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農村學校發展提供了機遇,但大多數農村學校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筆者以所在學校教育信息化發展為例,分析總結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幾個關鍵:一是校長要“潮”,成為拓荒者;二是資源保障要跟得上;三是中層要“勤”,成為引領者;四是教師要“變”,成為創新者。農村學校唯有多管齊下,不斷學習,不斷創造,敢于實踐,才能與信息化共舞,助力學校發展,讓鄉村兒童看見世界。

筆者所在的西安市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以下簡稱“駱九”)地處秦嶺腳下,是一所九年制寄宿學校。學校的信息化起步于2013年的第一臺多媒體教室。2017年學校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所有班級配齊“班班通”設備,使用率平均每天達4~6節課。2018年學校被評為西安市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示范校,同年開設平板教學翻轉課堂。2019年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數字圖書館,并申請智慧校園建設。2020年學校被評為西安市創客教育示范校和智慧校園建設優秀學校。回顧學校信息化發展歷程,有以下經驗:

校長要“潮”,成為拓荒者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一位“潮”校長就會讓學校創新發展。作為農村學校的校長,面臨資源匱乏、經費緊缺的情況,一是對教育要有敏銳的眼光、前沿的思想。校長要立足學校實際但又要跳出地域做教育。以駱九學校為例,2013年以前,老師們上課全憑一根粉筆一張嘴,學生獲得所有外界信息的源頭就是課本和老師。2013年,現任校長來到這所學校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擠出經費安裝交互式電子白板,以賽促教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憑著信息化之路早走一步,學校獲得10萬元的獎勵資金,此后開始了良性循環,逐步建設了智慧課堂、創客教室、數字圖書館、智慧校園。二是要善于借力。農村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讓學生看得見世界,能享受優質教育。面對網上眾多優質資源,駱九做到最大化地利用國家配備的各類信息化資源,信息化教學并不僅僅停留在文化課教學上,力爭讓學生在素質教育中享受最好最前沿的資源。學校在開展少年宮活動中,像少兒編程、玩轉魔方、趣味數獨、科學小課堂等技術性強又沒有專業老師的項目開設就采用專遞課堂和名師課堂的模式進行。三是做好頂層設計,善于創設環境。農村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比較困難,校長要立足學校做好近期規劃和長遠規劃,要成為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負責人。大多數老師認為,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就必須要有編程機器人,但農村學校幾乎沒有經費可以購買這些產品,那么如何讓學生接觸人工智能?學校可以先開設“弱人工智能”,讓學生了解并學習已經融入生活中的AI技術,培養其信息素養。駱九沒有機器人,但借助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讓學生學會處理信息,利用掃地機讓學生認識編程,借助網絡編程的微課資源,師生開啟共同學習少兒編程之旅。

資源保障,要跟得上

學校要推進信息化建設,一是硬件設備要齊全。農村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困難之一是基礎設備不夠,資源匱乏,網絡太差。大多數學校教室有“班班通”但沒有網絡,教師也沒有辦公電腦,要想推進信息化建設,必須先解決基礎設備。

二是資源從有到優。農村學校教學軟件與教育信息資源缺失的情況比較突出。雖然互聯網中有紛繁的免費教學資源,但開發者大多為城市教師,對農村教育情況缺乏了解,所開發的教學資源并沒有考慮到農村受眾群體,尤其在那種一個年級一個學科只有一位老師的情況下,教師想備一節優質課很困難。駱九在教師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應用下,建立了希沃校本資源庫。在平板教學時,學校建立了智慧課堂云平臺資源庫,在充分調研后購買了優質視頻和文本等教學資源供師生選擇學習,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備課效率。

三是成立信息化課堂建設團隊。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學校應選取有上進心、善于學習的老師組成信息化建設小組,通過學習培訓后起到引領帶動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評價管理體系。在推進信息化的起步階段,學校要制定一套可操作的制度和評價體系。如《交互式白板使用制度》《平板教學使用制度》《教師備課使用網絡資源若干建議》《家校共管學生使用手機制度》等,并詳細地要為教師、學生、家長解讀,用制度指導,用評價激勵。駱九剛開始推進使用交互式電子白班時,學校首先以賽促學,連續開展三屆電子白板大賽促進教師熟練使用,并制定《日常使用白板教學獎懲制度》,促進教師常態化地規范使用。

中層要“勤”,成為引領者

一所學校中層的高度決定這所學校發展的速度。中層在學校管理體系中身兼“兵頭”與“將尾”兩種角色,不僅要具有一定的組織與領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引領團隊專業發展的能力。在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時中層領導須做到四“勤”,勤學習、勤引領、勤督促、勤反思。

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作為中層首先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勤于學習教育信息化相關的各類知識,讀書、讀人、讀事,做到胸有成竹。在更新理念的同時,要沉下身子融入教學中做研究,并能組織引領教師走上“變”的道路。在駱九智慧課堂建設時,面對教師理念難以轉變,教育主任開始了與平板教學的“五必之旅”,每日必聽課,每晌必進班,每晚必學習,每天必研討,每周必開會,借力網絡資源、名師工作室等資源設計培訓課程。作為中層還應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能創新性地應對。在2020年疫情期間,學生不能來校上課,市級層面開發的線上課程難度比較高,面對此種情況,駱九迅速安排部署,由中層領導實施開展,為教師培訓釘釘直播課使用方法,實時在線解決教師疑難問題。疫情期間老師們順利使用釘釘直播平臺線上授課,涵蓋體、音、美、親子閱讀等五百余節原生態直播課。不僅如此,線上家長會、線上教師研修也在進行。疫情結束后,學校迅速總結,探索疫情后學校教學和教研活動的新模式。

教師要“變”,成為創新者

一所學校教育信息化推進的決定者在老師。信息技術能夠帶給教師最佳實踐的范例,提供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的研習,能夠在教師共同體之間建立起穩定的聯系,但只有教師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時,才能形成符合教育信息化發展要求的先進教學理念。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小伙伴、課程的設計者、問題的解決者,所以教師必須主動學習先進知識,轉變自己的理念,用行動踐行教育信息化。駱九的老師在剛開始接觸信息化教學時也是難以接受,但在不斷的引領下,老師們主動利用書籍、網絡學習,嘗試利用智慧課堂大數據分析指導教學,自己制作微課或借助網絡優質微課資源進行翻轉課堂教學。

農村學校面臨教育信息化的挑戰非常艱巨,唯有以開放的心態、敢于實踐的勇氣迎接教育信息化,并讓其生根發芽,才能助力學校迅速發展,助推教育均衡發展。

作者單位:西安市周至縣駱峪九年制學校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