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陜西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程度較高,但本地居民在普通話運用的能力上受到了關中方言口音的限制。該地區居民基本上具備普通話交流的能力,但是整體水平還需進一步加強。在教育領域,任課教師需營造普通話語言環境,加強基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方言口音的糾正。在教學用語和日常語言使用的選擇上,對學生進行帶動和引導,加強普通話的宣傳力度。農村貧困地區的“語言扶貧”需將扶智與扶志相結合,在“推普脫貧”工作的落實上,應注重其長期性和持續性。

[關鍵詞] 關中農村 語言扶貧 普通話能力 普通話使用

課題: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20年度一般專項科學研究計劃《語言扶貧視域下關中農村地區推普路徑探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JK0170)。

引 言

隨著“精準扶貧”政策的順利推進,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國語言扶貧在貧困狀況變化和整個扶貧脫貧事業與貧困治理中還需要更多思考。在語言扶貧視域下,調查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的掌握及使用情況,對該地區農村居民普通話的語言態度和學習動力有所了解,可為當地“推普脫貧”的語言教育與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能力及使用現狀調查

1.關中地區人口分布及語言環境

關中地區位于陜西中部,包括渭南市、西安市、咸陽市、銅川市的全部和除鳳縣、太白兩縣以外的寶雞市各縣。據陜西省統計局2019年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8年陜西省常住人口總數為3864.40萬人,關中地區常住人口為2427.22萬人,其中西安市為1000.37萬人,渭南市為532.77萬人,咸陽市為436.61萬人,銅川市為80.37萬人,寶雞市為377.10萬人。

根據語音、詞匯等特點,陜西方言被大致分為陜北、關中和陜南方言,與該地區三個行政區大體吻合。“關中方言”參照《陜西省志·方言志》中的劃分。普通話的推廣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文化、旅游業的發展,使該地區語言環境呈現多樣化,出現了多語、雙言等現象。

2.調查樣本情況分析

關中農村普通話掌握及使用情況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和觀察法。調查采用一對一詢問的方式,共收回有效問卷208份,樣本分布在西安、渭南、咸陽、寶雞的農村。

樣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別占總調查數量的49.5%、50.5%,與整個關中地區男女比例基本一致。本次調研將被調查者的年齡分為青年(14~29歲)、中年(30~44歲)、中老年(45~59歲)及老年(60~65歲)四個年齡段,分別占比為33.7%、23.6%、24.0%和18.7%。在年齡的選取上顯示了一定的科學性。

根據受教育程度分為:16.8%的人是小學及以下學歷;34.6%的人是初中學歷;24.1%和24.5%分別是高中(含中專)與大專及以上學歷。數據顯示,陜西關中農村地區義務教育的普及廣度很大,但普及深度依然較低。除此之外,中等教育(高中、中專)有待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偏少。教育普及的廣度和深度將直接影響該地區的普通話發展水平。

3.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能力及其使用狀況

(1)語言能力情況

①母語情況

被調查者的母語情況對應調查問卷的“您小時候最先會說哪種語言”。98.6%的人選擇的母語為關中方言,說明關中方言是關中農村地區居民最先習得且最重要的語言。

②普通話使用能力

調查問卷涉及語言能力的問題包括“您現在能用哪些語言與人交談”(自報)和“您的普通話水平怎么樣”(自報),前者即語言交際能力,后者即普通話程度,普通話程度包括被調查者自我評價和調查員評價。

能使用關中方言與人交談(包括只會關中方言)的人占總樣本量的96.6%;只會普通話的人數占總樣本量的3.4%;能使用普通話與人交談(包括只會普通話)的人占總樣本量的77.4%。由于本題是自報式多選題,可能會出現多選情況。數據顯示,根據被調查者自報,具備雙言能力的人占74%。由此看出,關中農村地區整體語言交際使用能力較強,且掌握關中方言的程度更深。

本調查結合全國普通話調查的水平設置,分5種程度,即:“能熟練使用標準普通話與人交流”;“能熟練使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與人交流”;“能熟練使用但口音較重”;“能聽懂普通話,也能說,但有些字音拿不準”;“能聽懂但不會說”。將1~4項定為使用普通話,將第5項視為不會使用普通話。由普通話的自我評價(以下簡稱自評)和調查員評價(以下簡稱正評)的對比得到,自評會使用普通話的人占總樣本的83.7%,比正評多出13人;正評的普通話水平較高的前兩項共有97人,在“能熟練使用普通話與人交流”中,自評數比正評數高8.6個百分點;在“能熟練使用比較標準的普通話與人交流”中,自評數比正評數低8.7個百分點;正評的普通話水平次高的后兩項共有64人;在“能熟練使用但口音較重”這一水平中,自評數比正評數低0.9個百分點;在“能聽懂普通話,也能說,但有些字音拿不準”這一水平中,自評數比正評數高7.2個百分點;在會使用普通話的最低水平中,正評數比自評數高6.3個百分點。

調查顯示,被調查對象對于自己的普通話水平評價比實際情況稍高,關中農村地區會使用普通話的人數占總樣本量的77.4%,但當地居民普通話帶口音及發音不準的比例較高,這對日常選擇使用普通話有一定的影響,對于當地居民普通話存在的口音問題,應針對性地加強基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對學生方言口音的糾正。

