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欺騙別人/卻無法欺騙自己/當我們走向枝繁葉茂的五月/青春就不再是一個謎

向上的路/總是坎坷又崎嶇/要永遠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有人欣喜/當我們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一個真實的自己

引用詩人汪國真《跨越自己》中的詩句作引言,是因為讀著汪國真的詩,總是會讓人想起滿含生機和活力、泛著“新染鵝黃色未乾”的青春時光。在三十余載從教的歲月留痕中,回想起初登講臺時的青澀,依然會催我踏實奮進,讓我從平凡的工作中不斷汲取成長養分,在“教”與“學”的實踐探索中涵養精神氣質,實現“跨越一個真實的自己”的漸變。

個人簡介

于紅梅,正高級教師,陜西省特級教師,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實踐導師,陜西省名師,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名師工作室、西安市“名師+”研修共同體主持人,西安市學科帶頭人,2020年西安市教書育人楷模,現任西安市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語文教研員。

植根于周禮秦風的未央沃土

1990年,并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我,來到當時西安市最北的一所農村中學——西安市第五十八中學任語文老師,這讓我與北草灘的孩子們結下了一段真切的師生情,也與“半畝方塘,三尺講臺”結下了一生的情緣。

然而真正的講臺,僅憑熱情的態度是站不穩的。記得我第一次走進教室給學生上課,課堂上僅用十五分鐘就把自己提前備寫了好幾頁的設計內容,像倒豆子一樣“酣暢、痛快”地說完了。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只好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書。這“出師不利”的第一課,讓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真正含義。如今每每想起這第一課,我都會心生感激——感謝那些對我滿含愛意,陪我一起成長的孩子們。他們用“我的語文老師普通話講得可好聽”的贊許,包容、接納我這個來自城里的“大同學”。

“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在我這里應改寫為“心虛使人進步”。為了夯實教學的知識儲備,1992年我考入陜西師范大學大專起點本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系統學習師范教育的專業知識。接下來三年的周末和寒暑假,我走入大學的校園,開啟在職后的第一次“開闊視野、培養能力、提升涵養”的自我修煉。

在“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的自省與反思中,讓我把上好課的信念,衍生為一種堅守——尊重課堂,敬畏課堂。尊重課堂就是在尊重生命!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塑造人,要尊重人的成長規律和發展規律,而我正是要沿著這樣的規律,突破專業發展瓶頸,要努力實現“跨越一個真實的自我”的漸變。

把學到的知識內化融通,形成有層次的結構化體系,然后清晰、有邏輯地運用在課堂上,這些積極的教學行動,讓我收獲了學生們的愛戴。1995年在全區教師演講比賽中,我以《瀟灑走一回》為題講述自己和學生的故事,獲得一等獎。八年一線任教經歷,練就了我課堂教學基本功,夯實了專業學養,也讓我養成了認真細致、敢于嘗試的工作作風。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調入西安市未央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我,是當時進修學校里最年輕的一位教研員。由教師到教研員的角色轉變,再次打開了我的新視野。服務教師,服務學校,服務教學,終極目標是服務學生。在堅持每學期近八十多節的聽課積累之后,我迎來2001年西安市教育局開展的各區縣教師進修學校教師及教研員賽教,我承擔公開課和單元整體教學輔導設計兩項賽事。賽教的研究氛圍,點燃的是賽手思維躍動的興奮點。我執教小學二年級《北京亮起來了》公開課,獲得課堂教學比賽第二名。歷經這次賽事,讓我又一次感受到尊重課堂的重要性,順應學生稟賦,發掘學生的潛能,與學生在課堂上共閱讀、同成長是一件天大的樂事!在中國歷史上先后有周、秦、漢、唐等王朝建都的這片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著我,“暗香浮動”的紅梅,就這樣植根于周禮秦風的未央沃土之上。

花開于四季劃過的流年歲月

要立足未央區語文教育教研生態,要成為語文學科教學的研究者和領跑者,要成為語文學科教學的指導者和評價者,甚至是學科教學的管理者,就必須站到新的高度上審視區域的語文教學,研究語文教材,檢視課堂教學的行為;觀察教研動態,透視語文教學現象;張開思維翅膀,洞視語文教學深層問題。教研員要想獲得長足的發展,必須靜下心,立足于學校和課堂,通過實踐過程的指導與交流,提升區域整體教學質量。

問教研要質量,如何讓區域教研活動序列化開展?怎樣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為教師搭建成長的平臺?當有了對教研員職責的清醒認識,自然就有了責任與擔當——“把老師帶好,惠及的是學生。”

