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
作者:張文珍
發布時間:2021-04-26 15:44:1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以提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為突破口,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出發,結合教學實踐,探尋充分發揮英語課堂育人功能的新途徑。
[關鍵詞]口語教學 思政教育 育人功能
課程思政,就是要撥教育功利化之亂象,返教書育人之正途,讓所有課程都發揮出應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對于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應當如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這一問題,本文試圖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全過程,以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
教學目標
1.強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根據三維教學目標理論,教育教學應達到以下三個目標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前,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內容主要側重句法、詞匯等語言知識的傳授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技能的培養,較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基本不涉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一項調查研究顯示,超過50%的學生認為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只是偶爾涉及“思政育人”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人格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要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過程中,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政治覺悟。事實上,大學英語作為人文社會類的綜合素養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口語課教師的教學自主性較高,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內容;另一方面,可以根據單元主題制訂思政教育目標,自主選擇與目標相匹配的文本、音視頻等教學材料。此外,口語課相較于大學英語其他課程,師生的交流機會多、發散性強,也更有利于思政教育的開展。
2.注重母語文化傳播意識及能力培養
大學英語教學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中國文化失語癥”,具體表現為即使是英語水平和中國文化素養較高的大學生,也無法自如地用英語口語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更令人擔憂的是,一項關于大學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調查研究發現,75%的大學生認為在當今世界,西方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更有優越感。誠然,學習一門新的語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及價值觀影響,但絕不應該以身份認同的扭曲為代價。英語課堂必須更加注重“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最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還要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顯然,這里的“跨文化交際”指的是文化的雙向交流,而不是西方文化的一味輸入。因此,教師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塑造大學生在母語文化傳播中的身份,謹防西方文化的“異化”作用;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母語文化傳播能力,使得每一位英語學習者都具備“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基于此,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要把培養學生的母語文化傳播意識和能力視為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發揮獨特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學內容
為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本文認為可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強化以下幾點。
1.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課程的起點與歸宿都應是人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則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大學生正處于逐步走向成熟但仍未真正成熟的人生階段,面對繁重的學業負擔、復雜的人際關系、未知的就業前景等壓力,極易出現情緒波動甚至心理問題。近年來,多起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大學生惡性事件更是敲響了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警鐘。因此,將心理健康輔導納入課堂教育勢在必行。大學英語口語課能夠為學生提供表達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以筆者的口語課堂為例,在“Unit 1 Learning”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學業壓力”辯論賽,正方所持的觀點是“學業壓力有利于大學生成長”,反方所持的觀點是“學業壓力不利于大學生成長”。這樣的英語口語辯論賽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傾訴和探討學業壓力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從同齡人的表述中意識到可一分為二地看待學業壓力。辯論賽后,筆者讓學生觀看了“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的TED演講片段,并讓學生回答“如何看待壓力”“如何應對壓力”的問題。這樣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還積極引導了學生如何正確看待學業壓力。
2.聚焦社會熱點
“信息大爆炸”時代下,社會的發展和各類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得學生不可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相反,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極強,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渠道第一時間知悉社會熱點。然而,面對網絡上良莠不齊的報道,學生不一定能辨別真偽,正確、理智地看待熱點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事實上,在大學英語口語課上引入社會熱點的探討,不僅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人工智能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雖然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但同時也讓學生對未來的職業出路有所擔憂。因此,在“Unit 7 Technology”的教學中,筆者一方面讓學生就人工智能話題展開聽說訓練,引導學生探討未來哪些工作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哪些不易被取代;另一方面,還補充了哈佛大學題為“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zation”的人工智能研究報告,讓學生觀察易被取代職業和不易被取代職業分別有哪些特點,讓他們自己得出與權威觀點相一致的結論,即人工智能將取代低技術含量的職業,而需要創意和社交技能的職業則不易被取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既要提升專業技能,又要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3.引入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擁有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亟待青年一代的傳承與弘揚,而對外傳播離不開英語這一國際通用語言。因此,英語課堂要承擔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大學英語口語課堂要幫助學生克服新型“啞巴英語”——“跨文化交流中母語文化的缺失”。
