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勤工助學是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夠幫助和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提高資助育人的實效性。本文所提出的“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能夠有效地提升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經濟扶困”和“資助育人”雙功能,使單獨的“助困”向“育人”轉變,同時搭建了多樣化的勤工助學平臺(包括經濟實體平臺及能力提升平臺),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過程,推動了資助育人工作的轉型,形成了“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

[關鍵詞] 勤工助學 “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 資助育人

課題:2018年陜西省高校輔導員工作精品項目(研究課題)成果。

扶人先扶志,育人先育心。為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不斷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教育部在《高等學校學生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中規定,勤工助學必須始終堅持“立足校園、服務社會”的宗旨。這充分表明勤工助學活動不僅要在經濟方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幫扶,還要對相關人員和資金進行規范管理,以保障勤工助學活動能健康、有序和持續開展,同時要切實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合法權益,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發揮勤工助學育人功能,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立自強、創新創業的精神,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這也就是說新時期高校勤工助學工作已經從簡單的扶貧助困向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方面發展,如何將勤工助學從“輸血模式”逐步轉向“造血模式”成為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使命。

高校勤工助學模式的現狀

高校勤工助學工作指的是在學校的統一組織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專業知識獲取合法報酬用于改善自身經濟。通過這些實踐鍛煉,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全面發展。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不僅是學生資助工作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還是實現資助育人的有效途徑。勤工助學工作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主動申請,這樣做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激勵效果會更明顯,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經濟困難的同時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為其就業擇業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仍然存在體系不夠健全、模式比較單一、多為“勞務型”人才輸出型的服務崗位、育人主體作用發揮有限等問題。

1.勤工助學崗位類型單一,不利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

高校勤工助學崗位設置比較單一,傳統的勤工助學崗位多為“勞務型”,與學生專業結合不緊密,勤工助學崗位還存在著缺少崗前技能培訓,崗位技術含量低且零散,極少有崗位的設置是與學生專業相掛鉤的,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申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勤工助學內容陳舊,未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其育人功能

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在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他們經濟困難的同時,進一步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成長成才,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促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從追求“機會公平”向追求“質量提升”方面轉變。但是育人工作的實施操作難度較大,很多高校在勤工助學工作中將大量精力放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經濟幫扶上,忽略了勤工助學平臺的育人功能。

3.勤工助學經費有限,亟須加強“造血”功能

大多數勤工助學工作過度依賴學校經費,這就會存在經費有限的問題。勤工助學還缺乏協同育人機制,資助體系不夠健全,崗位設置少,酬勞較低,內容單一,遠遠不能滿足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實需求。勤工助學工作涉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管理、培訓、考核等一系列內容,管理機制的不完善會導致相關工作不能順利開展,最終會極大地影響資助育人的效果。

“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雖然高校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勤工助學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在過程中忽視育人功能的問題,尤其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比較大,資助工作缺失發展性引導,缺少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

本文以“助學為了育人”為指導理念,積極探索構建普惠性、助困性、獎勵性和補償性有機結合的勤工助學模式,以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為目標,提出了“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希望能更好地解決助困與育人相融合的問題。“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能更好地優化資源和做好相應的學生經濟幫扶工作,如搭建平臺豐富勤工助學內容的輸出,加強勤工助學育人文化的建設,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脫貧,切實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逐步構建出一套具有發展性、實效性、全程性的勤工助學新模式。

1.“PEA(豌豆)模式”為勤工助學工作提供了創新理念

“PEA(豌豆)模式”具體提出了發展型勤工助學的對策建議,著眼于培養廣大學生的自信、自強和自立精神,在勤工助學工作中創造性地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基地建設、健全精神資助體系等內容,既“扶貧”又“扶志”和“扶智”,實現了由保障型資助向發展型資助的有效過渡。

2.“PEA(豌豆)模式”為勤工助學工作提供了實踐平臺

“PEA(豌豆)模式”創建了校內經濟實體,推動勤工助學工作由“勞務型”向“智力型”的轉變,全面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視野與綜合能力。“PEA(豌豆)模式”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思考和定位學生的勤工助學工作,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創建自主經營經濟實體,并可以面向全校開展勞動技能方面的培訓,充分拓展“智力型”勤工助學的內容與實效。

3.“PEA(豌豆)模式”為勤工助學工作提供了體制機制創新

“PEA(豌豆)模式”創新工作體制:對資助理念、模式、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新資助工作體制,大力拓展資助平臺的資金和資助育人的“造血”功能,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資助體系中的成長效益;“PEA(豌豆)模式”創新隊伍建設機制:基于高校資助工作體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自身的“造血”與成長成才,同時將經濟實體盈利用于對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和勞動技能培訓上。

“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實施途徑

1.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PEA(豌豆)模式”專業勞動技能培訓

“PEA(豌豆)模式”針對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面向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專業勞動技能培訓課程,每年開設家教專業技能、計算機維修與維護、市場營銷、語言技能、演講技能、攝影技能、文藝舞蹈技能、手工工藝技能等培訓班,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勞動技能與就業競爭力。

