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畫教育扶貧同心圓
——漢中市略陽縣教育脫貧實踐側記
作者:胡晉瑜 丁洪剛
發布時間:2021-05-10 15:20: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們教學點的辦學條件越來越好,村里孩子們讀書的積極性都很高。”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麻柳鋪小學校長李秀建在校堅守31年,曾放棄走出大山工作的機會,他相信“優質均衡的教育,在他們村小一樣可以實現”。
略陽縣曾是國家深度貧困縣。2014年貧困發生率高達41.1%,經過五年的脫貧攻堅,2020年2月,全縣實現脫貧摘帽。近日,記者深入陜南這個“小縣城”了解到,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縣最美的建筑是學校,最先進的設施在校園,略陽縣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脫貧之路。
黨建引領
是教育脫貧的“定盤星”
李秀建是一名堅守山區教育長達41年的老共產黨員。1990年剛來學校任教時,學校的建筑全部是磚木結構,連個能供師生運動的操場都沒有,他便發動師生肩挑背扛,硬是用架子車“推”出一個操場。在近幾年的扶貧路上,他靠一輛“宗申125”摩托車騎行了4000多公里,走遍了69個學生家庭(其中30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挨家挨戶地為他們宣講黨的教育脫貧政策、致富信息。“共產黨員——越是艱險越向前!”李秀建說。
作為深度貧困縣,略陽縣教育體育局始終致力于教育發展和教育脫貧,在抓硬件、強保障的同時,統籌學校黨建、教育教學和教育脫貧三項工作,探索確立了“抓學校黨建,促教育改革和教育脫貧,提升教育水平、教師素質和群眾滿意度”的“一抓兩促三提升”工作思路。發揮教育系統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由34個基層學校黨支部牽頭,依托學校黨組織和黨員教師的思想、組織、作風優勢,協調黨、工、團、隊聯手推進教育脫貧,凝聚起全縣上下同心同向抓教育脫貧的強大合力。
自2016年9月起,全縣教育系統由342名黨員教師帶頭擔任首席幫扶責任人,帶動1710名一線教師參與,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等方式結對幫扶貧困學生,全面實施“扶志、扶學、扶貧”,并建立“一生一袋、袋隨人走、跟蹤幫扶、全程記錄”幫扶臺賬,實行動態監測管理。
“我的生日都是和‘媽媽’一起過的,感謝‘代理媽媽’袁老師!”接官亭鎮中心小學二年級學生小涵靦腆地說。小涵的家庭是接官亭鎮腰莊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父母離異,她自小跟爺爺、奶奶、媽媽一起生活,一家人僅靠媽媽外出打工掙錢,家庭收入低。小涵讀一年級時,袁梅老師擔任了她的班主任,教數學課,并且成了她的“代理媽媽”。在生活上,袁梅對小涵的關懷無微不至,常常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在學習上還給她開“小灶”,引導她參加集體活動,小涵的性格漸漸變得開朗起來,能主動融入學習,積極爭當“學霸”,文化課成績也很快躍入年級前列。“孩子缺失親情關愛,膽小,不善于語言表達,但是很乖巧。現在好了,總算有了可喜的進步。”談起小涵的變化,袁梅很是欣慰。
略陽縣為2425名貧困留守兒童落實了“代理媽媽”幫扶留守兒童機制,落實了黨員女教師(含局機關女干部)結對幫扶留守兒童機制。她們利用課余和節假日,送關愛彌補孩子們的親情缺失,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育扶貧路上
“一個都不能少”
“伴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又到趙家灣……張麗小朋友從開始的不配合,到今天送教結束后和我主動合影,讓我明白,送教路上做的每一件事都不會白做,總會有驚喜在明天等著你。”2019年10月15日,略陽縣橫現河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教師冉紅的朋友圈里分享了這樣一段話……這個小女孩叫張麗,智力殘疾(二級)伴有重度癲癇,因長期接受治療,未曾上過幼兒園,也沒有到特殊學校就讀,更無法到校隨班就讀。校長封西峰獲悉后,同老師們一商量,多次入戶走訪,很快為張麗量身定制了送教上門方案。
由于學校之前很少接觸特殊教育,學校成立了四人送教小組,涉及語文、數學、美術、體育等學科,組織教師們一起學習特殊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積極為送教做好準備。“一開始我信心滿滿,能量滿滿,可是孩子對我根本不理不睬。”冉紅在最初的幾次嘗試后,發現送教并不是看幾本書就能輕松解決的。她琢磨著:孩子性格孤僻,不善言談,不愿跟老師接觸,何不帶著小朋友上門試試?接下來的送教,冉紅都帶著自己的女兒一起去,兩個孩子很快就玩到了一塊。每次冉老師還會帶上一些小禮物,慢慢地張麗逐漸接受了冉紅一行。在快樂玩耍的氛圍中,冉紅讓女兒當助手,張麗的學習潛能得到了開發,不光學會了手指操,能認讀簡單數字,會唱兒歌,體能也有所提升,張麗的家里人看到孩子實打實的變化,也十分認可送教隊伍的工作。3月底冉紅就要生二胎了,她放不下自己的這個“女兒”,說起今后一段時間不能去給張麗送教,冉紅依依不舍,幾度哽咽。
像張麗一樣因重度殘疾無法到校上學的兒童,全縣有35名。扶貧路上不落下一個貧困學生,是略陽縣教育體育局推進教育扶貧工作的莊嚴承諾。2016年以來,該縣教體局累計落實各類教育資助資金1.92億元,保障全縣所有在校就讀貧困學生教育資助政策應享盡享。與此同時,在教育脫貧實踐中又創新形成了“雙線七長+責任督學”完善控輟機制、“結對幫扶+送教上門”抓實控輟過程、“動態監測+考核追責”守牢控輟底線的“3+3”工作機制,為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新經驗和新路徑。
軟硬件強起來
為教育發展“持續造血”
