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伴著絲絲春雨,記者來到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在商州區最大的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地——沙河子鎮,依坡而建的思源實驗學校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劉灣街道辦事處易地搬遷安置點仁和社區,48名建檔立卡貧困幼兒在嶄新的劉灣中心幼兒園里盡享童年歡樂;在城區通往板橋鎮的307省道旁,板橋鎮五一村貧困戶張占良的9個草莓大棚眼下正“碩果累累”……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商州區科技和教育體育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確保貧困戶子女放心入學、安心就讀,保障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失學輟學、學前到大學各學段貧困學生應助盡助,通過產業幫扶引導建檔立卡貧困戶用雙手脫貧摘帽。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商州區科教體局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雙線四級”控輟保學:

不讓一個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

地處秦嶺腹地的商洛市,貧困人口基數大,特別是商州區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長期以來,我們這里的大部分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照看,這就產生了一些問題:一些孩子得不到父母必要的管教,失學、輟學現象偶有發生;也有一部分學生長期缺少父母關愛,情緒波動大,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思想,輟學情況時有發生……”商州區科教體局局長張雪平說,為了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動態清零,區科教體局嚴格落實十項制度,“雙線四級”(區、鎮、村、戶,科教體局、中心校、學校、班主任)層層包抓,夯實各級控輟保學責任。

區科教體局普教股股長劉向陽告訴記者,經過多年的經驗總結,大家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初中階段控輟保學緊盯厭學學生,每年春節過后是工作重點期;而小學階段要抓“特殊學生”,比如留守兒童、殘疾學生和孤兒等。“每年過年期間,一部分厭學學生受外出打工的親朋好友影響,春季開學就不來學校,這時候我們的‘七長’和‘雙線四級’制度就發揮了作用。”劉向陽說,得益于責任制的有效落實和成效鞏固,近年來全區無一名學生失學、輟學。

無一名學生輟學的背后,除了嚴格落實責任制外,還有商州教育人的愛心幫扶。近年來,該區實施“教師+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確保一部分特殊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商州區劉灣初級中學八年級英語教師南亞紅,去年以來負責小東、小衛兩名貧困學生的幫扶工作。“經過接觸觀察,我發現小東學習習慣不好,偏科現象特別嚴重,有點厭學情緒;小衛是精神類殘疾學生,非常自閉,與人溝通有難度,隨時面臨輟學。”南亞紅告訴記者,針對兩名學生的實際情況,她平時注重對小東進行學業上的引導,對小衛則主要進行行為糾正。“小東的學習習慣已經有所改觀,他也樹立了自信心,目前我正幫助他一點一點提高英語學習的興趣,相信成績會慢慢好起來的。”南亞紅說,小衛的變化最大,能夠坐在教室里聽課了,也知道寫英語作業了,班級大掃除的時候表現得很積極,“有一天他穿了一件新衣服,在樓道碰見了我,他看了看我,然后指著他的衣服說:‘老師你看我穿得好不好?’那一刻我明白,他其實既想讓我夸他的新衣服好看,又想讓我注意他的穿著——以前的他從來都不知道換衣服,在我的耐心勸說和引導下,他開始注重衣著了。”

“教育扶持”精準資助:

不讓一個學生在上學路上因貧掉隊

3月18日下午5點,設在商州區扶貧開發局里的區農村貧困人口政策兌現中心大門敞開,坐在8號窗口“教育扶貧”柜臺前的郭會芳正襟危坐——2017年6月以來,她每個工作日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遇到每年7~11月資助高峰期,加班加點是常態。

面對貧困人口基數大的實際,商州區科教體局加大教育脫貧政策宣傳力度,全面實施家庭貧困學生精準資助政策,并且變管理為服務,率先在區扶貧開發局農村貧困人口政策兌現中心設立教育扶持窗口,負責教育脫貧攻堅精準扶持政策的宣傳、解讀和家長、學生的接待工作,受理大學生資助,資助資金由財政窗口直接打入學生家庭賬戶。