(2)普通話在不同場合的使用情況

本調查將普通話使用場合由非正式場合到正式場合逐步分為以下5種:家庭、本地集貿市場、本地醫院、工作、勞動場合及本地政府部門。調查數據顯示,只說關中方言的樣本,在家里場合內占比高達79.3%,比集貿市場、本地醫院、政府部門和工作勞動場合占比高,說明關中方言是該地區家庭用語中最主要的交際語言,而外出時則視對方交際語言進行語言使用的選擇。只說普通話的樣本在本地醫院、政府部門和工作勞動場合均有一定占比(分別是49%、48.6%、39.9%),均高于在集貿市場選擇使用普通話的比例,說明家庭以外的場合越正式,當地居民對普通話的使用需求就越高。選擇只使用普通話的人和選擇使用對方語言的人都會普通話,但在家庭場合更多本地居民選擇只說關中方言。

(3)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途徑

①普通話學習的主要目的

數據顯示,本地居民學習普通話的目的依次是為了和他人更好地溝通,專業、工作、業務需要,為了找更好的工作,順應國家政策,個人興趣愛好等。調查表明,本地居民學習普通話的目的雖然多樣,但大部分人是為了與他人更好地溝通而學習,同時就業和生存的目的性更強。這說明當地居民將普通話水平與勞動力輸出和順利就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②普通話的學習途徑

數據顯示,關中本地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途徑所占比例從大到小依次排序是:通過與會說普通話的人交流>學校學習>看電視、聽廣播>受家人影響>普通話培訓班學習。調查表明,關中地區學習普通話的途徑呈現多樣化,學校教育和日常溝通是當地居民的主要學習途徑,在普通話推廣過程中需更加注重學校基礎教育,同時鼓勵本地居民在日常語言的選擇中多使用普通話。

③普通話學習的主要困難

在對該地區居民的調查中,關中農村地區居民學習普通話的困難依次是:受關中方言的影響,不好改口音;周圍說普通話的人少,沒機會說;說普通話怕別人笑話。調查表明,本地學習普通話存在一定的困難,口音問題較為嚴重。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應加強對學生口音的教學與糾正。

4.關中農村地區居民普通話學習的態度

關中農村地區的居民普遍對推廣普通話持大力支持的態度,并認為推廣普通話與保護和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推廣普通話以來,本地居民在各個場合使用普通話的頻率越來越高。在推廣普通話對當地方言使用的影響程度上,11.5%的人認為影響很大,11.1%的人認為推廣普通話對方言使用的影響較大,認為對方言使用影響較小和沒有影響的比例分別為20.7%和53.8%。另外,2.9%的人不清楚推廣普通話對方言使用是否有影響。日常生活中,61.5%的人認為講好普通話與自己的工作生活有很大關系,20.2%的人認為講好普通話與自己工作生活關系一般,18.3%的人認為講好普通話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毫無關系。

在是否希望以普通話來教學的問題上,大部分本地人非常希望學校能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占比79.8%;較少部分人不知道,甚至不希望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分別占比5.3%和1.4%,這對本地普通話的推廣有一定的阻礙。

5.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1)從基礎教育入手加強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教育與普及

語言因素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落實的重要方面,是“脫貧攻堅戰”的基礎性因素。關中農村地區具有條件充分的方言交流環境,使當地居民的普通話能力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關中方言口音的限制。調查顯示,該地區居民學習普通話的主要途徑為學校教育及日常溝通,居民在語言使用的選擇上普遍選擇關中方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居民普通話的使用頻率,對普通話的推廣工作存在一定的阻礙。

在與當地學生的訪談中得知,農村多數學校教師的普通話屬中等水平,年齡較大的教師方言口音較重,授課時有說方言的情況;學生在校園里多數情況下是普通話與方言交替使用。因此,在語言使用領域上,學校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前沿陣地,應當加強當地教師普通話授課的規范程度,在教育教學中自覺規范地使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同時學校層面更應當重視“普通話宣傳周”,做好宣傳工作,盡力營造校園內濃厚的普通話語言環境。

(2)關中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率較高,但普通話水平仍需提高

國家通用語言的習得和掌握有利于個人獲得更多就業機會和較高的勞動報酬。當地居民的普通話水平會影響該群體外出務工的自信心。陜西關中地區以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而聞名,因當地居民使用普通話的流暢程度低而導致旅游資源的浪費,對當地居民的脫貧致富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推普脫貧”在現階段應以普通話普及為契機,對該地區居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生存技能做相應的培訓和提升,為他們的個人發展提供機會和保障。

(3)將普通話推廣作為長期性、持續性的工作來落實

語言扶貧有助于永久脫貧,而永久脫貧則需培養當地居民自發擺脫貧困的內在動力,將內在動力轉化為生產和發展能力。通過全面提升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交際能力及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促進他們擺脫貧困思維,將其人力資本發揮至最大化。但在發展其語言能力的具體實踐中,政府和相關部門需注意,宣傳和推廣普通話的工作不能僅僅是一時熱鬧的活動,更應注重語言能力提升的長期性、持續性和穩定性,普通話普及不僅要融入鄉村學校的基礎教育,更要納入鄉村文化的建設中,既要豐富當地居民的精神生活,又要堅持語言扶貧中扶智與扶志相結合,發展當地居民自力更生的觀念,使其真正在語言和物質生活的脫貧中獲益。

參考文獻:

[1]王春輝.后脫貧攻堅時期的中國語言扶貧[J].語言文字應用,2020(3):9-16.

[2]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國家語委關于印發《推普脫貧攻堅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EB/OL].(2018-1-15).http://www.gov.cn/xinwen/2018-02/27/content_5269317.htm.

[3]陜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陜西省志·地理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4]陜西統計年鑒201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5]劉育林.陜西省志·方言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

[6]方小兵.海外語言與貧困研究的進展與反思[J].語言戰略研究,2019(1):27-28.

[7]王春輝.語言與貧困的理論和實踐[J].語言戰略研究,2019(1):16.

[8]魏暉.國家語言能力有關問題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2015(4):39.

[9]蘇金智.江蘇省普通話普及情況調查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2(1).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