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能力作為衡量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是學生學好地理知識的一項必備技能。因此,在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整合豐富的地理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一、課堂培養途徑,突出實踐主題

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利用短暫的教學時間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已成為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結合地理教材內容,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為學生構建一個集思考、實踐、體驗于一體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一)利用模型,輔助指導

模型作為地理實踐教學一種常用的工具,對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與感染力有著積極的輔助作用。因此,教師可以結合課程進度與教學內容,選用合適的地理模型開展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避免學生出現“讀死書,死讀書”的現象。

以《河流地貌的發育》為例,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產生的影響,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直觀,教師可以利用“河谷橫斷面的剖面模型”進行演示教學,通過這種方法加深學生對河谷演變過程的印象,進而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河流地貌相關知識。教師演示結束后,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制作一個“冰川地貌”模型,這種方法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二)課堂實驗,興趣引領

高中地理是一門理論聯系實踐的基礎性學科,在解釋一些常見的地理現象時,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課堂實驗進行驗證。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及地理現象的神秘,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中國的地質災害——水土流失》為例,課前教師應引導學生準備實驗工具,課中可以為學生預留20~30分鐘實驗時間,讓學生演示水土流失的形成過程。比如,讓學生用光滑斜面代表山坡,在斜面上鋪上一層大約2厘米的土,代表植被不良的山坡,再在土上蓋一層毛巾代表植被覆蓋良好。之后,讓學生利用噴霧器模擬降水過程,觀察哪個坡面的水流動得更快,哪個坡面的土被沖刷得更干凈。通過模擬,學生就能夠直觀地感受水土流失的全過程,他們對水土流失地質現象就會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對他們的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輔助指導作用。

二、戶外培養途徑,注重實踐應用

研學旅游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一條有效路徑,教師可以采取“走出去”的教學方法,在課余時間通過研學旅游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當地的地理現象。

(一)研學調查,深入挖掘

高中地理知識包羅萬象,涉及知識面較廣,如果僅僅通過教師的課堂教學,不但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無法拓寬學生的視野與知識面。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研學調查主題,擬定一個實地調查報告,利用業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某一個地方,讓學生通過實踐比較一下誰的調查報告內容更加真實準確。

以《固體廢棄物污染及其危害》為例,在研學調查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就近選擇一個小區,設置一個主題,讓學生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某小區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及其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危害。通過這種方法既能夠調動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又能夠使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留意生活,實踐創新

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留意生活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教師應當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挖掘現實生活中的地理信息,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為學生學好地理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述了GPS全球定位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中的具體應用。由于多數學生對GPS這種先進的科學技術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休息時間,感受GPS技術在車輛導航系統中的實際應用效果。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大有幫助。

綜上所述,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既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又需要學生自身的積極配合。因此,在高中地理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緊圍繞學生的主觀需求,采用趣味性、實效性、針對性強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順利地由“理論型人才”向“實踐型人才”轉變。

作者單位 山東省華僑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