2.搭建“PEA(豌豆)模式”陽光助學中心經濟實體平臺

“PEA(豌豆)模式”成立了學生組織——陽光助學中心,成員主要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占比80%以上)。學校投入啟動資金,至今已創建陽光文體用品中心、陽光書報亭、陽光茶坊、陽光咖啡館等6個校內經濟實體,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主運營管理,面向全校師生廣泛開展薄利經營服務,實施財務獨立核算,年盈利一部分納入“陽光愛心基金”,用于“特別資助金”的發放,專項資助由于突發事件致貧致困并影響正常學業和生活的學生,另一部分用于實體的經營建設,形成盈利資金的良性循環,達到不斷“造血”的功能。

3.拓展“PEA(豌豆)模式”社會捐助渠道

“PEA(豌豆)模式”積極拓寬資助渠道與社會資源,建立了社會愛心幫扶長效機制,常態化開放端口,組織校內外愛心捐助活動,負責管理師生及校友的愛心捐贈,多渠道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提升他們的各項能力。

4.探索“PEA(豌豆)模式”精神資助育人體系

“PEA(豌豆)模式”以健全精神資助體系為目標,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并將資助評定與志愿服務相結合,常態化開展以誠信、感恩、勵志等為主題的志愿公益活動。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就業困難問題實施動態關注并進行及時輔導。

“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的育人成果

1.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和實踐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學校先后有10余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陜西好青年等評比中獲獎;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主體的志愿服務隊連續8年作為陜西省唯一派出單位為清明公祭黃帝典禮提供志愿服務。學校連續3年獲得“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先進單位”稱號,連續獲得“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實現了該領域最高榮譽的獎項全攬,更有一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

2.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

學校連續兩年獲得陜西省心理健康知識競賽一等獎。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原型故事改編的心理劇《嘿,該醒了》獲得全國優秀獎。學校學困生轉化率不斷提高,心理困難生比例下降30%,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被評為“優秀學生干部”“優秀畢業生”,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普遍得到提升。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學校沒有一個學生因經濟原因輟學,畢業生就業率屢屢再創新高,就業質量穩步提升。“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培養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骨干就業質量明顯提高,2020年學校求職大賽決賽中入圍共9人,其中6人為陽光助學中心培養的學生干部。

4.“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便于推廣應用

兄弟院校競相來校考察交流、調研學習,多所省內外知名高校師生來校學習資助育人工作及“PEA(豌豆)模式”經驗,獲得了同行極高的贊譽和評價。

結 語

“PEA(豌豆)”勤工助學模式在校內達到了協同育人的目的,且育人效果十分明顯,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可以作為資助育人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更應該積極探索,運用新理念,嘗試新途徑,不斷提高學校資助育人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譚逢君.省屬理工類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研究——以福州大學為例[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2(5):59-62.

[2]朱曉東.高校勤工助學現狀與改革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1.

[3]袁琦.美國高校勤工助學的特點及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2006(7):131-132.

[4]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學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0,19(3):9-13.

[5]蘇國斌.山西省高校勤工助學問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5.

[6]康岳.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實效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7]祝玥.優化高校勤工助學工作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0.

[8]劉嚴澤.高職院校學生勤工助學現狀、問題及改革途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3.

[9]李綏波.高校勤工助學的育人功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

[10]沙愛紅.以勤工助學提升大學生的創業素質[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2(4):100-101+124.

[11]楊晶,劉云廣.淺談高校勤工助學工作中的教育功能[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2(10):159.

[12]范智勇.關于校內勤工助學學生的工作和學習情況調查分析[J].價值工程,2015,34(25):190-191.

[13]壯丹麗.體系構建: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困境與突圍[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8,24(6):72-76.

[14]左曉飛.大學生勤工助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5):47-48.

[15]肖楊,兆宏陽.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勤工助學問題與對策研究[J].沈陽干部學刊,2016,18(4):60-61.

[16]林玉華.關于高校勤工助學管理工作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國培訓,2016(6):169-170.

[17]王娟.人力資源理論視野下的高校學生管理隊伍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3(24):243-244.

[18]蔡路,劉運顯.試論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育人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5):53-54+62.

[19]徐惠忠,程顯毅.高校學生資助提升育人績效的理論依據和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5(1):54-57.

[20]戴海群.對建立高校貧困生資助系統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80-82.

[21]孫曉謙.淺析我國高校勤工助學現狀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0):11-12.

[22]趙貴臣.高校學生資助育人方式創新研究——堅持經濟扶貧與精神扶志相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2(8):94-96.

[23]郭振宇,方芳.高等學校資助管理體系優化研究——以“六個結合”推進受資助學生的后期教育管理創新[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15(1):97-99.

[24]胡庭勝,秦聰立,黃建平.創業導向下高校勤工助學市場化的模型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0(7)93-96.

作者單位:陜西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