靈活度
觀察目的與觀察計劃這兩個環節準備好后,就可以正式進入行為觀察了。教師最先要關注的便是觀察計劃的履行度,即在觀察中需要兼顧計劃履行的嚴格度和靈活度。嚴格度是指在實施觀察中,需要嚴格履行觀察計劃,而不是將計劃當成擺設,為了計劃而計劃。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一板一眼地執行觀察計劃。教師也需根據觀察的實際情況,及時、靈活地調整、完善觀察計劃,以此推進觀察進程,獲得最佳觀察實效。
與此同時,教師還需確保記錄的客觀性。換言之,觀察者在操作中應避免夾雜個人主觀情感,不能將個人主觀臆斷與客觀事實混為一談,由此才能為后續分析提供真實依據。
靈活選用方法進行幼兒行為分析
幼兒行為觀察的最終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幼兒,促進幼兒發展,而實現這一目的途徑便是幼兒行為分析。
最原始的幼兒行為資料,不但數量繁多,而且還會出現順序顛倒、反復贅述及重點遺漏等情況。面對這些問題,觀察者常常會毫無頭緒、無處下手,更不用說理解幼兒行為背后的意義了。而幼兒行為分析,意在了解幼兒行為的客觀事實,幫助教師透過現象解讀其行為本質。
幼兒行為分析方法可分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定性分析,是指觀察者在記錄資料中確定與觀察目的相聯系的關鍵行為,同時以簡明扼要的關鍵詞句進行摘錄,并基于此分析闡述幼兒的行為。例如,對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觀察就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相較而言,定量分析則略顯簡便。觀察者只需沿著主題脈絡設計好觀察記錄表格,對記錄數據進行統計測定,以此揭示幼兒的行為意義。例如,對幼兒某種行為及其發生頻率的觀察就適合采用定量分析。
在分析中,不管是定性還是定量的方法,觀察者都需要及時、適時地梳理分析資料,以便隨時掌握幼兒的行為狀況,作出相應的方案調整。行為分析并不存在萬能公式,觀察者需靈活機動地進行分析方法的選擇。
觀察結果評價需科學客觀
在對觀察結果進行評價時,既要融合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也要綜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在評價主體的選擇上,要避免教師單向評價的傾向,盡量引導幼兒參與其中,以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也就是說,觀察結果的評價必須遵循科學、客觀這兩個基本原則。
案例三:
在對某幼兒拼合“魯班鎖”進行觀察記錄之后,面對該幼兒多次拼合“魯班鎖”失敗的現象,陳老師認為其動手能力不佳,就限制了該幼兒進行此類游戲的機會。久而久之,該幼兒每到游戲時間便坐在座位上,不愿參與游戲。
很顯然,陳老師對觀察結果的評價存在以下誤區:過度關注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陳老師聚焦于幼兒拼合“魯班鎖”失敗的結果,卻忽視了幼兒在游戲中面對失敗仍堅持嘗試的品質,由此削弱了幼兒游戲的動機。其實,評價的本意并不在于證明幼兒的某種能力,而是為了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改善幼兒的學習行為,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所以,在進行觀察評價時,教師必須將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結合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