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游歷,無論是身體的,還是精神的,都是虛而往、實而歸。讀書重要,把讀書和人生融合起來更為重要。本期我們采訪了三位老師,他們各有特色、個性鮮明:有的結合自己的優勢,融入自己的理解,帶著學生去讀詩繼而激發學生愛上詩;有的是眼勤、口勤、腳勤、手勤的“社會活動家”,統籌能利用的一切資源,服務師生閱讀;還有的從閱讀之前的準備工作做起,先培養學生獨立的判斷和思考能力,再去“抓細節”讀書。三位老師在帶著學生愛上閱讀的路上,全身心感受體悟,發現“旅途”中的風景,逐步抵達不虛此行、滿載而歸的理想境界。



由數學感受詩

“詩歌的建筑美、音樂美、畫面美、空間美等都與數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若能把詩歌引入數學課堂,給學生一粒火苗,讓孩子們不偏科,明白文與理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共生向上的,多好!”安康市漢濱區高級教師李愛霞是數學教師,業余愛寫詩。她曾經一直琢磨怎樣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優勢。

慢慢地,李老師打造出了“李氏風格”的“詩境數學”:用“詩境設置”和“詩意激發”來設計課堂,在教學中用數學知識類比詩歌的空間想象、直觀形象、邏輯論證等,寫出或凝練含蓄或語境留白的“數學詩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李老師每個課件的首頁不是一句數學格言就是一首詩,學生先是期待,然后興趣盎然地跟著她探究做生意、開公司、運輸等問題。如介紹概念“旋轉”,她作了“濃墨淡色織女星,輕羅小扇繞流螢。圖形數字旋如水,轉出人生美畫屏”一詩。

疫情期間,李老師承擔了線上教學的錄課任務,為了讓視頻更有趣,李老師盡量用詩境設置、詩數思維,讓枯燥的數學形象生動起來,潛移默化培養學生愛家愛國、堅韌勇敢、有責任敢擔當的品質。如在教《命題定理證明》時寫詩:《命題》是或者不是/可以/或者不可以/如果你拿出已知寶 /我就還給你美妙結論。

李老師在輔導學生

上復習課,李老師考慮到學生不能出門和春天親密接觸,便寫下小詩《復習春天》,并由此引入那節課的復習內容:不必派海棠來呼喚/也不必派綠柳來招搖/回頭凝眸的那一瞬/你朗潤的小臉蛋/證明春天確實/來過

詩情畫意的課堂讓聽聞的家長也跑來“湊熱鬧”,一位家長還給李老師寫了信:“您的數學課穿插詩歌、名人故事等內容教育孩子做人立志,印象深刻的是您講X軸和Y軸時,分別暗指人生的時光、人生的價值,講到鐘南山用自己的學識承擔的社會擔當,不但教育了孩子,也引導了我……”因長期受李老師的熏染,一個理科“尖子生”寫下了原創詩歌《土房下的我》:曠野上長著茫茫無際的草/外婆的離奇故事/突如其來的暴雨/濺落在門前的空地/攪混著兒時的希望/一同隨雨水躍起/雨水帶著我小小的希望/順著深深的山溝/緩緩流淌/經天涯,掠星空/金色的陽光中/寬大奔騰的大江現了/灌溉心中迷茫的田/滋潤我和我的土房/土房,我/悲傷與離奇/歡笑與哭泣/都在嚴密結實的土墻上/把笑容一一綻放。

“我要讓抽象的點線面體、變幻的雙曲線、拋物線在我的詩歌中煥發出生命的光芒,我也要讓我的詩歌在數學的邏輯推理中如天邊燦爛的朝霞映紅孩子們的臉龐。”李老師用行動證明,她和她的學生在數學與詩的兩邊自由穿梭,一起在語言的領域悟出數學規律、在美妙的圖形變換中發現數學之思、在縱橫幾千年的歷史中讀出讓人會心一笑的數學智慧、在生活的角落探尋數學的無窮魅力……

