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課堂上為了鞏固學生所學,會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預習新知識,通過學生的回答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對教學內容及教學節奏的調整很有幫助。可以說,有效的提問對師生的課堂互動生成、學生思維的啟迪、教師教學環節的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學生深度學習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有效提問引領學生深度學習的作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期能夠為同仁提供幫助。

一、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

當下,課堂教學的熱鬧在于“滿堂問”,是在“小手林立”中完成“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簡單明了的問題,缺乏“為什么、怎么辦、疑問在哪、問題在哪”等能夠將課堂引入更深層次的探討問題。此外,害怕學生回答錯了,害怕學生不知道怎么回答,害怕學生提出的問題自己回答不上來等,也是一部分教師不能有效提問的原因。為了消除這些障礙,教師要遵循教學規律,對每節課的教學任務了然于胸,精心設計教學環節,還要對每節課的難點和重點問題進行拓展,預設學生提出的問題,將課堂提問真正地用于推動有效教學上。只有教師真正了解了有效提問的價值和意義,才會在思想上重視,才會在提問技巧和方法上下功夫,才會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二、提問要生活化、趣味化

二年級學生學習了乘法表,會簡單計算乘除后,我在該章節復習課前讓學生結合學校秋季運動會,統計班里參加跳繩、踢毽子、跳遠等人數,找一找這些人數與小組人數的倍數關系,如果不是整倍數關系,給哪個項目加幾個人能夠運用乘法口訣計算。在課堂上,學生告訴我跳繩的有23人,踢毽子的有18人,跳遠的有34人,目前,每個小組是6人或者8人。我以第一小組8人為例,問學生:23加上幾或減去幾可以用九九乘法表中與8相關的口訣計算呢?學生積極回應,23加上1等于24,可以用“3×8=24”計算;23減去7等于16,也可以用“2×8=16”計算。之后,我又提出了類似的問題,學生學習興致很高,回答思考的時候也把加減乘除運算都復習了,這比復習課讓學生單純地羅列算式或做卷子更有效,因為這些數字都是學生自己統計的,提出的問題也是和他們相關的,這樣他們的思維就會非常活躍,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

三、問題要有針對性

分層教學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為不同學生設置不同問題是分層教學的關鍵。在日常教學中,我的分層提問不會很明顯,而是“步步為營”。例如,講授數的性質——認識“0”這個數字時,我設置了以下問題:(1)第一組數是“0.1、0.01、0.001”,第二組數是“1、10、100”,這兩組數中的三個數是由哪些數字和符號組成的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2)小數點的位置不同,數的大小有何不同?(3)請總結一下數字“0”的特點,你還知道“0”有什么特別之處嗎?這三個問題由簡到難,層層遞進,每個問題都建立在學生能夠回答正確的基礎上,從描述現象到思考規律,學生在思考的同時,也認真傾聽了同伴的回答,在總結“0”的特殊性時也能集思廣益,這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活躍度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能夠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要求。

四、在關鍵節點設疑

課堂設疑的關鍵點往往是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有課堂導入環節,有重難點知識講授環節,還有為下節課鋪墊的環節,這就要求教師要在課前做好預設,用直接提問、反問、啟發式提問、鋪墊式設問等方式做好問題設計,以此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講授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后,我直接給出問題讓學生設計停車場的停車位置,讓學生動手畫一畫,看一看用長方形畫車位好還是用平行四邊形畫車位好,為什么?這是一道課后拓展題,學生計算不同圖形的面積時,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對提高他們的繪圖能力,以及數學思維有很大的幫助。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好的問題能夠給人以新的思考空間,提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新起點。作為一線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更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加強自身有效提問的能力,讓學生在有效提問中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讓課堂因有效提問變得更加優質、高效。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六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