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培養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等。通過勞動教育,還有助于學生形成滿足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然而,勞動教育在具體實踐中往往“被走偏”。許多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仍以勞動技能的學習為主,以課堂教學的學習形式為主,脫離了勞動的真實情境。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機會少,缺乏真實的勞動體驗。勞動價值觀的培育難以觸及學生內心,勞動素養的培養難以落實。勞動教育形式化、淺層化、薄弱化,課程內容、課程形式單一,是目前一些學校勞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么有勞動無教育,要么有教育無勞動。一些學校的勞動教育中,學生既沒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也沒有掌握必備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基礎,更沒有喚起對勞動發自內心的尊重與熱愛。走樣的勞動教育課程常常紙上談兵,形同虛設,無法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在目標上強調的不僅是勞動知識、技能的學習,更是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價值觀的培養。在內容上強調回歸生活,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在實施上強調以勞動為育人的載體,堅持在勞動中進行教育,堅持勞動觀念、勞動技能、勞動精神、勞動品質與習慣一體化教育。新時代勞動教育立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教育形態,注重以手腦并重的親身勞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出力流汗的勞動實踐中,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新的全面發展,是對傳統勞動教育的主動繼承和積極揚棄。課程強調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設計要以全面育人為目標,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出發點與歸宿點,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開發回歸“生本”的勞動教育活動。

如何讓勞動教育回歸“生本”課程本真?以目前中小學普遍存在的種養殖農業性生產勞動教育為例。課程可以設計成“農事勞作課”“創意探究課”“快樂生活課”三大課程群。

“農事勞作”勞動課。學校采用已有或者租用土地,建設“開心農場”。“開心農場”可以設計成以蔬菜種植為主的種植勞作園,以農具展示為主的農具陳列園,以種植探索為主的知識探秘園,以現代種植技術體驗為主的農事體驗園等。農事勞作課依托“開心農場”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可以設計為“開心農耕”“農事探秘”“農耕體驗”“快樂種植”等實踐板塊,形成“開心種植”“田園古韻”“節氣牧歌”“田園收獲”“農耕文化”等課程。“開心種植”課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種植蔬菜,學習種植技能,掌握耕作知識,體驗勞動艱辛。在“田園古韻”課程實施中,要將古文、古詩中的鄉村美景與田園贊歌中的勞動場景融入勞動教育之中,讓學生在吟誦、表演古文與古詩中建構對應的勞動場景,并學會用古詩文、歌曲、文章表述勞動場面,從而領略傳統文化的內涵,了解勞動的樂趣。同時,古詩文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還能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產生興趣。“節氣牧歌”則將二十四節氣與農事勞作相結合,跟著二十四節氣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傳統文化和勞動中養成勞動觀念,認識農作物生長與自然的密切聯系,養成勞動習慣,在自然與人文的融通中健康成長。在“田園收獲”課程中,學生通過學習花卉、蔬菜栽培的基本常識,掌握基本的種植技能,開闊眼界,獲得豐富的勞動經驗,培養熱愛勞動的精神。“農耕文化”課程布置與農耕文化相聯系的宣傳畫,擺放勞動實踐活動所需要的農具,搜集展覽風車、牛車、石磨、鋤頭、蓑衣等農事用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聽一聽、摸一摸、用一用,增長勞動知識,激發勞動的興趣。

“創意探究”勞動課就是通過真實勞動情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勞動實踐機會,具體可以設計為“現代小農夫”“農科小院士”“智慧小魯班”等子課程。“現代小農夫”課程,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體驗或者視頻觀看,感受農業新技術、新樣態,分享感受,暢談收獲;也可能通過VR農業體驗的形式,讓學生感受高科技的力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農科小院士”課程,教師可以課前收集學生的問題,篩選探究項目,比如讓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蔬菜葉片的橫截面,了解葉子對植物生長的作用。在這一勞動教育過程中既運用了生物課的知識開展勞動教育,又運用到了科學觀察、探究的手段,實現了知識在勞動實踐中的綜合性運用,更激發了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探究熱情。“智慧小魯班”課程,可以設計為果樹嫁接、反季節種植、秸稈編織、特色烹飪等勞動實踐活動,比賽創意,啟發探究。同時,積極鼓勵學生自主開發自己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如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養蠶寶寶等,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多元勞動能力。

“快樂生活”勞動課可以設計烹飪食品分享課、公益志愿服務課、喜愛的蔬菜種植課、垃圾分類等子課程。比如,種植時節,組織學生進行蔬菜種植比賽;豐收季節,組織豐富多彩的采摘活動,義賣學生勞動果實。引導學生合作完成采摘、清理、組織義賣、制定銷售策略、收入管理、組織愛心捐助等活動,使他們在參與社會公益服務性勞動中,提高勞動素養,培養社會責任心,形成勞動創造一切、財富源于勞動的價值觀。

在回歸“生本”的勞動教育課程中,教育評價一直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在進行勞動教育課程設計時,可以嘗試建立“三項制度”模式:一是勞動護照制度,集實時記錄、階段總結、多元評價、分級達標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實現學校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勞動全覆蓋的勞動護照評價管理模式。對標底線要求,促進勞動實踐人人達標。二是分級考評制度,按照樹典型、強引領、爭先進的原則,建立和完善校班兩級考評機制。學校每學年組織評比,授予參與勞動實踐活動積極主動、具有探究精神且成效顯著的學生“勞動小達人”“勞動小明星”“勞動小能手”稱號。三是勞動勛章制度。每學年學校組織勞動模范評選活動,由教師和家長代表每學年按比例評選勞動意識突出、勞動品質優秀、勞動技能高超、勞動創新有成的“陽光少年”,由學校授予“學校年度勞動勛章”。

陜西省西安小學通過研發勞動教育與學科相互融合的體制與機制,打通學科壁壘,打破課堂、校園內外邊界,通過主題式滲透,實踐式融入,創新性研發,勞動教育與學科之間橫向貫通,讓勞動教育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點突出。對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勞動教育意識、能力的培養,同時因地、因校制宜,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創造性地和學生生活相結合,設計了六大課程體系、96大主題項目的勞動主題學習。

通過研發小幫手家園生活課,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通過研發小主人校園責任課,培養小主人責任;通過研發小農夫田園體驗課,培養小農夫情懷;通過研發小創客創園生長課,培養小創客思維;通過研發小工匠職員啟蒙課,培養小工匠精神;通過研發社區公益勞動課,培養公民意識與責任感,從而形成六大課程內容體系,貫穿學校、家庭、社會三大領域,促進校內外融合,同時注重內容的漸進式、連續性,讓勞動教育落到實處。

新時代勞動教育課設計時一定要遵循“尊重興趣、基于經驗、聯系生活、多元選擇、著眼發展”等原則,要超越簡單的體力勞動教育,對傳統勞動教育的內涵進行拓展與豐富,讓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同時,從事創意活動,體驗過程。在滴下汗水、體驗艱辛的同時,滿足好奇心,體驗發現的欣喜。在勞動實踐、勞動創造的同時,增強審美發現、藝術創作的喜悅,使勞動教育課從課堂育人到開放育人,從書本育人到生活育人,從知識育人到實踐育人,在育人模式的轉換中形成立德樹人的勞動教育新樣態,教育和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