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的藝術教育
——論藝術教育專業課程的基本框架
作者:姚志輝
發布時間:2021-04-26 16:17:23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藝術教育是一門跨學科的兼具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的綜合教育,這種教育包含有感性的審美認知和理性的價值判斷,藝術教育同時還是一種思維模式。藝術教育專業課程不是單純的藝術技能課程,其關注點更多的是對學生藝術感知力的培養及促使學生用藝術思維處理問題。我們要將藝術教育當作綜合的交互關系來看,要在藝術教育專業課程中始終貫徹這種綜合融匯的觀念,并且將這種綜合的藝術教育認知落實到可實施的藝術教育專業課程框架之中。
[關鍵詞]藝術教育 綜合 交互 跨學科 藝術教育專業課程
藝術教育中的綜合和交互
藝術教育融合了藝術的多個門類,包含多門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理念。藝術教育的重點是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獲得一種藝術的敏銳感知力及思維方式,同時獲得一定的人文情懷滋養。藝術教育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藝術的柔性代入,使學生在自我追求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同時還能更好地塑造自己。
傳統藝術教育比較注重對學生技藝方面的培養,比如在藝術教育中安排的多是音、美、舞蹈、文學等科目的教學內容,但是較少關注這些科目之間的融合與貫穿問題。這種拼盤化的課程教學方式,表面看上去十分豐富和熱鬧,但在本質上并沒有形成內在的一個有機體。這種拼盤化的課程教學方式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培養藝術專項人才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要求藝術教育要為學生提供多端口且具有多種可能性的專業學習平臺,而不是某種有著潛在缺陷的操作化的技藝培養。比如藝術教育中的油畫課程教學,其課程設計的重點就不應該像美術學院傳統課程那樣,只是單純地注重對學生某項繪畫技巧的專項訓練,而是可以設計出“油畫藝術”這樣一個“引子”,或者說是一個“項目”,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藝術教育中的油畫課程可以設計諸如油畫產生前是什么、油畫發展后是什么等關于視覺藝術發展脈絡方面的問題,在油畫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追尋油畫產生的原因和油畫變成了什么新的視覺語言等問題的答案,學生從直接在教師那里獲得知識變成了通過解答問題獲得知識,在這種新的授課模式之下,學生就不得不主動地去尋找知識和通過實踐體驗習得技藝,但這時的技藝體驗和傳統授課方式中的技藝掌握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傳統強調的是應該怎么樣做,但新的教學模式是尋找為什么這樣做的原因所在。在新的教學模式之中,讓學生掌握油畫要怎樣畫不是教學重點所在,而什么是油畫、可以怎樣畫及怎樣理解這樣畫等成為了油畫課程的教學關鍵點所在。當然,如果學生有進一步想要深入學習和掌握油畫技巧的興趣,那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的學習和研究,甚至可以將其拓展為一個研究項目,而這需要學生在之后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油畫課程不是單純培養一個動手型的油畫家,而是要培養一個有很多視覺藝術知識的油畫鑒賞者和解說者,這位有較多視覺藝術知識的人的首要任務就是能向更多人說清楚什么是油畫及與油畫相關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按這種方式來理解油畫課程,那么就能理解課程設計中跨學科的知識學習要求其實是難以避免的,要說清楚什么是油畫,是要具備歷史學、科技學、文學、社會學、美術學等多學科知識的,這點對于藝術教育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綜合素質方面的一個要求了。在追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具有豐富的綜合知識及跨學科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并說清楚問題的答案所在。
視覺專業藝術在藝術教育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內容。視覺藝術在藝術教育課程中怎么融合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是需要先進行相應的課程框架設計的。藝術教育怎樣激活多感官模式、體驗多感官感知及心理想象,是一個理解藝術中交互化趨勢的重要方法之一。傳統觀點強調感官是單一通道的,比如欣賞繪畫和雕塑就是視覺藝術,欣賞音樂就是聽覺藝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點是因為他們忽略了感官系統的交互性,感官交互為心理想象,而心理想象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模式,怎樣建立這種思維模式其實就是對藝術教育跨學科融合的另一個要求了。圖像和聲音是信息的重要承載樣態,圖像和聲音的認知和表達場域是另一種專業化的綜合構建。圖像和聲音之外的觸覺、嗅覺及超維空間感知力同樣是藝術和藝術教育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這種多感官的藝術交互體驗,引導感知這種多感官的藝術交互體驗和說清楚這種多感官的藝術交互體驗是藝術教育面臨的另一個任務。
藝術教育的跨學科性質
培根對近代科學作出了系統分類,他認為人類具有記憶、想象、理性三種能力,與此相對應的是記憶的科學——歷史;想象的科學——藝術;理性的科學——哲學,這種分解的方法奠定了近代學科的基礎。
