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詞語教學,針對詞語教學出現的問題,以詞語學習為切入點,促進學生對句段篇的理解,正確把握文本的旨意,實現與作者及文本的近距離對話,是語文教學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在形象轉化中理解詞語的本義

詞語學習時,學生面對的是幾個漢字的組合,看上去很簡單,有些教師以為學習詞語的本義就是把詞語重點要素找出來適當進行組合,其實還是以詞解詞,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小學生學習詞語的本義,需要教師結合詞語具有的形象性,借助多種學習媒介或想象,引導學生激活詞語潛存的表象,然后把組成詞語的文字符號轉化成鮮活的形象,由此理解詞語的意思。

如教學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呼風喚雨的世紀》,“呼風喚雨”作為出現在題目中的中心詞,無疑是課文中詞語教學的重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題目開始,讓學生先猜猜“呼風喚雨”的大概意思。接著,在課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讓學生找出“呼風喚雨”所在的句子并反復讀,讀出課文中“呼風喚雨”指向的范圍。隨后,在課文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中,讀出“千里眼”“順風耳”等神仙手段成為現實的原因,借助課件展示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成果,讓學生深切感受現如今“呼風喚雨”是很容易實現的事情。由此,讓他們明白20世紀的“呼風喚雨”是指人們曾經的幻想現在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可以輕而易舉的實現。經過這樣的研讀,學生對20世紀的“呼風喚雨”有了較為真切的理解和感受。

二、在具體語境中感悟詞語的內涵

在詞語學習上,傳統的“詞不離句”強調的就是把詞語放到具體的語境中學習,這也是被無數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換句話說,詞語如果離開了語言環境,就可能變得面目全非。因此,我們要想深入學習詞語的內涵,就必須以具體語境為前提和基礎。

如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灰雀》,課文中描寫灰雀重回枝頭的句子是:“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句子中的詞語“歡蹦亂跳”從字面看就是灰雀在枝頭上跳來跳去的樣子,但這樣的理解顯然是膚淺的,不足表達文中的意境。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中的其他詞語,等理解了其他相關詞語后,再去感受灰雀當時的心情——它是用歌聲在抒發自己的情感。理解了諸多詞語的語境之后,再來看“歡蹦亂跳”,就應該是灰雀在回到枝頭之后,見到一直關心自己的列寧和因為喜歡而捕捉自己的小男孩,既高興自己獲得了自由,又高興看到小男孩在列寧的教育下發生了改變。這種深藏在詞語中的內涵,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能體會。

三、在遷移運用中促進詞語的內化

學習詞語、積累詞語對小學生的閱讀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比這更重要的詞語學習目標是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并自由運用。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學語文是為用,即學以致用。”學習語言,必須堅持運用才能將其從語言庫中提取。如教學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是:“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細究起來,這個不長的句子里有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還有一個中心詞語是“五彩繽紛”,編者在自然段結束時,用泡泡提示語“讀到這里,我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及時進行了提醒。換句話說,“五彩繽紛”就是這個自然段中需要重點學習和積累的詞語,而要想它與“五光十色”“五顏六色”等詞語不混淆,就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有效運用中內化與鞏固。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之后,讓他們想一想自然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五彩繽紛”的情形,先相互討論,回憶并記錄印象最深刻的幾種色彩是什么東西呈現出來的,盡量用生動的語句進行描述。互相讀一讀所寫的句子,議一議其中對色彩的描述有沒有熱烈、燦爛、輝煌、絢麗……最后仔細推敲,把“五彩繽紛”用一句帶有總結性的句子進行收尾。經過如此的實踐活動,“五彩繽紛”才有內化的學習效果。

在實際教學中,除上述詞語學習方法之外,還有最基本的查工具書、找近義詞與反義詞等,更有像聯想畫面、情境再現、朗讀體驗等多種方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不能拘泥于某種單一方法,而應該根據具體語境選擇合適的理解方法,真正做到綜合運用、靈活多變,因需而定,讓詞語學習有扎根鞏固的效果。

作者單位 山東省滕州市南沙河鎮馮莊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