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優良家風 共育時代新人
——讀《顏氏家訓》有感
作者:馮維鴿
發布時間:2021-05-10 16:05: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家風建設作出重要論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訓、家書文化,用優良的家風家教培育青少年”。中國家訓文化源遠流長,早在3000年前,就出現了周文王臨終前給武王傳授治國理政經驗和中和、德治之道的家訓文獻《保訓》。此后經過歷代發展、流傳,傳統家訓資料更是卷帙浩繁。《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顏子推在《顏氏家訓》中談及撰寫家訓初衷時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正是由于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代與代之間的血緣親情,家長的訓諭比起他人教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更易于通過熏陶濡染,入耳入心。回望歷史,家風家訓是代代相傳的基因,在文化傳承、社會建設、國家進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探討家風及其教化實踐,古為今用,有利于推進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美德建設。
家風家教代表著一個家庭對生命價值、生活秩序、成員關系約定成俗的理性認知和自律遵循,它是一個家庭的傳統,更是一個家庭文化的展示。良好的家風讓孩子從中學到規矩,講文明、知禮儀、勸人向善,在成長過程中萌生一種界限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就幸福的人生。優良的家風不僅是學校德育功能上的有益補充,而且對于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的養成也是一個有力的抓手和突破口,將家風家規教育融入學校的德育體系之中,促進孩子在家守規、在校守紀、在社會上守法,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家風是在家庭生活中長期累積下來的一種滿足家庭成員身心健康、可持續成長與發展的精神需求,并且在實際生活中引領這種需求的精神存在。每個家庭的成員都能從各自家族的家風中深切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精神歸屬感,正因如此,家庭文化才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中華民族的精、氣、神才得以發揚光大。在中國,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視“家風家教”,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社會組織被分割為一個個小的家庭單元,家庭由此產生了新型的精神風貌和倫理道德關系,家庭的職能已經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生產、生育、建設和消費,時代已經賦予了它新的職能,即教育子女的特殊功能。家庭是人們接受教育第一個和最重要的場所,子女的啟蒙老師就是父母。父母的教育如影隨形,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細無聲但又無處不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天性是善于模仿,子女與父母朝夕相處,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模仿對象,父母以身作則、品行端正、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子女就容易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行為規范;反之,父母思想品德敗壞、價值觀錯位、碌碌無為,孩子則會受到惡劣的影響。諸多事實證明,不少青少年打架、抽煙酗酒、賭博吸毒、夜不歸宿,追根到底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父母和家庭的影響。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家庭,家庭中人際關系和諧融洽,家庭成員的心靈就可以得以滌蕩,耳濡目染。在和諧家庭關系的熏陶下,孩子會形成樂觀向上的態度、優良的心境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否則,孩子的心理極易產生壓抑、陰暗、悲觀厭世的情緒,同時對家庭失去信賴,甚至還會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例如,一對美國夫婦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將500名非犯罪青少年與500名犯罪青少年進行了詳細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有一半非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和諧。由此可見,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和成長受家庭人際關系的影響非常大。古語說得好:“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這句話雖說有點絕對,但的確也有一定的道理。
優良家風是家庭生活中對孩子的言行具有價值導向作用,能促進孩子價值觀念提升,對孩子人格成長與道德發展重要的“影響源”或“營養劑”,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載體。良好的家風不僅對孩子的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規范、引導和風化作用,而且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家風雖是無形的、潛在的,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既是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為規范的“調節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爐”。“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五代”這句話的合理性就是建立在家風更迭之上;“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也直接反映出一個人在孩童時受到教育影響的重要性。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重要“鏈接”點,人們接受良好教育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家庭。因此,家風不僅關系到一個家庭的興衰榮辱,更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家風已淡出人們的視野,很多家庭根本沒有意識到家風會對孩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所造成的影響,這就體現了家風建立的緊迫性。而學校教育有著較強的目的性,學生對于學校的教育往往易于接受和認可,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學校這個渠道,加強孩子們的德育,由孩子帶動家庭成員對家風的認識,而積極投入到家風的建設中,好的家風又會促使孩子的成長成才,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初高中階段是孩子們形成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的關鍵時期,正確認識和分析家風對孩子們成長成才的影響,不僅能提高孩子對家風內涵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為家庭和學校更好開展孩子們的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參考,立足學校教育,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打造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節奏不斷加快,這使現代人覺得父輩留下的家風家訓無法融入新時代,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人們極其浮躁,孩子們長期受這種不良家風的影響,阻礙了自身的成長成才,因此需要凈化學校環境,還孩子們一個風清氣正的校園環境。為打造這樣的校園環境,就要大力宣傳優良家風的典范,帶領全校孩子學習先賢優良家風典范和老一輩革命家的優良家風思想,從中選擇優秀的家風典范給孩子提供一種道德標桿,要使大部分孩子產生共鳴,產生想要學習這種家風的意愿,進而產生出“典范做的,我也要跟著做”的心理上的認可和實踐上的踐行,從而讓更多的家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孩子們長期在這種風清氣正的環境下,定會成為國家發展中的支柱力量。
第二,課程設置上,學校可以將優良家風融入到思想教育內容中去。課堂是家風教育的主平臺,將優良家風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課程加以熏陶,形式可以靈活多樣,不用僅僅依賴教師的講授,更多地讓學生成為主體,由他們來講或表演出來,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使孩子們能夠充分了解家風的內涵和表現,在課堂上得到放松,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辨認不良家風,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觀,進而免受不良家風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三,開展一些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蘇霍姆斯林斯基曾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被學生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學校肩負著對孩子德育與成才的雙重使命,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實現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載體。例如征集一些與家風有關的手抄報和書法,以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孩子們參與其中,激起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還可以創建家風文化墻,營造具有優良家風氛圍的校園環境;再是充分發揮學校廣播的作用,播放優良家風的故事或讓學生談談自己家的優良家風;也可以開設一些家風文化社團,組織學生去養老院、福利院,照顧老人和小孩,讓孩子走出校園,親身實踐了解和踐行優良家風。
第四,把團結、友善、和諧、仁愛的品質貫穿于教學當中。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給學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種子,指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孩子價值觀的建立,離不開老師的引導,在孩子們成長成才過程中價值觀和行為表現的偏差,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及時給予糾正,不斷以實際行動感染學生,獲得學生的喜愛,積極踐行和宣傳家風文化,讓孩子意識到良好家風建立的重要性,通過孩子喚醒家庭成員對良好家風建立的意識,從而帶動全社會和諧發展的美好愿望,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社會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家庭風氣對孩子們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孩子們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棟梁,更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主體力量。據統計,在現實中各種誘惑的沖擊下,青少年犯罪行為有所增加,究其原因是家風方面出現了問題,所以喚醒家庭的主體作用,重塑親情文化,可以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促進孩子們正確價值觀的建立以及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雖然學校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僅僅依靠學校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能取得最佳效果,還需要多方面合力,促使良好的家風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為個體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傳統家訓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家訓文化作為我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化方式,都有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吸納借鑒的價值。
作者單位:咸陽市楊陵區楊陵高級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