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現代化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拔地而起、美觀大方;一個個標準化的運動場、足球場、排球場規劃到位、氣勢壯觀;園林式校園、多功能教室、智能化實驗室布局合理、一應俱全……這是記者在西咸新區秦漢中學采訪時看到的令人振奮的景象,也是西咸新區實施“一大工程、三大革命”,擴充優質教育資源規模的真實寫照。自2017年起,陜西省西咸新區著力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水平提升,努力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使每一所學校都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贏得了群眾的廣泛好評。

秦漢中學足球場

“群眾盼的,就是我們要辦的!”

“以建人民滿意的學校,育人民滿意的學生,樹人民滿意的教師,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奮力譜寫西咸教育新篇章。”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黨委書記、局長張海明說。

西咸新區是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和咸陽市建成區之間,區域范圍涉及西安、咸陽兩市所轄7縣(區)23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2017年新區托管社會事物之前,教育資源總體緊缺、空間分布不均、生均占地面積不足、校園周邊環境交通擁擠等問題比較嚴重。

“群眾盼的,就是我們要辦的!”為了解決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西咸新區在完成新建、改擴建50所中小學、幼兒園的基礎上,從2020年開始啟動實施了西咸新區“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和“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改造提升計劃”,預計到2022年,建成中小學、幼兒園59所,改擴建提升學校60所,新增學位7.76萬個。其中,2020年,全區已新建成學校18所,改擴建提升學校17所,并全部投入使用。

學校建起來了,如何讓新建學校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如何讓眾多新建學校富有個性和文化魅力?

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出臺了《西咸新區教育工作“一大工程三大革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用三年時間,在建設好59所學校基礎上,同時培養50名學科帶頭人、50名名校長,培養300名優秀教師、骨干教師,培養300名優秀班主任;同時實施“課堂革命”“食堂革命”和“環境革命”,創新思路,優化區內教育資源配置,努力創造出教育發展的“西咸速度”和“西咸質量”。

確保教育人才需要

2021年3月26日,陜西省教育廳發布了《關于對陜西省第七批中小學學科帶頭人擬定培養對象進行公示的公告》,西咸高新學校教師呂雯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她的內心激動不已。建校之初,呂雯就來到了學校,2016年到2021年,她完成了從省級教學能手到學科帶頭人的蛻變!

“獨行快,眾行遠!一個人走得再快,也趕不上一群人抱團取暖成長的速度。名師引領,助力成長,讓教師專業成長的步伐更加穩健。”談到自己的成長,呂雯這樣說道:“現在很多語文教學方面的專家都是我們學校的駐校教研員,他們會定期來校指導語文教學工作。在專家的引領下,我們的語文專業素養得到了快速提升。”

“打造新區高品質教育,人才是第一資源,要確保教育人才的需要。”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區全面啟動了“一大工程”,創新推出了“三名三領”工作舉措,師資結構趨于專業化、年輕化、合理化;組建了25個各級各類“名師+”研修共同體,每年培訓教師達7000余人次。

“我原來是西安市第一中學教育集團西安益新中學的教學副校長,李祎副校長原來是西安市第一中學黨政辦公室主任。”渭柳中學執行校長肖琳告訴記者,“為發揮西安市第一中學辦學優勢,促進渭柳中學快速優質發展,教育集團總校史建奎校長以及我和李祎副校長組成了管理團隊,又在兩所學校挑選了語數外不同科目的6位骨干教師組成‘名師團隊’,趕在開學前進駐了渭柳中學。”

渭柳中學校區寬敞,硬件設施完善,2020年9月1日正式開學,但由于新聘教師缺少教學經驗、學生底子薄弱等問題,家長和社會對學校的教育質量不太信任。肖琳和她的團隊進校后,將市一中教育集團依法治校、規范辦學的做法引入渭柳中學,逐步建立、健全了渭柳中學管理制度;發揮了市一中教育集團強大的師資優勢,為每名渭柳教師聘請了學科教學、班級管理、行政管理方面的“師傅”,充分發揮了“傳幫帶”作用。除此之外,渭柳中學管理團隊還將市一中教育集團的教學、德育、教研、資產、信息化等管理方面的經驗與渭柳中學實際相結合,為學校的規范發展、科學提升保駕護航。

“以前參加培訓時,我們追著名師到處跑,現在名師就在我們身邊,我們需要什么,名師就給什么。針對性強,實用性高。”談起這一變化,渭柳中學教師們的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西咸新區出臺了《“名校+”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采取了“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鄉校”等方式,積極探索托管、互助等辦學形式,擴充了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了校際均衡發展,發揮了優質教育資源示范帶動作用,提升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從而實現縱向一體、獨立發展,橫向聯動、借智發展,快速提升新區學校辦學質量。

“秦漢中學與清華大學附中合作辦學,西咸第一初級中學和第一小學委托西安高新一中管理,涇河新城第一中學委托陜西省西安中學管理,涇河新城第二學校、涇河新城第三小學委托陜師大附中、陜師大附小管理,秦漢小學與西安市后宰門小學合作辦學,秦漢新城渭柳中學與西安市第一中學合作辦學……這些嘗試均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說起“名校+”,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領導如數家珍。

截至2021年3月,西咸新區共有11480名專任教師,其中,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省教學名師等省市級骨干教師574人,初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96.35%,高中教師研究生以上學歷達27.43%,一支敬業、專業、樂業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秦漢小學的學生課間在教室閱讀角專心讀書

催生課堂教學改革多面開花

“在《賣油翁》一文中,康肅公陳堯咨和賣油翁兩個人物的性格各有什么特點?”收到教師發布的學習任務,全班學生分成6個學習小組,討論他們對于這個問題的理解。課堂忙而不亂,學生解答入情入理。秦漢新城蘭池學校七年級一節語文課上的情景,讓記者耳目一新。