“除完成學前至高中(含中高職)階段貧困學生國家資助外,區財政每年又拿出一大筆資金,給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每人每年4000元的資助,直至其大學畢業;給非建檔立卡農村家庭和城鎮經濟困難家庭大學新生一次性資助(獎勵)每人2000元。”張雪平感慨道,“僅此一項,每年近千萬元的財政投入,這種力度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罕見的,由此可見區委區政府教育扶貧的信心和決心。”

為了讓資助(獎勵)更公平、規范,2019年8月,商州區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商州區大學生資助(獎勵)整合實施辦法》(試行),將教育、民政、扶貧、水利、工會、共青團、婦聯、慈善、關工委、紅十字會、工商聯以及社會力量等學生資助項目進行有效整合,力爭讓愛心惠及每個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在求學路上不讓一個人因貧掉隊。

“一個都不掉隊”的背后,還有商州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確保異地扶貧搬遷戶子女就近入學。據介紹,2017年春季啟動扶貧搬遷工作以來,商州區科教體局統籌43個安置點周邊原有學校資源,配套建設搬遷安置點中小學、幼兒園項目33個。

位于仁和社區的劉灣中心幼兒園就是其中之一。這座為解決搬遷家庭適齡兒童接受學前教育而建的幼兒園于2020年9月1日開園,園內環境優美,設施一應俱全,目前在園幼兒7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幼兒占了近三分之二。“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幼兒,我們實行每生每年750元的生活費補助。”商州區學生資助中心主任劉衛紅說,經扶貧部門確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幼兒,實現了生活補助全覆蓋。

“產業發力”駐村幫扶:

下足功夫讓脫貧工作不落一人

今年春季開學之際,商州區劉灣初級中學校長郭永利走馬上任——此前,他承擔區科教體局脫貧攻堅駐村工作,在板橋鎮五一村擔任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三年。三年間,他和工作隊其他成員一起,帶領村民們嘗試種植杭白菊、菊芋等經濟作物,邀請職中教師培訓指導經濟林木的科學管理,組建勞務隊讓青壯年外出務工,還硬化了4.7公里村道并裝上了路燈。2019年,五一村從貧困村出列;2020年,全村所有貧困戶脫貧。

3月19日下午,從商州城區出發,沿307省道行至板橋鎮,再向東北方向的山溝行駛3.7公里,記者來到了五一村村口。在這個“三道溝、六面坡”的村子里,春天正在土地里悄然生長:秦嶺小香薯等經濟作物亟待播種;菊芋等中藥材正在育苗;200畝板栗園中已經一片翠綠;700畝核桃林的科學管理正在進行……

2017年6月以來,商州區科教體局派出兩個駐村脫貧攻堅工作隊,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局機關31名干部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既扶貧又扶志,打了記脫貧攻堅戰役“精準拳”。區科教體局副局長薛青敏說,他每次下去見到工作隊隊員時,他們基本上都是兩腳泥,膚色也比原先黑了不少,“可見大家是在實實在在搞脫貧”。

五一村閔述杰一家前幾年遭遇不幸,老兩口心灰意冷,覺得日子無望。薛青敏與其結對后,堅持每周去他們家兩次,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如今,閔述杰大孫女考上了大學,小孫女上了初中,他們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好起來。談及薛青敏,閔述杰感慨地說:“薛副局長真真切切的幫扶和語重心長的勸誡寬慰,讓我和老伴恢復了信心,對生活有了奔頭!”

而村民張占良在商州區科教體局教育扶貧辦主任林高彥的幫扶下,于前年租賃鄰村公路邊的土地搞起了大棚種植,靠種草莓“脫了貧,掙了錢”。去年,他還擴大了種植規模,今年春節期間草莓賣了個好價錢。“眼下正是草莓生長和銷售的旺季,截至目前他還沒有找我幫忙推銷,這就比剛開始種草莓時好了很多。”林高彥說,這一來說明果實品質越來越好了,不愁沒人要;二來說明經過摸索,逐漸打開了銷路,不愁賣不出去。

(文中部分學生姓名為化名)


教育扶貧“斬窮根”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