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德:高中政治與德育
作者:陳哲鍇
發布時間:2021-04-20 15:21:3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高中政治作為一門綜合性人文基礎學科,在育人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師應當充分挖掘高中政治教材中的育人因子,在政治課堂中融入德育,在完成高中政治教學目標的同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之形成完整人格、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由于時間緊迫,課業繁重,高中生大部分時間用于鉆研學習而較少接受思想教育,且存在一定心理壓力,較大概率會出現心理或行為問題。基于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德育被提上日程。筆者將從挖掘教材、創設情境以及言傳身教這三個方面來探究如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融入德育。
一、就地取材,利用課本
1.提取教材中的審美精神
審美教育是德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于語文課文中蘊含“喜、怒、哀、樂”等多種感情因素,高中政治教材所體現的審美總體偏理性化、思辨化,展現出一種邏輯美、哲思美和理性美。
就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編排來看,分為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四大部分,內容明確,專題性強,且每一板塊內容都是思路清晰、層次分明的,學習完后僅看目錄便能回憶起相關知識點。因此,教師可在政治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思維導圖教學,并鼓勵學生獨立繪制思維導圖,從而使其從邏輯思維角度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高中政治中的哲學部分集中體現高中政治的邏輯美、哲思美與理性美,這一部分內容理論性強、晦澀難懂且容易發生概念混淆。尤其是在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這一單元時,邏輯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可能難以區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知識點,這就需要教師通過舉例來幫助學生理解與區分相關知識點。例如,在講解“矛盾的主次方面”時,教師這樣舉例:“無論多么優秀的一名歌手,唱歌也是會有瑕疵的。其中‘優秀’是主要方面,‘瑕疵’則是次要方面。”又如,在講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時,教師這樣舉例:“反腐要‘老虎’‘蒼蠅’一把抓,其中‘老虎’是主要矛盾,‘蒼蠅’則是次要矛盾。”兩個例子舉完以后,教師再對“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的區別進行論述,并鼓勵學生進行舉例說明。
如此一來,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舉例等方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能夠有效降低學習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另外,向學生展示高中政治教材的理性美有助于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冷靜分析問題、理性處理問題。
2.提取教材中的正能量精神
高中政治課本中所包括的正能量精神有包容之心、家國責任、樂觀精神以及奮斗精神等。這些蘊含正能量的課本內容恰是教師實施人格教育、完成育人使命的優秀素材。
例如,在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海納百川”時,教師如是引導學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絢爛多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同理,一個人想要博聞強識、學富五車,就要不恥下問、虛懷若谷,既以寬容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也成就自己。”又如,在講到“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和準則”這一課時,教師如是設疑:“同學們,為國家盡公民義務是我們分內之事,但還有一些人能夠超越自我,踏入一種更為寬闊的格局境界中,不僅把熱愛祖國、維護祖國作為自己的義務,更把它當成一種熱愛、一種理想,同學們能舉些例子出來嗎?”于是,古人之例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杜甫“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今人之例有袁隆平嘔心瀝血研究雜交水稻解決世界溫飽問題、屠呦呦一絲不茍研制青蒿素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等。在講到“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一原理時,教師鼓勵學生樂觀向上、合理安排時間、制訂學習計劃、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付諸實踐,便很有希望進入自己夢想中的大學。以“量變引起質變”這一理論舉例時,教師激勵學生:“只要在正確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便能‘三千越甲可吞吳’!”
正義即美,且是不同于感官刺激的精神大美,這種美是可以傳遞與發揚的,是人人都可以創造的。當學生于課文之中體悟正能量精神時,很有可能會下意識督促自己成為同樣優秀的人,形成熱愛祖國、積極向上、持之以恒、樂于助人等優良精神品質。教師可借課堂將學生心中的這份情感激發出來,實現育人目標。
二、創設情境,身臨其境
高中政治教學尤其需要創設情境。因為高中政治涉及諸多抽象概念,創設情境則能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抽象理論或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創設情境可通過直觀演示、生動講述、設疑啟智、營造氛圍以及聯系生活實際等途徑拓寬教學空間。
1.創設問題情境,設疑啟德
創設問題情境即通過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探索知識內涵。高中政治尤其需要設置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理論性內容。教師可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以融入德育。
例如,在學習“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這一課時,教師可如是詢問班上學生:“同學們,我們班上有滿十八歲的同學嗎?”此時,少部分學生舉手,教師于是說道:“看來你們已經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了,假如讓你們推選一名人大代表,你們會選擇具有什么樣品質的人呢?”“廉潔奉公”“樂于助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兼聽則明”等答案從學生口中說出,教師則進一步引導道:“既然你們在選舉他人時會有此類要求,那么當你成為一名人大代表時,別人也會對你有同樣的要求。不要覺得自己不可能成為一名人大代表,每一位同學都有無限可能。”又如,在講述“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一課內容時,教師首先詢問是否有會推豆腐、包粽子、剪窗花、編竹籃等技藝的學生。一般而言,會這些傳統技藝的當代青年比較少,尤其是比較復雜的技藝,更是后繼無人。于是教師繼續問道:“你們想過未來由誰來負責繼承這些技藝嗎?老藝人嗎?”學生或許感到遺憾與愧疚:“老藝人也是由小藝人而來的,而我們當代中國青年若不繼承,誰來繼承呢?”
2.利用現代科技,還原情境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習空間創造了新的契機。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視聽感受中理解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容,同時創設輕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神奇的貨幣”一課為例,為讓學生感受到貨幣文化,教師在PPT上為學生展示古今中外各式各樣貨幣的圖片,整個展示過程或許不足一分鐘,但是足以為課業繁重的高中學子帶來一絲趣味。又如,在講述“系統優化的方法”時,教師甚至可以自己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短板木桶”來,這樣一幅圖畫往往具有濃厚的教師個人特色,能讓學生印象深刻。在回憶相關知識點時,學生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教師畫的那個木桶來。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播放短視頻,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這一課前,教師如此激勵學生:“同學們,如果這節課大家表現得不錯,能夠提前完成學習任務,老師就獎勵大家一個觀看小視頻的機會。”于是學生以更為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程學習中去,當本課課堂教學目標完成后,教師為學生播放一集《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聽刺激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樹立起文化自信。
由此,學生對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對政治學科的喜愛程度增加,師生情誼得以強化,也能借此機會緩解高中快節奏學習所帶來的精神壓力,一舉多得。
三、言傳身教,以德服人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曾說:“青年的思想愈被范例的力量所激勵,就愈會發出強烈的光輝。”如同學生應當先學會做人而后學會讀書一樣,教師也應當先學會做人而后學會教書,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形象,展現積極向上的風貌,傳達愛崗敬業、刻苦學習的精神,從而讓學生以教師為榜樣。
“德”體現在細節處。在正式上課前,教師面容整潔、著裝得體地走進教室,并且面帶微笑,學生也會受到一定感染,以更為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當天氣驟然變化時,教師有必要為學生人工播報天氣,提醒學生添衣帶傘等;當發現有學生身體不適時,教師應主動詢問情況,必要時護送學生去醫務室,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確實是另一個溫暖的“家”,而教師則是這個“家”里的家長。
言傳身教的作用在于以德服人,當一名教師的品格得到學生認可后,那么學生便會更樂于接受教師所教授的這門課程。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意識到,崇高的師德并不是加分項,而是必需項。
總而言之,在高中政治教學中融入德育的前提是教師本身便擁有高尚品德。因此,教師有必要以身作則,以良好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對于學生而言,只有經過德育,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而學校正是對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場所與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 浙江省樂清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