迎著“課堂革命”的“大勢”,蘭池學校根據西咸新區“課堂革命”總體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打造出“潤思”高效課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先學后教(即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實施“導、學、點、測”四環節,基本流程為:誘思導學—自主探究—交互釋疑—達標測評。明確要求教師的課堂講授時間不能超過學生活動時間的一半,要留出時間讓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要建立學習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或小組間進行互動交流;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勇于表達、積極展示。

“過去一提到課程改革,大家往往更多地關注課程體系建設。而我們認為,學校的主要任務是課程實施,主要陣地還是在課堂。抓住課堂,推進改革,提高質量,這是我們的基本著力點。”蘭池學校教學副校長周臨秋說。

蘭池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其實也是西咸新區“課堂革命”的一個微切面。由教育行政部門統領全區課堂教學改革,一把手局長每季度至少一次到基層學校調研“課堂革命”實施情況,現場辦公;分管局長把深入學校課堂作為日常工作,參與聽課、研討,甚至主導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教育科研部門全程跟進,負責落實課改具體工作。所有學校均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長、分管教學校長和教導主任組成的課堂教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校長先行上好實驗課、研究課、示范課,當好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在張海明看來,“課堂革命”實質上是一次教育回歸:回歸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上來,回歸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上來,回歸到“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上來,堅決摒棄以成績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的做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養成陽光、樂觀、積極的性格,讓每一位孩子都有出彩的機會。

為了更好地推進“課堂革命”的實施,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采取了四項措施:一是與陜西省教育督導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定期組織專家,督導評估區內學校落實“課堂革命”工作情況;二是聘請了38名兼職教研員,組織開展課堂教學調研、聯合大教研等系列活動;三是啟動了西咸新區中小學幼兒園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建設,整合區內優質教學資源,增強學科研究與實踐的有效性;四是定期組織“聚焦課堂革命,落實有效學習”課堂教學觀摩研討賽教活動,融教學研討工作推進于一體,在研討中提煉,在推介中輻射。

“用心”換“安心”營建和諧“軟環境”

土豆燒排骨、苜蓿肉、蒜蓉油麥菜、西湖牛肉羹、圣女果,這就是灃西實驗學校學生的午餐。灃西實驗學校食堂窗明幾凈,干凈整潔的就餐環境和可口的飯菜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食堂的飯菜很好吃,學生每次下課后就急著排隊吃午飯。”該校校長楊振德告訴記者,“我們的學生每餐基本都是兩葷兩素和水果,以前學生家長送餐或學生花錢到外面加餐的現象如今沒有了,除了離家非常近的學生,其他學生均在校就餐。”

為了讓學生吃得健康,為了讓家長安心,灃西實驗學校依法制定和完善了包括《學校食堂安全管理制度》《餐用具清洗、消毒、保潔管理制度》《領導、教師陪餐制度》在內的40多項規章制度。“食堂5位主廚,均從事烹飪行業20年以上,都具有中級以上烹飪技能職稱。”食堂管理員趙永強擁有13年部隊食堂管理經驗,可是一談到他管理的學校食堂,仍然有掩飾不住的自豪感,“我們的中廚、幫廚都是精心挑選的有責任心、有愛心的優秀操作員。學校倡導的一系列就餐文明禮儀,也讓我們學生做到安靜就餐,飯菜光盤。”

灃西實驗學校食堂

2020年,西咸新區印發了《“食堂革命”管理辦法》,投入7656萬元,建設改造了19個學校食堂,推進“陽光食堂+智慧監管”,制定健康食譜,實現明廚亮灶100%和學生用餐環境舒適、溫馨、個性化建設。

為了讓學生能夠吃到營養飯菜,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還指導各學校聘請營養師,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制定營養菜譜。“教育衛體局傾力改善條件,學校用心管理,就是要提高學生伙食質量,讓學生安心、家長稱心。”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相關負責人說道。

西咸新區一面升級著各學校的辦學條件和食堂建設,一面用文化提升著各學校的辦學品位和教育品質,同軸驅動為西咸教育營建了更加和諧的“軟環境”。

走進灃東第二小學的校園,濃郁的文化氛圍和人文氣息迎面而來。30余塊文化石、3座絲綢之路雕塑、藝術長廊、關中民俗博物館、關中大道、圍墻懸掛著的放大版秦漢瓦當,校園隨處可見的“完璧歸趙”“昭君出塞”等歷史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凝結著師生們的智慧和想象,更承載著西咸教育人的情懷,散發出獨特的校園文化魅力。

灃東第二小學科技長廊

“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我們能看到的是校園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環境更加優雅美觀。我們能感受到的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中生活的師生,舉止更加文明,言談更加儒雅,待人接物更加大方得體。”灃東第二小學校長賀芳軍說,“讓每一個孩子的童年有故事是我們的追求”。

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一直將如何讓新學校富于個性和文化魅力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實施環境育人戰略,經過對各校校園文化的全面梳理和規劃,提出以打造校園文化為中心,將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浸潤課堂,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校園里找到自己的美好記憶,讓良好生態及美好環境熏陶和滋潤廣大師生的心靈。

西咸新區越來越多的校長逐漸認識到:抓學校文化建設就是抓教育發展的根本,就是抓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就是抓教育發展新的增長點。

面對教育教學環境的全面改善與提升,張海明告訴記者,“學生的成長與成才,凝結了每一個家庭的心血與社會的厚望”。在“一大工程、三大革命”基礎上,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還將把促進公平作為教育發展的底線要求,系統謀劃,放大優質資源輻射力,按照“一校一品牌”的思路,打造更多優質品牌學校,滿足全區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展望未來,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現代化、人性化,個性化的教育新區必將在西咸大地蓬勃興起。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