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內涵豐富,情感細膩,能夠帶給人們無限的美感,讓人難以用語言形容。因此,詩歌教學難就難在這個無法言說的美感上。你可以在閱讀或朗讀中感受它的美,卻很難分析鑒賞美的意境。有時候,你教了,詩歌就失去了那份獨特的美。就詩歌教學而言,我以為這種意境就在于“歌詠”,能夠讓學生由淺入深地感受詩歌語言的魅力。這樣一來,教學似乎也變得更加簡單一些了。

筆者以《詩經》中的抒情名篇《蒹葭》為例,對詩歌教學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蒹葭》是一篇唯美的詩歌,文字唯美,畫面唯美,意境唯美,情感唯美。那么,我的課也應盡量向唯美靠攏。

一、仔細閱讀,讓學生體會詩歌文字的唯美

初讀,我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讓他們對照注釋自由朗讀,互相糾錯,集體強調。

二讀,我要求學生找出韻腳、疊詞,讀出韻律美。有學生很快就找出了韻腳,并且配樂朗讀了詩歌,她的聲音純凈、柔美,一下子就把聽眾帶進了蒹葭蒼蒼的世界。有學生分析了韻腳和疊詞——“蒼蒼”“萋萋”“采采”的作用,得出了詩歌音韻和諧、聲音延綿、蒼茫浩大的結論。

三讀,讓學生找出重章疊句,讀出結構美。學生先朗讀了三個寫景的句子“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并談了自己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露水凝霜逐漸消退,作者的內心也隨之發生了變化,由盼望變得焦急,甚至迷茫。接著我帶領學生分析了詩中的“長、躋、右”與“央、坻、沚”幾個字,讓學生從中體會詩歌文字的唯美。

二、配樂朗讀,讓學生感受詩歌意境的唯美

配樂朗讀其實就是學生對詩歌的再創作,這是一個用聲音詮釋美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播放了極其唯美的古琴配樂《梅花三弄》,讓學生分組朗讀,感受《蒹葭》的畫面美和意境美,并要求學生以“我依稀看見____”這個句式,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有學生說:“我依稀看到了伊人在水一方裊娜浣衣,癡情的少年越過萬水千山努力追尋。”有學生說:“我依稀看到了那個美麗的女子在風中起舞,衣袂飄飄,恍若仙子。”還有學生說:“我依稀看到了蘆葦起伏,伊人若隱若現,癡情的男子悵然若失。”這時,我要求學生再次細讀全詩,以“我仿佛聽見了_____;我真切地感受到了_____”的句式,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有學生說:“我仿佛看到了美麗的伊人在清歌一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癡情少年對伊人的愛戀。”有學生說:“我仿佛看見了少年歷盡艱辛追尋伊人的身影,我仿佛聽到了他求而不得的聲聲嘆息,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年對愛情的渴望。”有學生說:“我仿佛聽到癡情少年為美麗的伊人吟唱著炙熱的情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追尋的痛苦與快樂。”還有學生說:“我仿佛聽到了流水潺潺,嘆息聲聲,我真切感受到了追求理想道路的艱辛與不懈。”我接著問:“伊人,是怎樣一種形象?”學生一致認為,她是一位美麗、純潔、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子。我追問:“因為伊人的身份、面目含蓄朦朧,大家眾說紛紜,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層含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議論紛紛,有的認為伊人是美好的事物,是遠大的理想;有的認為伊人是人生的目標;也有的認為伊人是一種更高的社會理想……

課后,我對《蒹葭》進行了總結:詩以清秋為背景,抒發了詩人悵然若失的情感,從哲學的角度反映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反映了人們對完美世界的追求。

三、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歌意境深遠,情感豐富,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蒹葭》的理解。有學生展示了一幅畫,畫中女子長發飄飄、背影朦朧,讓人遐想無邊,正好與“在水一方”相契合。有學生展示了硬筆行書《蒹葭》,他的作品在大屏幕上一出現,大家都被震撼到了。有學生展示了一幅蒼茫的大山圖景,她說畫里看不到人,伊人被擋住了。我答道“此時無人勝有人。”最后全班女生用《在水一方》的曲調,演唱了每一章的寫景部分:“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男生深情地朗誦了寫人追尋的部分:“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一切都是那么的唯美,讓人怦然心動。

《詩經》是一個萬花筒,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蒹葭》是經典,是詩歌,我們深情地誦讀;《蒹葭》是國風,是民歌,我們深情地吟唱。今天我們一再倡導閱讀經典,為什么?因為我們民族的精神在那里,思想在那里,根在那里。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十一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