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明亮的教室、郁郁蔥蔥的綠化帶、整潔明亮的食堂,正在上足球課的孩子們在空曠平整的操場奔跑歡笑著……“我來學校近30年了,看著學校的條件一步步改善,尤其是2008年之后,學校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啊!作為一所農村小學,我們不僅建起了多媒體功能室,鋪上了塑膠跑道,綠化也沒有忽略,讓師生仿佛置身于園林之中,教師們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了……”陜西省寶雞市隴縣天城鎮九年制學校的馬宏讓老師激動地講起學校近年來的變化。

寶雞市隴縣天城鎮九年制學校地處隴縣縣城西12公里大美關山腳下,是一所農村九年制學校,它的變化就是隴縣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隴縣史稱隴州,東臨千陽縣,南接寶雞市陳倉區,西北部與甘肅華亭等五縣毗鄰。近年來,隴縣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教育投入持續增長,獲得了陜西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基本合格縣、陜西省“雙高雙普”縣、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省級教育強縣、寶雞市教育現代化先進縣等榮譽,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堅持窮縣辦大教育、強教育的初心,更好地滿足了當地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

重教決策——讓設施巨變看得見

走進隴縣天城鎮鐵塬小學,看著眼前煥然一新的三層綜合教學樓,王永忠校長感慨道:“2017年之前,我們學校僅有21間磚木結構的D級危房,學校的活動還需要借用旁邊村委會的院子,如今的圖書室、信息室、舞蹈室等專業教室都是以前不敢想象的啊!”

一個山區縣要辦大教育、強教育,首先第一步要解決的就是基礎設施的水平建設。隴縣是一個國家級貧困山區縣,經濟欠發達,財政支持力度有限,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重教政策是教育發展的根本保證,雖然隴縣的財政收入并不高,但對教育投入始終優先保障。”隴縣教育局副局長楊秀萍告訴記者。“聽同事們說冬天特別冷,要用煤爐子取暖,也總擔心存在安全隱患。現在的條件好了,特別是前年學校為教室和師生宿舍采購了空調,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冬季的取暖問題了。”青年教師袁浩給我們講述著鐵塬小學的大改變。

“‘十三五’以來隴縣累計投入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高達6.3億元,比‘十二五’增長了56.3%。近三年,全縣預算內教育撥款分別達到5.35億元、5.46億元、5.74億元,占財政支出比例為27.5%、29.1%、27.4%,已經遠遠超過了省市標準要求。”隴縣教育體育局項目辦主任王向平介紹。

在2017年建成的隴縣實驗小學,校園面貌可以說一點都不亞于城市小學。隴縣實驗小學校長王曉堂說:“我們作為一所新學校,政府給予了我們很大的財政支持,除了有面積達1400平方米的大型操場,學校還設有1200平方米的室內體育館,兒童足球場1個,羽毛球場2個,籃球場3個。”

除此之外,學校的現代化建設也從未輕視。“以前在鄉鎮學校教書時都是幾個人共用一臺電腦,查資料、上網絡培訓都非常不方便,現在每個教師都可以有一臺自己的電腦,很便捷。”隴縣實驗小學教師李妮說。學校還設有電子閱覽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科學實驗室、錄播室等18個功能教室和少先隊大隊部,不僅可以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喜歡的社團,也為教師全面提升個人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更好地踐行了知行合一。

隴縣西大街小學六年級學生任逸和說:“學校不僅是我們學習知識的大課堂,也讓我們感覺到了家的溫暖。現在學校給我們每個人都配了坐姿矯正器,更換了教室的護眼燈,照顧到每一個同學。”

經過全縣近年來各方的共同努力,隴縣的辦學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農村學校標準化、信息化、現代化建設水平大幅提高,隴縣西大街小學還建成了首個“創客教室”。如今,大山里的孩子也擁有了和城里孩子同等的學校環境,充分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了“上好學”的夢想。

幫扶政策——助力師資力量均衡發展

陜西省政府機關幼兒園和隴縣實驗幼兒園積極響應結對幫扶工作,自2017年起,兩園簽訂幫扶協議,組織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幫扶互動活動,搭建了互助協作、優勢互補的廣闊平臺。隴縣實驗幼兒園后勤管理負責人談道:“幾天的學習交流活動很充實有效,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夏天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活動課。在說評課環節,認真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困惑。在活動過程中,園所極具凝聚力的隊伍以及特色的環境課程引發我們深思。我們將會以省政府幼兒園為榜樣,不斷追趕超越。”

教育發展不僅需要引進來,同時也需要走出去,“蘇少岐老師展示的四年級英語課《RainandSun》不禁讓人連連稱贊!只有掌握扎實的教學功底才能靈活運用在課堂中。”隴縣曹家灣鎮中心小學英語教師對隴縣城關鎮西關小學教學能手蘇少岐和閆永平兩位英語教師來校作送教英語研討的活動印象深刻。硬件搞好了,軟實力更不能忽視。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山區學校的師資力量較為薄弱,與城市相比差距甚遠,而隴縣在持續抓好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提升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業務水平作為重點建設對象。