2001年,讓教育回歸自然的追夢者西航三校陳紅校長,她倡導的“教育因自然而美麗”的主張影響了我。正視未央的學科教學自然現狀,以學校的校本研修活動推動區域教研開展活動的設想,悄然構建,有序實施。終于,西航三校“桃李之春”教學節在一個生命萌發、勃勃生機的季節里實現了。從語文學科教學開始,打開未央教研的大門,把我們不完美的課堂教學呈現在公眾面前,我們期待教育同行的“評頭論足”,更期待眾人的“刮目相待”。

當四季劃過,隨之而來的師大錦園學校“錦園之秋”、東前進小學“東前進之夏”、西航二校“傲立之冬”等系列教學節都以語文學科教學的研討開啟旅途,陸續展開。我傾力于推動未央“春夏秋冬”教學節的策劃與設立,創新不同教研形式的教學節呈現,引領學科教研聚焦核心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和教科研水平提升。

細數流年,歷時多年的“春夏秋冬”教學節現已成為未央區在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亮麗名片,它使教科研活動序列化,讓區域教學研究特色發展,也被很多學校、區域借鑒采納。隨著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建設的推進,在每年各級教學骨干的選拔中,未央區都會有許多青年語文教師脫穎而出,他們的成長與蛻變,有個人的努力,更離不開區域教研活動的督促與助推。

本真生于萬物更迭生息的世界

我師從全國特級教師余映潮,余老師為我的教育專著《為有暗香來》親自執筆寫序。他這樣寫道:“她腳踏實地,就是根據語文教學研究的實際情況和語文教師的需要,保持目標比較集中的研究方向,長年堅持,絕不懈怠,精耕細作,小步輕邁,不離學術,不離實踐,穩扎穩打,步步為營,不僅在站位上關注前沿,而且非常注意將教學研究、教學實踐之所得變為具有說服力的文字”。

我堅持不忘讀書研究,積蓄專業知識,在不斷地研磨和品析中,致力于追求課堂的“學習共同體”雙邊互動,學呼喚著教,教催生著學,讓師生與文本真誠對話。在經歷了“本真語文的實踐研究”等系列課題探索,我基于自身教學實踐探究,凝練出“學本語文”的教學主張。

“學本語文”根源于多年語文教學實踐探索,深植于“教學相長”等中國優秀教育傳統。我主張以學習者為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構建教學共同體,在言語實踐中師生共建開放、有活力的語文教學,共享生命潤澤的語文學習之旅。學本語文是以學本課堂為基礎,以語文教學為內涵,它是以學習者的語文學習為本,以師生共建的言語實踐過程體驗為本,以提升語文教學的實效為本的教學主張。立足語文學習的目標任務,促進學習者的語文學習,聚焦課堂學生言語學習過程,倡導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言語實踐體驗教學,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關注師生共同成長。

《禮記·學記》中“教學相長”的教育規律,“藏息相輔”的辯證關系;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推動人們對溝通與表達的高質量追求。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代表人物羅杰斯的人本教育思想,為“學本語文”提供了理論依據。學本課堂的理念,讓語文課堂成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這里的學習者包括所有參與者,教師也是學習者,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自身的境界將決定學本課堂的境界,而學生的能力增長也將促進教師的學養提高。

木下曰本,本固枝榮。葉圣陶說:“母語學習一靠積累,二靠實踐。”有了對“學本語文”的理解和認識,在西安市舉辦的整本書閱讀研討會上,西安市校本研修的研討會上,渭南合陽“莘語芳華”教學節的專題講座中,在省市區舉辦的統編教材課例研討中,我從名著導讀到綜合性學習等方面,闡述觀點,與來自湖南長沙、山西大同、河南新鄉、安徽合肥、天津鄉村的教育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主張。

拋開塵霧析本真,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做引導,我努力“跨越一個真實的自我”。

共同愿景下的成長“合唱”

2020年陜西省的中考作文題是命題作文“合唱”,在寫下水文的時候,我聯想到自己曾經參加過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賽教。

那是2014年的春天,8分鐘的賽事分為兩部分,4分鐘的陳述、4分鐘的答辯。賽事結束,我登榜了,那年我成為陜西省首批中小學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而正是在這次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的培訓中,我才系統接觸到“工作坊”的概念。

經歷了培訓我終于明白:“工作坊”是團隊建設,這是一個要帶著一群人進步的形式!雖沒有被嚇懵,但著實緊張,因為一個人走,或快或慢,可以自我調節;而一群人走,大家秉性不同,性格各異,應該如何協調?加之自己是做業務的,如何管理“工作坊”的團隊?更何況“工作坊”管理是沒有行政效力的管理模式。

