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藝術類專業具有明顯的實操性、應用性特征,積極開展“互聯網+”產業化教學工作,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又有利于強化其就業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基于此,文章結合個人教學經驗,在簡要闡述當前文化藝術類專業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基本特征與核心價值的基礎上,建構起一套系統化的“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體系,以深化對“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重要性的認識,有效指導文化藝術類專業課程改革工作。

[關鍵詞]文化藝術類專業 互聯網+ 產業化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承擔2018年陜西省科研項目《包裝媒體設計對白鹿倉景區配套服務行業的宣傳與推廣》(項目編號:18JK0196)。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使傳統行業普遍借勢互聯網技術實現產業形態、運營模式、營銷策略的升級,“互聯網+”傳統行業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同時,教育主管部門也大力開展“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等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創新創業實訓機會,也給課程改革提供了機遇。文化藝術類專業教師設計和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

文化藝術類專業“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

1.以專業技能為主體

文化藝術類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資源、平臺等優勢創造新的產業形態,并非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充分借助學生在藝術設計、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廣告設計與制作、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立足于特定行業產業形態、競爭現狀,創造新的產業形式、運營模式和營銷策略,進而提供具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所以,擁有系統化、高水平的專業知識是學生開展“互聯網+”工作的核心優勢,是創造“互聯網+”產業形式的獨特競爭力。在創新及參賽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以賽帶練、以創業促就業,通過“互聯網+”創新創業實踐與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實操能力,培養其創新創業興趣,甚至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尋找到合適的創新產品或創業模式,并嘗試在校內推廣新產品或開展創業活動。這一實踐方式,不僅能提高學校整體的“互聯網+”創新創業方案水平,還能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實現了校內教學與校外就業的完美結合。

2.以網絡技術為支持

“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就是通過“互聯網+專業知識”的方式尋求新的產業形態、運營模式和營銷策略,在創新創業實操中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豐富的互聯網資源、海量的互聯網平臺是創新產業形態、運營模式和營銷策略的核心力量,也是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基本動力。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尋找“互聯網+藝術設計”產業方案,如創設一個專門服務于零售網頁設計的app、建構一個在線產品包裝設計平臺、開設一個三維動畫制作平臺、提供網絡音頻設計服務等。這些項目均表現為創設一個獨立的產品或者是服務形式,需依靠特定的網絡技術、網絡資源或者是網絡平臺來實現,最終也都能夠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產業形式。因此,網絡技術是設計和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支持。

3.以創利營收為目標

無論是在課內進行虛擬性的“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活動,還是通過“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實施的產業化教學,都必須以創利營收為核心目標,追求真實的創新創業效果。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將此項任務作為真實的創業實踐來看待,從獨特性、競爭力、可行性及盈利效果等角度評估方案價值,甚至要求所設計出的方案可以付諸實施,能呈現為一種嶄新的產業形式,可創造豐厚的利潤。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活動的重視,使其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市場調查、設計項目方案及實施,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目標。教師必須注重“創利營收”的活動目標,否則學生就很容易天馬行空地設計“互聯網+”產業方案,致使部分方案缺乏可行性甚至是規范性,失去了其應有的多元化教學價值。

文化藝術類專業“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核心價值

1.以項目促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

文化藝術類專業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專業技巧。教師若僅采取常規“說教式”或“碎片訓練式”的教學方法,就易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學習體驗,難以充分掌握碎片化的知識與技能,而且無法進行綜合性、系統化的應用。“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是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創新創業情境之中,充分借助個人的專業知識及其對特定行業現狀與走勢的判斷,尋求“互聯網+”的創新產品或創業項目。此舉可大大提高專業教學的趣味性與成就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引導學生綜合使用專業知識,強化自身綜合知識的應用能力,使其順利實現專業學習與未來就業、創業的對接。“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變革了傳統教學方案,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質量和效率,提升了其專業理論素養和實操能力,這不僅是此項教學模式的首要價值,也是文化藝術類專業教師設計和實施該教學方案的基本動機。

2.培養策劃能力,增強學生的創業素質

互聯網是繼農業、工業革命之后,帶動人類生產力發展、催生第三次革命浪潮的又一技術手段。當前,我國各行各業普遍順應網絡化發展趨勢,尋求“互聯網+”的產業形態、運營模式和營銷策略。文化藝術類專業學生畢業之后,很多人會從事互聯網相關工作,甚至是策劃和實施“互聯網+”創業模式。高校教師在課內教學過程中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策劃能力,如分析產業現狀和定位競爭優勢的能力、研發創新產品和制訂創業計劃的能力、開展創業活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個人溝通與團隊合作的能力等。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互聯網+”實踐方式,逐步提高個人應用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能力,為其將來更好地完后工作奠定扎實基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正是受“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啟發,才擁有了強烈的創業意識,這些學生會在課余時間積極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3.營造多元業態,踐行國家“雙創”計劃