近代學科概念的形成是思想探索從綜合走向分析的精細化之路的必然,但也產生了各知識內在聯系被割裂的問題。怎樣處理知識系統構建中的差異與一致、分析與綜合、限定與選擇的對立統一因素,是我們研究藝術教育跨學科問題的一個出發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藝術在審美特性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藝術的發展和融合等。我們怎么面對這種變化,如何理解現在的教育,這就對人的發展和教育的多維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藝術專業的基礎而言,傳統、當代、平面、立體、動態、交互、跨媒介的各個因素解析很多,藝術樣態更是層出不窮,語義多重并置等,這是一個紛繁時代呈現的紛繁現象。藝術的發展進程中,藝術和社會學、藝術和新科技、藝術和生物學已經產生了廣泛的聯系,藝術在感官內部也深化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空間感知的維度,而要實施藝術教育必須要先理解藝術的這些深刻變化。
怎樣來進行藝術教育的基礎課教學?如果還是按照傳統的素描、色彩造型課來教學,這肯定是不能解決新情況下的新問題的。怎樣理解藝術?怎樣理解教育?怎樣重新認識藝術教育的目的?如果藝術教育只在美學和藝術技巧范圍來認識和解讀這些問題,那么這樣的維度是遠遠不夠的。藝術已經走出所謂的小范圍專業領域了,日漸成為日常公共生活或現代人儀式活動的一部分了,在廣泛地實施其影響力和實現其教育目的的同時,藝術也從私人的玩賞之物逐漸上升為公共媒介,藝術教育是要跟隨這個進程的,從某種意義來說,藝術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公共問題,與此相適應,藝術教育也在這一進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價值。這種維度的變化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的任何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產生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曰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之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這種新的尺度就是進行跨學科研究和跨學科闡述,只有做好這些,藝術教育才能準確地傳遞藝術發展這種新問題的價值及反饋這種新問題的解決之道,
藝術教育專業課程的基本框架
發現課程的人,首先要成為一個人類本質和人類事務的分析者。就這一點而言,他的工作并不完全矚目于“學科”——他會在之后規劃出合適的學科。作為教育的手段,學科的跨越和交織首先是一種視野選擇。
建立一種新的有價值的思維方式是藝術教育的新任務。從視覺藝術的單一方式拓展到多感官的有機交互關系的認知體驗及綜合思維是藝術教育專業課程設計面臨的一個選擇。怎樣搭建新的藝術教育專業課程的基本框架?可以從藝術教育在當下跨學科的錯綜關系入手,在專業交錯中理出有價值的搭配選擇。
1.藝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的專業綜合
藝術教育要研究傳統課程的繼承和更新;藝術教育要研究技藝與精神的關聯;藝術教育要研究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藝術教育要研究時代和呈現物之間的脈絡。藝術教育專業基礎課程的這種專業綜合是保留并整合了藝術教育的傳統資源,但更強調資源的重組和新的配置方式,這種新的配置方式結合的是當下的問題,是一種當代性的更新。
2.交互關系的研究
交互是新的時代技術特征,也是人在當下精神需求問題上的直接反饋。交互關系是研究當代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人與機器的關系、人與社區的關系。交互關系密切關聯人群習慣和人群文化,這種關系甚至就可以看成是日常生活本身。藝術教育本身也包含了這種交互性,藝術教育的深化研究必須面對這種看似隱含其實無所不在的交互關系。
交互關系中還包含了一種對沉浸式虛擬實境的理解,將實境的關系提取為數字代碼,通過編程寫入一種虛擬實境,這是方興未艾的數字時代的存在方式,這在不遠的將來必將深刻改變藝術教育,交互關系研究的難度正是因為這種無所不在,但在闡述的時候卻不易說清楚,操作的時候不易把握住。新的藝術教育課程中交互關系的置入幾乎是全程的,這種交互反映在藝術教育中,大體上說就是需要理解教育中人和人的關系、教育中人和社會的關系、藝術中人和人的關系、藝術中人和社會的關系,當然,這些只是說到了最基本、最大框架的交互關系,這種交互關系的追問是可以細化至無窮的。
3.課程建設的實際操作
斯坦福大學的凱特琳計劃提出的藝術教育的課程結構是值得認真對待的。其結構如下:領域,觀念或者模式,原則或媒材,理論基礎,目標(教學目標和表現目標),啟發活動,教學活動,輔助教材,評鑒程序。這個課程結構是針對兒童美育的課程設置提出的結構程式,但藝術教育的根本問題是相同的,不同點只是針對了不同的年齡階段特征。這個課程結構程式涵蓋了課程的范疇、課程的依托、課程的執行、課程的反饋的全流程,它有助于課程框架的落實和可評判標準的建立。
當然,這種課程設置結構程式只是一種概括化的流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真實的課程建設的實際操作需要根據藝術教育的特定情況,比如藝術教育發展的程度,師資實際情況,學生的入學條件等。
結 語
藝術教育是人類最為復雜的教育活動之一,它發展到當下,出現了新的問題,呈現出了新的特征,藝術教育要順應這種綜合的、跨學科的發展趨勢,研究藝術教育的本質問題,根據這種本質規律搭建課程框架才能解決藝術教育面臨的具體問題,從而才能更好地展現出藝術教育的獨特價值。
參考文獻:
[1](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 論人的延伸[M].譯林出版社,2011:20.
[2](美)約翰.富蘭克林.博比特.課程[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7.
[3](美)艾略特.W.艾斯納.藝術視覺的教育[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165.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