辦法總比問題多,我負責的學科工作坊組建工作開啟了。因為要建立團隊,我最初的想法是吸納我所在區域各學校的語文教研組長加入,事情也并不像想象中那樣困難,大家的熱情高漲,紛紛有教師加入團隊。然而,有的教師原以為這是一個榮譽團體,做一兩次活動就結束了,當他們進入工作坊后發現,成為工作坊一員,是要付出許多努力,才有個人專業成長的空間和平臺。團隊內涵發展,文化統領,理念先行,“修德固本系教育,精業研學盡躬行”是工作坊的宗旨,工作坊行動要體現宗旨,真正激發教師成長內驅力。

不久,我當選為陜西省第三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我們工作坊升級到陜西省名師工作室。如何在這樣的名師建設平臺上,帶領團隊取得新的進步,怎樣利用網絡和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引領,是我思考的出發點。

詩人賈島曾在《戲贈友人》中說的“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給了我啟發,他的詩道出了詩人的創作心得,即詩文需要經常寫作落筆,詩思才情才不會枯竭!為進一步激發教師的寫作興趣和內驅力,建立學習提高共同體,營造互幫互學、互相激勵、協同提高的良好氛圍,搭建教師自我展現、自我成長、自我督促、互相影響的發展平臺,我策劃了陜西省于紅梅名師工作室“心源百日讀寫”活動。

讓教師們拿起筆,書寫自己的教育經歷,講述教育故事,剖析自己,研磨教學反思,比較教學內容,發現學生成長,以“我”的角度看名師課例……從3月1日到6月10日,每天600字的寫作要求,整整一百天,我和我們的老師堅持下來了!

主體實踐建構,體驗寫作的艱辛與快樂。教師的讀寫過程,是基于教師“培育和完善人的主體性”理念開展,喚起教師的主體意向,激發教師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讀寫成長成為教師的內在需要,成為教師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

專注日更記錄,促進習慣養成。閱讀與寫作,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經之路。用寫作的輸出倒逼閱讀的輸入,讓教師獲取寬廣的閱讀視野,再做到讀思結合,讀寫相融,豐厚教師底蘊。讓教師們積累教學素材,提升理論素養,100天培養一種習慣。

創設寫作任務群,驅動磨煉意志。意志力需要在實踐中磨煉,在讀寫方案的策劃中,每十到十五天規定有不同寫作內容,督促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深度思考,講求實際,客觀、冷靜地觀察審視,以求對課堂現象做出客觀實際的認識,倡導《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

6月10日,當我再次打開簡書APP關注,細數每個美麗頭像下的文字時,我被自己的同伴感動著。我們的老師在這一百天里,經歷了很多,有困頓辛苦、勞作無暇、提筆難書;有黔驢技窮、羞澀稚嫩、怕人取笑;有才思枯竭、疏于考證、惶恐應對;但也有文思泉涌、金句頻出、建樹前衛;還有反思提升、推敲審辨、美文佳作;還有凡人主張、觀點鮮明、構思奇巧的行文呈現。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發展與培養是不能給予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一個團隊的營建要“所有成員的共同愿望、理想或目標,并且這種愿望、理想或目標表現為具體生動的景象。來源于成員個人的愿景而又高于個人愿景。”我們以讀寫相融的方式,演繹了共同愿景下的成長“合唱”。

在前行的路上,我努力做好青年教師成長的扶持者。我擔任陜西省第一批至第六批學科帶頭人實踐導師,受聘于陜西師范大學,擔任碩士生實踐導師,指導五十余名語文教師,參加全國賽教、省市級陽光師訓、省市級區級“手骨頭”評選均獲優秀獎項或被認定。送教下鄉,驅車漢中鎮巴,與定遠相遇;走進司馬故里,攜手龍門教師,做學術交流的傳播者;絲綢路上尋夢,走進新疆奎屯一中與近600名教師,共議核心素養下的觀課議課;在塞外江南伊犁,同新疆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語文學科老師共話統編教材語文課例研究……

我來自未央區,所以取《詩經》中《小雅》“夜如何其?夜未央。”中“未央”的“未盡、不盡”之意,建立“語文未央”微信公眾號、博客網頁平臺。公眾號堅持日更,分設好書共讀、我的一節好課、名師課例評析、課題交流研討、工作室精品課等欄目,目前已推送六百多期,利用網絡與線下相結合方式帶領工作室成員共同參與,相互學習。無論是疫情來襲時的全力以赴科學應對,還是后疫情時期全面復課教學,工作室團隊都以高尚師德修身,以飽滿的情志,開展觀察語文教學現象,透視教學問題本質,遵循言語規律,凝練教學主張的探索,一路耕耘,一路收獲。

再讀汪國真的“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詩句,讓我更加堅定信念,行走在教學教研的路上,我將永葆淡泊名利的教師本色,鐵肩擔道義,初心為教育,實現一個又一個“跨越一個真實的自己”的改變。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