國家的繁榮、社會的進步、民眾的發展依賴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隨后,我國相繼推出《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政策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蓬勃演進。文化藝術類專業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高校教師應積極開展“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在微觀層面上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在中觀層面上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不斷提高其項目策劃與執行能力;在宏觀層面上直接幫助學生尋找最優的創新產品或創業方案,使其在校內便能夠開始進行創新創業活動。這樣不僅能為國家推進“雙創”工作提供優質人才,還能為社會經濟發展營造豐富的產業形式和多元業態,有效踐行了國家“雙創”計劃。

文化藝術類專業“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設計

1.立足課程類型,確定“互聯網+”產業化教學主題

每一個文化藝術類專業都涉及大量課程,每一門課程都擁有個性化的知識體系和教學目標。教師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首要工作便是根據課程類型確定一個明確的“互聯網+”產業化教學主題。以廣告設計專業的“平面廣告設計”課程為例,教師可采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中的方案,要求學生制定“互聯網+平面廣告設計”的創新創業方案,也可以根據各大賽、學院獎中的“策劃項目”要求,創新“互聯網+平面廣告設計”業務模式,或鼓勵學生自由設計互聯網環境下的平面廣告設計業務方案。這樣可促使“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擁有明確的主題和標準,形成了創新創業基本架構,便于統領整個產業化教學工作。

2.結合課程知識,實施“專業教學+實踐指導”教學方式

文化藝術類專業教師并非是完全脫離課程知識進行“互聯網+”產業化教學工作的,而是立足于專業知識教學指導“互聯網+”方案,以“互聯網+”方案來提高專業知識的教學質量,二者相輔相成。因此,教師在具體的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實施“專業教學+實踐指導”的教學方式,即先向學生講解特定知識點,再要求學生根據知識點設計“互聯網+”方案,每一個知識點都對應方案中的一個板塊,一邊進行專業知識教學,一邊指導學生設計方案。教師需要立足“互聯網+”內容,將課程知識劃分為相互獨立、彼此關聯的模塊,以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和對于“互聯網+”方案的輔助效果。

3.邀請業界專家,點評學生的“互聯網+”產業方案

“真實性”是實現“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方案多元教學價值的關鍵所在。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從獨特性、競爭力、可行性、盈利效果的角度來評估方案價值之外,在課程結束之后,還應邀請業界專家來點評學生設計的“互聯網+”產業方案。第一,所邀請專家的職業背景、業務能力一定要契合“互聯網+”的方案主題,能夠對學生方案給予專業點評。第二,教師需要與專家進行溝通,確定“互聯網+”方案的評估指標和評分標準,保證所有的專家都能夠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定學生的方案。第三,教師需要創設開放性的方案評估環境,保證學生能夠清楚了解專家的評估意見,也能夠發表個人看法,借此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

4.選擇優秀方案,指導學生進行“互聯網+”創業實踐活動

專家評估“互聯網+”方案可以準確發現學生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激發學生對于方案設計工作的真實性感受,使其產生強烈的成就感。但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方案的結束,教師還需要選擇一些優秀方案,指導學生進行“互聯網+”創業實踐活動,并將所設計的創新產品和創業方案付諸實施,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創新創業實操素質,以有效“孵化”優秀創業項目,解決學生就業問題。這也是營造多元業態,踐行國家“雙創”計劃,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國家繁榮進步的關鍵所在。

總體來說,互聯網技術催生出了大量產業形態,成為高校學生未來就業、創業的重要方向。文化藝術類專業教師可以專業技能為主體、以網絡技術為支持、以創利營收為目標,實施“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以項目促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增強其創業素質,營造多元業態,踐行國家“雙創”計劃,提升教學價值的多樣化。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師先要在課前立足課程類型,確定“互聯網+”產業化教學主題;在課中結合課程知識,實施“專業教學+實踐指導”教學方式;在課程結束之后邀請業界專家,點評學生的“互聯網+”產業方案;最終要選擇優秀方案,指導學生進行“互聯網+”創業實踐活動,由此才能保證“互聯網+”產業化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使其發揮應有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何邊.河北省文化藝術類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能力提升問題研究[J].大舞臺,2017(12):91-93.

[2]劉冰.“互聯網+”背景下智能化教學模式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學大眾,2020(5):78-79.

[3]駱明星.“互聯網+”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應用探討[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20(3):176-178.

作者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