建個社團好讀書

“老師,你還記得嗎?每天語文的課前三分鐘你給我們讀書,你不知道我們多享受這三分鐘。你讀《草房子》《小王子》《神秘島》,你還讓我們輪流給大家讀書。有一天,我讀冰心的《閑情》:‘溫暖的陽光,穿過葦簾,照在淡黃色的壁上。濃密的樹影,在微風中徐徐搖動。窗外不時的有好鳥飛鳴。這時世上一切,都已拋棄隔絕,一室便是宇宙,花影樹聲,都含妙理。’當我讀到‘窗外不時的有好鳥飛鳴’這一句時,窗外真的有小鳥嘰嘰喳喳叫了,同學們都笑了,說那只鳥也聽懂了。那天的情景我至今都忘不了。”西安市第九十八中學畢業多年的小鄭同學輾轉找到當年教他的姜凌鴿老師的電話,對她說了這通話,彼時他已經在美國念博士。

回憶跳到這顆“閱讀的種子”萌芽之前,姜老師想起來那是一個瘦弱的男生,在班里屬于默默無聞類型,學習中等。男生膽怯,不會寫作文。姜老師就常鼓勵他到社團借書、閱讀。“讀書,源于孩子探求生活的一股熱情,是一份得到了開發的天性。讀書的佳境,是沉浸,是融合,來不得半點強求與逼迫,更不是以寫作文為目的的。”姜老師說。

姜老師和朱雀文學社的學生

姜老師所在的社團叫朱雀文學社,曾不定期地邀請過作家陳忠實、賈平凹、肖云儒、葉廣芩等來作報告。同學們像追星一樣“狂熱”地圍著作家,要簽名,爭著提問,交流讀書感受。一次,社團要邀請作家葉廣芩來校,同學們都在網上查她的簡歷,一時間,漢唐書城關于她的存書《采桑子》《青木川》《老縣城》等都讓學生買來了。有學生聽說葉廣芩在周至老縣城采過風,發現了秦嶺里的一些動植物,極感興趣。“一個八年級的學生仔細讀完了相關書籍,還讓爸爸陪同去秦嶺尋找、驗證。”姜凌鴿說,“學生的思想和行動已在講座之外繼續延伸。”

每年早春時節,姜老師會邀請社團學生去大雁塔、曲江南湖采風。大雁塔一帶文化底蘊深厚,沿途到處都是唐詩,他們一路走著、念著、品著、背著,一會兒工夫,有學生就背了十多首,別提有多高興了。姜老師再穿插給他們講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的奇聞軼事,講大雁塔的來歷,講唐玄奘的故事,講《大圣歸來》,唱著《西游記》的主題曲……走到一個石碑前,他們站在一起朗誦著石碑上的唐詩,那認真勁兒,聲音大得引得路人駐足觀看,連外國人也被感染了。回去后姜老師也不布置作業,學生們奇怪,姜老師說:“作文不都在路上寫了、唱了、背了嗎?”而學生們卻堅持:“我們有話要說,想寫。”后來有的寫了30個字,有的寫了上千個字,還有一個女生寫了一首《南湖春韻》:“風吹柳絮舞翩躚,煙柳南湖入眼簾。飛雪浮冬鶯悄語,詩情催夢柳呢喃。橋橫水碧顯春意,鳥舞花香綻笑顏。小燕盤旋云水里,穿梭學子趣談間。”

姜老師下功夫設置一個個“行走的課堂”,她相信“酈道元是在行走中發現《水經》的疏漏,徐霞客是在行走中寫出了他的游記,學生終會在一次次追尋和體驗中打通自己”。她的學生們在壺口瀑布前吟誦《黃河頌》、在寶塔山下演繹《回延安》、在楊家嶺上有感而發《楊家嶺的早晨》……歸來寫成《壺口瀑布的成因》《陜北民歌“信天游”會消亡嗎》等論文。

朱雀文學社定期印刷雜志《朱雀文苑》,刊登的全是師生的原創文章。這本刊物連續三年被中國散文學會評為“全國中小學優秀校刊特等獎”。社團學生還在全國各級報刊上發表作品1000多篇,獲得國家、省、市、區級獎項1000余項。朱雀文學社獲得過“全國百家優秀文學社”“全國示范校園文學社”“全國青少年冰心文學大賽創作基地”“少年作家培訓基地”等各種榮譽稱號。