“2017年,在兩河口鎮中心小學交流的那一年,使我的教師生涯發生了質的改變。”略陽縣高臺小學教導主任侯敏感慨地說。2003年侯敏參加工作,最開始在偏遠的山村小學任教,后來經過縣里選拔考試進入高臺小學。經過幾年的成長,侯敏成為省級教學能手、漢中市名師。“有了這些經驗和成績后,我時常反思自己還能為教育做點什么?”侯敏坦言。
2017年,侯敏帶著正在幼兒園上大班的孩子,來到了略陽縣兩河口鎮中心小學。在這里侯敏不僅帶班上課,而且每周還會帶著老師做教研、上示范課,把自己的教學經驗分享給剛來學校任教的應屆畢業生。“脫貧攻堅以來,農村小學基礎教育的變化是天翻地覆的。”曾經有過四年村小經歷的侯敏看到如今村小的“新”模樣感慨道,“整齊美觀的校舍,豐富的營養餐,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年輕的教師隊伍,這對以前連吃水都成問題的村小而言,想都不敢想。”
略陽縣將交流輪崗作為教師職稱晉升的一項重要指標,落實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津貼補助,保障教師下得去、留得住。通過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優質師資集聚城區、農村師資短缺難題得到有效緩解。同時,通過各級各類教師培訓,教師業務素養顯著增強。近三年先后選派校(園)長300余人次、骨干教師1000余人次分期赴北京、西安、海安等地名優學校開展跟崗培訓。
“自開展教育脫貧以來,在蘇陜協作中,我們的教師從專業成長到教學管理可以說是受益匪淺。”高臺小學教師高慶梅表示。“我是學校唯一一位美術教師,孩子們愛美術,我舍不得他們……”說起留校任教,橫現河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教師趙云眼睛里的淚水一直在打轉。特崗教師任期滿后,他本可以去大城市發展,但他卻選擇留下來,不僅如此,妻子也在他的鼓勵下成了一名特崗教師。
2016年以來,該縣通過事業單位招聘、特崗教師招聘等方式為中小學幼兒園招聘教師239名,同時主動爭取大學生志愿者投身教育事業,全部安排到農村學校任教,促進了城鄉學校師資力量均衡。略陽縣教體局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縣域教育發展的第一要務,制定了《略陽縣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若干規定》等系列文件,深化教師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全力破解制約教師隊伍發展的難題障礙,為全縣教師隊伍建設和改革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機制保障。
脫貧攻堅以來,“鄉村最美的建筑是學校”成了略陽教育的真實寫照。那所大山深處的村小——麻柳鋪小學也已改頭換面。略陽縣教體局作為麻柳鋪村幫扶單位,投資54萬余元對麻柳鋪小學進行了維修改造;投資10萬余元,率先在麻柳鋪小學建設了全市第一個城鄉學校在線互動專遞課堂。
麻柳鋪小學的變化是全縣中小學硬件設施發生變化的一個縮影,2016年以來,略陽縣累計投資8800萬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校舍2.6萬余平方米,57所義務教育學校學生宿舍、食堂、餐廳全部達到標準化要求。
駐村工作隊
就是一面旗幟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麻柳鋪村紅巖小組楊興君的家里遠遠就能聞到一股酒香。楊興君是略陽縣教體局的幫扶對象,2013年家庭因殘致貧,幾年來在教體局的幫扶下,通過養殖、種植和釀酒技術順利脫貧。“主要是缺技術,教體局和駐村工作隊幫了大忙。”
略陽縣教體局駐麻柳鋪村第一書記張海軍了解到楊興君有一手“釀酒絕活”后,主動對接,幫助楊興君添置釀酒設備,尋找銷路并完成食品、衛生部門的各類檢驗合格證的注冊認證。“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釀酒再也不是野路子了!”談到這里,楊興君難掩內心的激動。
麻柳鋪村位于略陽縣城東南部,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42戶。2016年的麻柳鋪村,受村域地理條件差、氣候不穩定等因素影響,產業發展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投資大收益小,發展較大規模型產業存在瓶頸。
自脫貧攻堅戰以來,幫扶單位略陽縣教育體育局先后向麻柳鋪村派駐村工作隊7人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局機關92名幫扶干部與2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堅持入戶幫扶對接工作。通過制定落實幫扶鞏固計劃,動員發展增收產業或外出務工增加家庭收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送去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關懷,有效激發了農戶的內生動力。
“八年來,教體局參與麻柳鋪村幫扶干部92人,面對全縣貧困戶最多的村,教體局干部不分白天黑夜,與村民村干部吃住在一起,把根扎在了這里。”村黨支部書記葉秀芳說。
駐村第一書記張海軍駐村以來,以村為家,把群眾當親人,也把自己當成了“村里人”。2017年11月開始,張海軍父親因身體抱恙,一直在漢中市人民醫院住院治療,因村上脫貧攻堅任務很重,他每次到漢中都只能匆匆看望一眼,當天就得返回村里,他說:“都是親人,不能顧此失彼呀!”
2021年2月25日,略陽縣教體局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略陽教體人從貧困群眾對接受教育最迫切、最關鍵、最突出的困難與問題入手,確定教育精準扶貧目標任務,與扶貧對象同頻共振,共畫脫貧同心圓。這個“圓”,既是扶貧人的足跡,也是黨的溫暖印跡。
(文中未成年人姓名均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