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作者:孟翠英
發布時間:2021-05-17 15:55: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語文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那么,教師如何有效利用短短的40分鐘課堂時間,充分彰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發揮語文課程培養人、塑造人的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采用“三部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入心讀
——語文素養提升第一曲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文質兼美、情思細膩的文章,教師可以采用多讀少講的教學方式,以朗讀的形式,組織學生由讀準字音到讀準節奏,再到流利地讀出思想感情,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將書本上的無聲語言轉化為能夠表情達意的有聲語言,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1.認真讀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定的閱讀任務,讓學生認真閱讀課文,加深學生對文章重點詞句的理解,讓學生思考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獨特的語言表達形式,逐漸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科素養。
2.多形式的朗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朗讀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可以采取自由讀、齊讀、男女生對讀、師生對讀、分角色讀、師生接讀、配樂讀、表演讀……這些朗讀形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讀出文章的意境,讀出文章的深意,感受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精妙之處,并在讀中提高自身朗讀能力。
3.無聲讀是培育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方法
默讀、略讀、瀏覽等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方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文本引導學生有效運用這幾種讀法,讓學生通過文章(篇)名、作者、大小標、段落、圖表等提示,找出自己需要的關鍵信息,這種方法尤其適合小學高年級一些篇幅比較長的文章,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4.整合學科資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語文字奧妙無窮,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萬世傳頌、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名句。它們對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語言修養、生活智慧和處世經驗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學生的心胸,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對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大的作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優秀的文章和古詩詞,它們字字珠璣,語言優美凝練,構思精巧,意蘊深刻,發人深省,引人啟迪。誦讀這些經典篇章是學生積累、豐富語言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豐富學生情感和價值體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詩文時,要有意識地整合學科資源,將經典誦讀與體育、音樂、美術、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例如,講授《江南》《憶江南》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結合美術學科為古詩配畫,結合音樂、體育學科為古詩譜曲、編舞。
二、動心品
——語文素養提升第二曲
一篇經典文章如同一首優美的歌曲、一幅色彩鮮艷的畫、一杯香醇的陳年佳釀,能夠為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和享受。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例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精彩、糟糕”,《鳥的天堂》中的“天堂”,《我的“長生果”》中的“長生果”,《金色的魚鉤》中的“金色的”,《只有一個地球》中的“只有”,《海底世界》中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窮人》中的“熬”,《跳水》中描寫船長語言、動作的句子,《草船借箭》中描寫諸葛亮語言、神態的句子,《寶黛初會》中描寫人物形象、語言、動作及細節的句子……引導學生通過這些重點語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理清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用詞精準、高超的語言藝術。此外,教師還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妙。例如,《寶黛初會》一文中,作者通過寶黛二人初次相會時的心靈感應,表現兩人感情的默契,為他們后來的愛情發展做了鋪墊。這正是作者寫作的精妙之處,作者在構思時不斷轉換視角,手法高超,視角獨特,敘述巧妙。《少年閏土》一文中,作者通過正面和側面塑造描寫了一個“聰明、機智勇敢、見多識廣”的少年閏土形象,文中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進行了正面描寫,“我不知道,也沒有知道、現在也不知道、素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則是側面描寫,既襯托了閏土見多識廣,又體現了我對自己生活環境的不滿,以及我對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的向往。《燈光》一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一次圍殲戰就要打響的時候,郝副營長為了給后續部隊照亮前進的路,用火柴點燃了那本書,但火光卻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犧牲了的故事,文章采用倒敘的方式開頭,首尾呼應,整篇文章是以燈光為主線描寫的。《窮人》一文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多么貧困,毅然收養已故鄰居兩個孤兒的事情,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他們的高尚品德,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開國大典》一文運用點面結合的方式,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記敘了新中國成立時億萬民眾激動自豪的感人場面,文章層次清楚,結構嚴謹,中心突出。《丁香結》一文主要描寫了街道旁、宅院里、校園里、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態,表達作者對丁香的喜愛贊美之情,文章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借物抒情,最后寫到“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是太平淡無味了嗎?”文章語言精美,給了我們的深刻啟示。《夏天里的成長》一文中圍繞中心句“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用簡潔樸素、清新優美的語言描繪了夏天里萬物都在生長的自然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謀篇布局的精妙之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學生語言的習得和應用奠定基礎。此外,教師還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拓展文章寫作背景、作者簡介等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三、易心用
——語文素養提升第三曲
語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統一的學科,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成為一個熱愛生活、有情趣的人。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在讀、品、學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補寫、續寫,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想象,可以仿寫一個句子、某個片段或某篇文章,還可以補寫文中省略的部分,續寫文章的結尾,想象主人公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主人公后來的命運,故事還會怎樣發展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語用實踐,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以及學生對語言的運用、積累、再造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配了精美的插圖,這些文章圖文并茂,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畫面精美,不僅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語言表達、寫作等語文綜合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仔細觀察文章插圖,讓學生在觀察插圖的基礎上,描述自己的觀察收獲:從插圖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從插圖中明白了哪些道理,從插圖中受到了哪些情感的熏陶……學生通過交流,語言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把自己的觀察所得寫成一個小故事,將其變成自己的作品。例如,講授《自相矛盾》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對比觀察,互相交流,了解賣矛和賣盾的人,以及圍觀眾人的不同態度;《兩莖燈草》一文講述了嚴監生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咽氣,大侄子、二侄子及奶媽等人都上前猜度勸解,最后還是趙氏走上前挑掉了一根燈草,他方才點點頭,咽了氣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嚴監生及家人的不同表情、神態,想象主人公和圍觀眾人的心理活動,想象他們會說些什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寫一個小故事,以此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儒林外史》,讓學生從中學習作者對人物形象的描寫手法。
總之,在短短的一節語文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研讀文本,巧妙地運用“入心讀—動心品—易心用”三部曲,在文本、學生、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高效、靈動,使40分鐘課堂教學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附屬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