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多古鎮,蓬朗居其一。

蓬朗鎮地處江蘇省昆山市東部邊緣,早在明代《嘉靖昆山縣志》中便有記載,這里原名“蓬閬鎮”(即“蓬萊閬苑”之意)。僅從這兩個字所含的意蘊來看,足以窺出小鎮當年的風華。而今綠樹村邊合,碧水房舍繞,古鎮更似蓬萊仙境般靜謐、美麗。悠悠瓦浦河穿鎮而過,滋養著勤勞善良的兩岸百姓。

蓬朗中心地段分成河東、西、南、北四條老街。北街,是祖母家世代棲居的地方;北街97號,是我刻滿童年印記的地方。20世紀70年代,老街仍是古鎮的經濟、文化、教育的中心。當時街上非常熱鬧,背筐的農人、挑擔的生意人、上工的工人、蹦跳著的學生,還有拎著菜籃子的主婦,從茶館吃完茶歸來的茶客等,組成一幅流動著的“清明上河圖”,給幼小的我帶來極大的新奇感、滿足感。更讓我驚奇的是,那些路過的上了歲數的人,好像和我祖父都是故交,他們大聲招呼,祖父立馬神清氣爽地回應,聊上三五句閑話。

20世紀90年代初,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參加工作,祖父母們卻迅速衰老。他們那一代人的相繼過世讓北街失去了懂他們的人,老街冷清了。鎮里年輕人蜂擁進城去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古鎮冷落了。很快,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蓬朗鎮迅速發展起來。只是那兩棵從宋代種下,比古鎮歷史還悠久的銀杏樹似乎缺少往昔的活力,曾經引發我少年時無數遐想的枝葉不再能遮滿整個天空;古鎮的母親河——瓦浦河,水面也變得混濁暗黃,河水常常只起微瀾。

進入新世紀,昆山開發區在全國早已名聲在外,我的北街在這日新月異的變化中,似乎還停留在舊時光里,像那臺老式的留聲機只能發出喑啞的聲音。

一戶戶的搬遷,老街更加寂靜、安逸,顯示出那份百年滄桑特有的味道,如一幅淡色水墨畫。展開畫面,能看到鎮南頭的千年銀杏,鎮北面的石拱橋(環龍橋),還有北街上的“半蘭舊廬”——撐起過蓬朗鎮文化高度的胡石予先生的故居,如今依然是古鎮最重要的文化符號。當然讓這幅畫氣韻貫通的,一定是正在褪去混濁,水色有望再次變清的瓦浦河。銀杏樹早就上了江蘇省里古樹名木保護名單,環龍橋修葺一新,胡石予故居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鎮的發展開始重視自身的歷史價值,重視本土文化的價值。那么,隨著原住民的陸續撤出與老房子的迅速衰朽,老街該何去何從呢?

2017年,拆遷的通知還是來了。搬離那天,父親鄭重地撬下了“北街97號”的藍底白字門牌,留個念想。再見了,北街!再見了,我的成長歲月!

轉眼到了2019年底,和老街同樣沉寂的同學群里忽然曬出老房子重建的照片,有人調侃著:快來回購吧。眼見為實,到了小鎮,我看到老街從嘴角橋口被封了起來,老房子正如火如荼地改造著:青磚鋪地,飛檐翹角,古意盎然,翻舊如新……真想告知我的祖父母呀!

2020年,春暖花開,疫情消散,蓬朗的微信公眾號驟然熱鬧起來——“蓬朗,逆襲!”“投下2億,昆山市800多年老街即將改頭換面”等。光看這些標題,便可知政府是鉚勁兒來改造老鎮的。

小橋,流水,人家,老街重生,有望!

杏花,春雨,江南,古鎮歸來,可期!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