近年來,隴縣采用“對口交流,團隊幫扶”為主、支教為輔的科學模式,在全縣中小學推行城鄉教師輪崗交流制度,并且采取中學教師進小學、城區教師進偏遠農村校、中心校教師進普小的“三進”辦法,每年有序地進行支教交流活動,讓農村薄弱校的師資欠缺和教師專業不對口問題得到了合理的解決,教育分配更加均衡,師資配置得到優化,激發了更大的教師隊伍活力。

楊香梅老師是2005年來到西大街小學的,如今已經有16年了,現在教授四年級語文。她說:“一開始學校的老師比較緊缺,我也教過孩子思政課、英語課等,在以前一個教師教很多科目是學校的常態,現在咱們師資充沛了,每個教師只教一門課程。”隴縣通過實施名師引領工程,遴選教育理念新、教學經驗豐富、影響力大的隴縣名師,建立“名師工作室”和“工作坊”,帶領骨干教師,組成名師團隊,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堅持每年評選、推選教學能手,形成“普通教師—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的塔式結構,促進教師隊伍建設。楊香梅老師向記者介紹:“隴縣西大街小學已有了200年的校史,對此我感到無比光榮。我們學校傳幫帶就像一個傳統,老教師帶年輕教師,名師引領其他教師,大家都是很自然地在做這件事,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更是如此。”

學校的教師們不僅注重專業提高,也很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鄉親們把娃交給我,我就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這是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最美鄉村教師張存貴的真摯之言。在張存貴教授的班級中,家庭異常困難的同學都得到過他的幫助,在寒冷的冬天這些孩子沒有棉衣棉鞋可以穿,張存貴就及時送上棉衣棉鞋;看到學生小平和小雪(化名)每天上學來回走三十幾里路,中午吃不上熱飯,張存貴就將兩個孩子接到自己家中,吃住兩年多沒收一分錢。像張存貴這樣的優秀教師,隴縣還有很多,教師邢玉龍被評為“中國好人”,隴縣牙科小學校長戚拴成榮獲全國希望工程“燭光獎”引領獎等。他們就像一道光,照在孩子的身上,溫暖他們的內心。

內涵引領——深化新時代特色鑄魂育人

近年來,隴縣教體局堅持一手抓基礎設施,一手抓內涵發展,新時代育人要全面提高學生素養。這一點在隴縣天城鎮鐵塬小學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體現。在鐵塬小學的廣場上展示了很多孩子們的手工作品,其中有用廢棄的一次性餐盤做的立體畫,還有用筷子做的筆筒等,廣場的另一側還有一個特別的“陽光童趣園”。

“剛開始學習顛球時,我總是踢不好,后來柏老師告訴我,顛球的時候要用腳背而不是腳尖。這雖然需要練習很久,但是練習足球讓我學會了堅持。”正在上足球課的小優(化名)跟我們說。認識到全面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性,隴縣強力實施藝體教育“2+1”項目,自實施以來,學校大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學生綜合素養不斷提高,在藝術教育、體育競技、科技創新等方面獲國家級獎勵77項、省級獎勵917項。全縣涌現出全國文明校園、全國體育工作優秀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籃球特色學校等10余所。

除此之外,隴縣用行動踐行著“用熱情辦好家門口有溫度有溫情的教育”。全縣建成管護中心79個,實現留守兒童管護全覆蓋,開展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為留守兒童創造舒心和諧的生活環境。“殘疾兒童隨班就讀”是天城鎮九年制學校的一項特色辦學理念,目前有3位殘疾兒童在校就讀。“學校允許我們家長隨班陪同孩子,這讓我們放心很多,學校不僅關心孩子的學習,也很關心生活,給幾個孩子設立了獨立的衛生間,孩子自從到了學校,性格開朗了很多。”目前在上二年級的小瑞(化名)的家長欣慰地說。

近年來,隴縣一直堅持一校一特色,一鎮一品牌,狠抓校園文化建設。這座擁有百年文化歷史的老學校,散發著獨有的文化魅力,“我們一直堅持黨建領航,學校也設有校史展覽館和榮譽館,學校要培養社會主義特色的接班人。”這是隴縣西大街小學校長劉東海一直堅持的。隴縣推出的“傳統文化型”“人文歷史型”“綠色生態型”等校園文化建設品牌,讓教育發展的軟實力得到了顯著增強,也有效提升了隴縣教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榮譽并未讓隴縣停止腳步,而是加快推進教育改革的步伐,楊秀萍副局長介紹道,隴縣中小學、幼兒園組建了市、縣、校“三級教改”聯盟,建立了8個校際合作共同體,形成了本土化、特色化的教學改革新模式,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大幅度提升。今年作為十四五開年的新一年,正在籌建中的幼兒園就已有三所,預計今年9月開園,投資3100萬元的教育體育中心也處于系統建設中……

“千秋基業從頭越,任重道遠教先行”。我們相信,在隴縣教育人的拼搏努力下,隴縣教育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