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標準、分層遞進、賽教融合、樂學創新的自動化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作者:葉 婷
發布時間:2021-04-28 15:37:2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本文針對自動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要求匹配度不高、能力提升與培養過程融合不深、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在課程體系構建、技能提升路徑、教師能力提升、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方式創新等方面進行改革,構建了“通用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拓展能力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搭建了“三段四階五步”的實踐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架構;形成了“分層遞進”的教學方法和“多元評價”方式,實現了教學相長的教學目標,培養質量顯著提升,促進了自動化類專業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 專業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架構 分層遞進教學方法 多元評價方式
基金項目:2019年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重點攻關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9GG008)。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快速發展,自動化行業亟需掌握集機械、電氣、控制、機器人等知識技能于一體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自動化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主動適應產業升級,改革現有教育教學與管理方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類專業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和電氣自動化技術兩個國家示范院校重點專業建設的基礎上,依托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中骨干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生產性實訓基地等建設項目以及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陜西省高等職業院校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在課程體系構建、技能提升路徑、教師能力提升、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方式創新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期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管理水平和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帶動相關專業的改革、建設與發展。
改革解決的關鍵問題
1.人才培養質量與行業要求匹配度不高
自動化類專業知識體系更新速度較慢,未能及時把行業前沿理論、技術要求有效融入,課程標準與內容相對陳舊,與崗位標準契合度不高、耦合性不強,難以完全滿足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領域快速發展的需求。
2.能力提升與培養過程融合不深
在培養過程中,偏重學生知識儲備和崗位操作技能的培養,未能將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導致學生知識技能分散、創新能力不足。
3.傳統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單一
傳統課堂教學的形式不新、方法不活。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不高,教學方法與課堂形態未能充分發掘學生的潛能,學生積極性不高,教學評價時依賴結果與標準化評價,缺乏全面客觀的評價方式。
改革方法與改革過程
以培養適應產業升級、符合行業企業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新型、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對接行業標準,以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為主線,重構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建設理實一體、虛實結合的項目化課程及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生分別設計教學目標,按照“分層—遞進—個性化”的鏈條組織教學,探索適合高職生源特點的新型教學方法和“三段四階五步”的遞進式實踐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架構。通過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和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等,將技能訓練與課程內容融合、將創新創業與培養過程融合,探索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出發點,構建虛實結合的課堂形態和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性多元評價體系。
1.校企協同,項目驅動,重構專業課程體系與課程內容
通過深入調研對接行業標準,科學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兼顧行業通用性與崗位的個性需求構建了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見圖1。在課程開發建設過程中,將行業標準融入課程標準,將職業規范融入課堂教學,將競賽要素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用視頻、動畫、VR等多種形式豐富課程體驗度,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產業、行業和學習者的需求。
2.能力遞進,分層培養,提升學生技能水平與職業能力
專業建設以能力提升為引領,構建了遞進式的實踐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架構。以電氣自動化專業為例,設計開發了多項由單一到融合的多層次工程應用實踐項目及配套實踐平臺,通過生產軟件虛擬工業環境、仿真平臺模擬典型設備、工業器件應用真實案例等增強學生技能水平與工程實踐能力。同時,以技能競賽為抓手,兼顧技能拔尖人才的培養與全體學生技能水平提升的目標要求,注重學習者基礎的差別,分層分類確定教學目標,全面提升學生技能水平與職業能力。
3.因材施教,創新課堂,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與實踐水平