先培養思考精神再讀書

沒有作業,不用寫作文,這是多少學生向往又止步的語文課堂。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學的教師陳立強卻敢這樣操作。陳老師雖是師范學校畢業的科班生,但41歲才正式當了“先生”。陳老師說自己大約是一個有個性的老師,身上存在著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可能。這種可能產生于他不斷突破自身局限、滿足自身需要、不斷成長的“稀缺性”。他半路出家只為做一件事:全身心地“共情”學生,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精神成長,建立自我概念和獨立人格。

陳老師和學生對話

陳老師上課很“奇葩”,怪怪的“開學第一課”、讓學生吵架吵到翻的“知己課”都是他的“代表作”。一次開學第一課上,陳立強以熱播電影《流浪地球》里最后的生死抉擇情境導入,讓學生進行抽簽。有生簽“你很帥、你很漂亮、你會長命百歲”等,還有死簽“你的犧牲很偉大、我們會永遠記得你、你的人生很有價值”等。死簽的數量遠大于生簽。拿到生簽的人就代表能活下去,而拿到死簽的人將會為了救別人而失去生命。李研哲同學回憶當時大家都置身在生死的情境中,“死”的人難過、憤怒、不甘,“生”的人欣喜又內疚,大家好好體驗了一把生死時刻的自我抉擇與心理變化。陳老師適時引入了“火車扳道岔問題”“湖心船漏水問題”“要不要廢除死刑”的討論,對于“生命的價值可以衡量嗎,我們有沒有權利剝奪別人的生命”等問題進行了思考。“知己課”則是以初中生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為切入點,以課堂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健康成長,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如他們討論過“在籃球比賽中,不小心打破了對方的眼鏡該不該賠償”“對青春期面臨的內心情感變化怎么看”等。“我做這些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只是想讓學生能夠學會思考,教會他們思考生活、學會做人。”陳老師說。

《古典之殤》中說“古典詩文的情境意境,如果沒有接觸過是不會理解的”。受此啟發,跟隨季節變換,陳老師常常拿出一節節課讓學生去教室外找春芽、聽夏雨、觀秋葉、賞冬雪。櫻花怒放,銀杏金燦,他們欣賞后再干點兒“正經的壞事兒”,把樹搖它一搖,感受落英繽紛與秋葉飄零。陳老師最近要講《賣油翁》,就先讓學生們實物模擬賣油翁高超的倒油絕技。“做這些是為了喚醒學生的共情能力。學生不會共情,一定人格缺失,幸福感匱乏,把他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快樂。”陳老師說。

教會學生擁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后,師生一起共讀書籍、體驗生活,一個氣場強大的“學習共同體”就形成了。“我們一周五節課都用來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讀了一學期。所有的人在一起,困頓都消失了,靜靜地閱讀,連空氣都是美好的。”學生崔馨尹說。學生陳博聞從小就不喜歡語文課,考試從來沒及格過。“我從小學到初中只看過一本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也是因為陳老師,從那之后才有了閱讀的渴望。”考上高中的他還和陳老師時常保持聯系,“我現在的自信來自初中時候陳老師教我的經歷。”

如今,陳老師和悅讀社的二十幾個學生一起共讀《西游記》,一點點閱讀和拓展,他們完成了“觀音菩薩如果是男的”“唐僧的媽媽為什么從容自盡”“由西游記聯想道教和佛教”等話題的探討,同學們通過搜索網站、查閱相關書籍、借助體驗設想、咨詢相關學科教師等形式寫成小論文。“之前讀《西游記》,都是像完成作業似的機械讀,根本沒想到這么好玩兒。”學生李佳怡說。學生吳超琦按照陳老師“邊讀邊抓細節的方法”再讀《駱駝祥子》,“我原本以為祥子愿意娶虎妞,后來才發現他是被逼無奈的。祥子為了葬禮賣掉自己的車,其實是很不愿意的。”更讓吳超琦震驚的是,陳老師指出她的文章滿篇優美詞匯,卻沒有想法和靈魂。這話像鞭子一樣抽在她的心上,她慶幸自己遇到了“貴人”。

一個個“吳超琦”在人生的“拐點”處有幸碰到陳老師。當陳老師回望來時的路,也會暗自慶幸自己選對了方向吧。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