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學科之一。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雖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但一些教師仍然完全按照課前預設組織教學,使得教學質量難以提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數學學科素養。

一、動態生成的概念

動態生成是指師生、生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圍繞多元目標,在合作、對話、探究、交流中即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和生活經驗限制,以及數學課程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等因素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不足。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動態生成資源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制訂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利用錯誤,引出經典錯題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還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對學生存在問題不能一刀切,而應明確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認識。

此外,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學校一般都會組織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月考、隨堂考試等。每次考試結束后,教師都應對試卷進行詳細的分析,充分了解學生錯誤較為集中、錯誤率高的題型,并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相應的討論,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例如,講授“分數化小數”一課時,我為學生介紹了分數能夠化成有限小數,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分母為質因數,且含有2或5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后,有學生立刻提出,分數3/30,我們可以將30看作2、3、5的乘積,其中含有質因數2、3、5,為什么也可以化成有限小數?這時,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反問學生:3/30真的能化成有限小數嗎?問題提出后,學生對自己的回答產生了疑問,開始思考為什么3/30能夠化成有限小數。此時,學生紛紛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們一致認為,只有先確定分數是否為最簡分數,才能判斷其能否化成有限小數。

由此可見,教師應正視學生的錯誤,這些錯誤的觀點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學習上存在的不足,教師從中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及時地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法。但是,對于這些問題,教師也要合理地選擇,盡量選擇一些典型的、具有明顯特征的問題,避免內容過偏影響教學的實施。

三、抓住“亮”點,激發學生的奇思妙想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安排一定的合作、交流、互動時間,因為學生在合作互動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不容易被發現的“亮點”,這些“亮點”稍縱即逝,需要教師搶抓機遇,及時利用。

例如,講授“雞兔同籠”問題時,我給出了這樣一道題目:雞兔共有16個頭,44只腳,問雞兔各有多少只?學生討論交流時,最后一個比較調皮的學生小聲說道:“這樣想太麻煩了,我們可以每只兔子砍掉2只腳,每只雞斬掉1只腳,這樣不就好計算了嗎?”同組學生隨之竊笑。我心里一愣,隨之讓他走上講臺講解:“雞和兔共有44只腳,每只兔子砍去2只腳,每只雞砍去一個腳,44只腳就少了一半,即22只腳,這就簡單了很多。”我立刻肯定了這個學生的想法,這種想法十分有創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積極討論,鼓勵學生進行思想的碰撞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受自身理解能力和知識接受能力等因素影響,對同一問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見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傾聽他人的想法,以完善自己的觀點。還應巧妙地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讓學生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也要控制好時間及流程,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要避免學生“信口開河”,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五、總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化。”課堂教學需要預設,但絕不僅僅依靠預設;課堂教學中期待生成,但絕不是刻意追尋。對于學生來說,適當的討論、質疑能夠鍛煉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對他們今后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自身領路人的作用,引導學生認真鉆研教材,積極思考問題,從而生成更多的動態教學資源。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葉堡學區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