通過名師示范引領,建立教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構建教師職業能力發展體系。通過教學能力比賽等賽項和產學研實踐平臺,培養“教練型”和“雙師型”教師,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和工程實踐能力,見圖2。在授課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實時關注學習者動態,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創新課堂形態,將傳統的單一實體課堂轉向網絡課堂、混合課堂及虛擬課堂,探索以學生問題為導向的體驗式、沉浸式等教學方法,并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與評價全過程。
4.質量為本,診斷改進,構建專業質量保障體系
以高職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為基本方法,通過明晰基礎、聚焦差距、瞄準目標、明確標準推進專業建設與發展,并充分利用信息平臺關注專業發展動態實時監測預警。通過激勵、學習、創新與改進,構建螺旋式上升的專業質量保障體系,有效激發專業的內生動力,使專業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過程、方法和質量找準需求,對接行業標準,打造教師團隊,優化專業體系,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創新課堂形態與評價方式,逐步形成“對接標準、分層遞進、賽教融合、樂學創新”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1.對接標準
對接行業標準,以崗位核心能力需求為主線,重構形成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和建設理實一體、虛實結合的項目化課程及數字化教學資源,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分層遞進
針對高職生源基礎差異性較大的特點,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生分別設計教學目標,按照“分層—遞進—個性化”的鏈條進行組織教學,探索適合高職生源特點的新型教學方法和“三段四階五步”的遞進式教學設計架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賽教融合
通過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和教學能力大賽等,將技能訓練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將創新創業與培養過程、能力提升與職業成長有機融合,探索出職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學相長。
4.樂學創新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出發點,構建虛實結合的課堂形態和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性多元評價體系,課堂形態從單一的傳統課堂轉向混合課堂、虛擬課堂,注重過程評價、定性與定量、線上與線下評價有機結合,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程的實施效果,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
1.構建了“通用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拓展能力課程”的專業課程體系
在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通過搭建基礎課程平臺,統一基礎課程標準,夯實專業基礎。通過對接行業標準,確定專業特色的核心課程,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專業課程,培養學生專業核心能力。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和網絡平臺,拓展專業知識領域,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拓展能力課程,將行業的通用性與各專業的個性需求有機結合,同時,也為自動化類專業發展走向集群化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搭建了“三段四階五步”的遞進式實踐教學設計組織實施架構
在實踐教學項目設計及實施過程中,按照“認知→設計→開發”的三段式漸進學習規律,設計階段學習目標以“基礎應用→典型實例→綜合開發→特色發展”的四層進階式技能培養需求設計實踐項目內容,通過“學習目標→學習任務→背景知識→任務實施→知識鞏固”五個步驟組織實施。實踐項目載體對接行業真實案例,項目設計緊跟行業發展方向,項目開發融合主流發展技術,項目實施模擬工業創新項目,使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通過實戰項目教學,實現從碎片化到系統化,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
3.形成了適合高職生源特點的“分層遞進”教學方法和基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性“多元評價”方式
“分層—遞進—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是對原有傳統授課方式的重大改革與突破,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在評價過程中,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過程化和差異化,通過大數據進行學情分析和學習干預,以“互聯網+”支撐在線教學評價,強調過程評價,基于能力發展,構建了基于信息技術“線上+線下、過程+結果、自評+互評、能力+素質、校內+校外、定性+定量”的發展性多元考核評價方式,突破以往單一的結果性和統一性評價,形成了以信息技術支持和學習中心為特征的新型教學與評價方式,多元多角度精準衡量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水平。
結 語
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類專業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和技能競賽的錘煉,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教學相長的教學目標,加快了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同時,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校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力,促進了自動化類專業的協調發展,彰顯了示范輻射作用。
參考文獻:
[1]喬連全,辛麗清.高校創新課程教學改革:成效、問題及對策[J].山東高等教育,2015(11):72-76.
[2]戴李.適應《中國制造2005》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7.
[3]唐存東.混合式學習環境下教學策略多目標優化方法研究[D].新鄉:河南師范大學,2017.
[4]朱小兵.職業素質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模式淺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6(1):48-51.
[5]任曉敏.“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課程分層遞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機械職業教,2017(5):36-37+43.
[6]趙文平.職業院校專業課程結構設計的幾種模式評析[J].職教論壇,2015(6):21-24.
作者單位: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