首先,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不應該一味引入西方文化,而應更加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輸入,喚醒學生的“文化自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一般可分為“物質文化”“規制文化”和“思想文化”三大類,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可引入這三類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讓學生充分感受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筆者在進行“Unit 3 Fashion”教學時,加入了旗袍的圖片和有關音頻,讓學生感受傳統服飾之美,體會我國的物質文明。在“Unit 7 Psychology”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教材關于星座內容的基礎上,添加了介紹屬相的視頻和“天干地支”的內容,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社會風俗和歷史文化。在進行“Unit 2 Relationships”教學時,筆者選擇了體現中國親子關系的“孝”及社會關系的“和”的音頻和文本,以加深學生對我國傳統思想的理解,強化學生對傳統價值觀的認同。
其次,大學英語口語教學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對外交流中有效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教師一方面要為學生提供“腳手架”,讓學生掌握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另一方面要為學生創設實踐性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進而激發其傳播母語文化的熱情和潛能。筆者在“Unit 5 Leisure Time”的教學內容中專門設置了“西安之旅”的教學內容,先引導學生掌握西安各個景點及各種美食的英文表達,再讓學生兩兩一組進行角色扮演。A學生扮演計劃來西安三日游的外國友人,向B學生咨詢旅行建議,B學生扮演西安本地人,向A學生提供游玩指南。情景模擬的方式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還可以在這樣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趣與價值。
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開展思政教育,應切忌落入說教的窠臼,否則只會適得其反,同時還應避免平鋪直敘,否則難以引起情感共鳴,達不到育人的目的。教師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滲透思政育人內容,增強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指出,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采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事實上,這些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開展思政教育。筆者以自身教學實踐為例,著重介紹如何運用任務式教學法、合作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英語口語課堂。
1.任務式教學法
任務式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提倡“在做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并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教學任務去掌握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則扮演觀察者、引導者、聆聽者和反饋者的角色。筆者以“Unit 4 Food and Health”的教學實踐為例。課前,教師發布“家鄉特產猜一猜”的游戲任務,讓每位學生準備三條有關某樣家鄉特產的英文介紹信息并在課堂進行描述,以供其他同學競猜。在此之前,由教師先做示范,提供三條英文信息,分別是面食、酸辣口味、岐山特產,學生通過不斷討論競猜,最終猜出教師的家鄉特產為岐山臊子面。這樣的教學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的英文表達欲。此外,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鼓勵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掌握相關表達,還能真正激發學生的家鄉自豪感,加深學生對祖國各地不同飲食文化的了解和興趣,無形中達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除了游戲競賽,教師還可以設計問卷調查、采訪、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完成豐富多彩的教學任務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母語文化傳播的意識和能力。
2.合作式教學法
合作式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通過同伴之間的思維碰撞、合作互助,完成教學任務,以實現教學目的。合作式學習有利于學生之間取長補短、相互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和理解,避免觀點的片面化和偏激化。此外,合作式學習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結對活動、小組討論、項目報告等多種合作形式開展教學,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使課堂既具思想性又具趣味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合作學習并不排斥競爭,相反,競爭激勵下的合作才會更加充分,更加有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十分注重組內合作和組間競爭,以便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例如,筆者選定“食品安全”“社交網絡成癮”“生態腳印”三個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選題,讓學生進行自行組隊,每六人一組,每兩組備戰同一話題。在上課前,學生進行組內合作調研;在課堂上,兩組分別展示調研成果,然后由全班同學投票選出獲勝組,獲勝組全體成員都可得到較高的分數。在這樣的競爭機制激勵下,學生不單單是為自己而戰,更是為團隊而戰,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同時,學生積極參與相關話題的調研、探討,能夠對話題形成較為深刻的認識,當他們將調研成果分享給全班同學時,同伴間的教育和啟發效果也顯然優于教師的直接“說教”。
3.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學生思維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實際創設問題情境,幫助開啟學生思維之門,使其通過自主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啟發式教學法尤其適用于思政教育,要想讓思政教育入耳、入腦、入心,就要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得出答案的能力。以“幸福觀”的教育為例,教師不能直接告訴學生何為“幸福”,要想讓學生對此有話想說、有話可說,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和啟發。筆者采用了“三步走”的策略,首先讓學生查找三種不同的幸福觀及其相應論據,接著讓學生對幸福的畫面進行想象,形成感性認識,然后進行全班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發現不同同學描繪出的畫面各不相同,有些關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有些關乎個人價值的實現。此時,教師要及時認可這種多元的幸福觀,鼓勵并祝福學生通過自我努力過上自己眼中而不是世俗界定的幸福生活。最后,教師創設“學校有意開設一門有關幸福的課程,對此征詢學生意見”情境,針對“幸福課是否有必要”這一話題讓學生發表各自觀點并進行討論,從而加深學生對幸福的理性思考。
結 語
思政教育過程中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就要加強系統設計,讓思政教育全方位、全過程、立體化地融入課堂教學。因此,筆者從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取三個方面,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了如何有效地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開展思政教育。基于當前教學現狀,筆者認為大學英語口語課堂要注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統一,提升學生的母語文化傳播意識和能力。為了真正發揮大學英語口語課堂的協同育人功能,教師還應創新教學方法,采用任務式、合作式、啟發式等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合作探究、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水芳.協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67-70.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余芬蕾.后殖民語境下大學英語學習者文化身份認同的調研[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3):71-73.
[4]朱飛.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澄明與進路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2019(8):67-72.
[5]陳冰玲.母語文化傳承與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基于大學生母語文化身份構建的視角[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6(6):20-24.
[6]李建軍,李貴蒼.跨文化交際[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67.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