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探微
作者:潘玉霞
發布時間:2021-05-17 15:37:4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文言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探究文言文的魅力是很多人的共同心聲。縱觀當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對文言文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如果能緊緊抓住文言文的特質,融入相應的解讀方法,積極構建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那么就一定能讓文言文被學生欣然接納。在實踐中,筆者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進行教學。
一、緊扣文后注釋,讀懂文意
文言文的表達形式不同于現代文,學生要想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還需要花費一番心思,如果教師能把握文言文的特質,利用文后注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那么學生就會抱著極大的熱情去主動學習文言文。
《伯牙鼓琴》只有83個字,教材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在課文下面一共編了八條注釋。教學時,我們先讓學生自主朗讀課文,然后提示學生讀文后的注釋,看看這些注釋是否對自己有所幫助。如“鼓琴”的“鼓”,不是指現在可以用來敲打的樂器,而是“彈”的意思,結合注釋,學生就會明白“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彈奏古琴”的意思。有些詞語的意思和現在的用法相差不大,如“方”是“正在”的意思,“若”是“好像”的意思,學生可以聯系上下文讀懂大意,如果還存在認知障礙,可以向同學和老師尋求幫助。通過閱讀文后注釋和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在積極探究的過程中了解了整篇文言文的意思,進而也掌握了學習的重點。
二、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文意
文言文是古人記敘事情、表達思想的一種書面語言形式,文言文的創作背后也有很多故事,結合背景資料學習文言文,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伯牙鼓琴》的課后習題下面設有一個資料袋,它介紹了有關伯牙和鐘子期的文獻資料以及“知音”“高山流水”的意思等。在學習課文最后一句話的時候,我們利用資料袋拉近學生與課文人物的距離,通過閱讀資料背景,了解主人公成為知音的故事,第二年伯牙因為失去了知音,毀壞了自己心愛的樂器,而且終身不再彈奏古琴的那份悲痛欲絕讓學生扼腕嘆息。反復朗讀課文,結合文言文的背景資料,學生能深入走進人物的內心。
三、反復品讀課文,釋疑解惑
統編教材中的文言文雖然簡短,但都是古典文學的典范之作,其中有許多精妙之處,值得學生去細細推敲。學生學習文言文不能只滿足于弄懂表層理解,還得抓住關鍵字詞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化的熏陶。
《書戴嵩畫牛》是宋代蘇軾為唐代畫家戴嵩的《斗牛圖》寫的一篇題跋。對于蘇軾的詩詞作品,學生早就有所了解,但是讀他的文言文還是頭一回。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琢磨文章的妙處。在品讀中,有些學生不禁產生了疑問:難道戴嵩畫牛是憑空想象的嗎?大畫家沒有仔細觀察生活嗎?教師此時就抓住“謬”字,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牧童說的話對嗎?牧童因為天天放牛,對牛的生活習性非常了解,所以他看到“牛斗,尾搐入兩股之間”。教師適時補充資料,解答學生的疑問。由“謬”字引發了作者的感悟,也讓學生受到很深的啟發:的確,藝術創作必須建立在仔細觀察生活的基礎之上才行,不然就會貽笑大方。抓住文中的關鍵詞來進行討論,就很容易為學生釋疑解惑了。
四、充分展開想象,豐滿文意
很多文言文的表達都是意內而言外,見其言易,但知其意難,要想真正揣摩文言文的意思,就不能只是局限在語言層面上,更需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豐富的想象,探尋其內在的深度和厚度。
《書戴嵩畫牛》一文中,學生在熟練朗誦的基礎上,我們引導學生抓住“尤所愛”,想象杜處士是如何喜愛戴嵩的《斗牛圖》的,錦囊玉軸是怎樣的?又是如何“常以自隨”的?結合課文插圖,想象杜處士在曝曬《斗牛圖》時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活動。當牧童看到圖中錯誤所在時,“拊掌大笑”是怎樣的一副模樣?一邊笑一邊還會說些什么?而杜處士“笑而然之”時是怎樣的笑?笑的時候又會說些什么?借此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文言文的意思讀得長,讀得厚,讀得有趣,讀得透徹,讀得豐滿。
文言文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讓學生緊扣注釋,自主讀懂文言文,補充背景資料,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反復品讀課文,釋疑解惑,充分發揮想象,讀出文言文的厚度,只要能激發出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把握文言文的特質,探究更多的文言文魅力,為學生后期的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濱淮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