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動態處理策略分析
作者:王國平
發布時間:2021-04-20 15:20: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推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做好對學生數學思維動態的科學處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促進學生創新創造思維的發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究,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的一種有效方法。為了能夠在課堂中科學處理學生的數學思維動態,本文結合多年從教實踐經驗,就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動態處理的有效策略展開初步分析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逆向思考
逆向思維是思維能力中的必備思維品質,很多學生在數學審題過程中,習慣性應用順向思維,難以獲取解題思路,不能很好地把題目中的重要信息和關鍵數學關系提取出來,導致解題速度很慢,容易出現解題錯誤,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數學思維動態處理,通過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引導學生從逆向思維角度思考數學問題,一方面令學生的思維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使學生快速獲取解題思路,實現輕松、簡單解題的目標。
例如,在一年級上學期“1~5的認識和加減法”這節課上,教師給出這樣一道練習題:“小兔子和小猴子都有水果,總量是4,不過它們倆擁有的數量不一樣,為了讓它們有一樣數量的水果,需要從小兔子那里拿出來一個給小猴子,問:原來各有多少水果?”學生通過順向思維思考問題后,需要設未知數x、y,采取列方程式的方法才能夠解答,這顯然不是一年級小學生可以做到的。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逆向思考,先將題目最后結果當成結論,讓它們的水果都是2個,然后用結論驗證條件,從小猴子那里還給小兔子1個水果,這樣小兔子有3個、小猴子有1個。在不用設未知數和列方程的情況下,很快得到了正確答案,解題思路豁然開朗,本次思維動態處理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巧借數學“空白”,延伸思維動態處理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空白”設計,教師挖掘并利用這些空白點開展思維動態處理,能夠讓學生依托教學內容,發散思維進行合理推測分析,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為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深入分析鉆研教材,將教材“吃透”,巧用數學空白點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實現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延伸拓展。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在選用教學方法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可采取學生喜歡的猜謎語、講故事、做游戲、動手操作等,把學生數學思維的火苗在空白點上點燃,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例如,在三年級下學期“位置與方向”這節課上,教材中只是對東、南、西、北方向進行了理論性文字描述,缺少直觀形象的教學內容是教材空白點所在。教師抓住這個空白點設計了“找一找”游戲活動,讓學生兩兩一組,先由一名學生記住自己的方位,然后蒙住眼睛站著不動,另一名學生隨機轉動方向“呼救”,蒙住眼睛的學生根據聲音判斷“呼救者”處于自己的哪個方向,最后調換角色重新開始游戲。有趣的游戲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紛紛投身于游戲中,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對教材理論知識有了深刻理解,并且利用理論知識的遷移提升了游戲能力,越來越準確地判斷“呼救者”的方位。此外,蒙眼睛的設計也鍛煉了空間想象能力和數學建模能力,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傳授假設技巧,抽象內容具體化
一些小學數學題目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解答起來很吃力,加之自身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受到局限,解題情況不容樂觀。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注重解題思維技巧的傳授,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原則,通過解題技巧的滲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具備自主解題能力,而不是過度依賴教師和家長。假設技巧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數學思維技巧,能促進學生將靜態思維過渡到動態思維,讓解題思路活起來,從而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后,教師讓學生解答練習題:“老師買了很多棒棒糖與朋友分享,第一天分出去總量的2/5,第二天分出去剩余量的1/2又1根,這時老師還剩10根棒棒糖,那么老師之前一共買了多少根呢?”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普遍感覺很難,教師引導學生應用假設的方法,先假設第二天分出去剩余量的1/2,簡化題目條件,然后快速得到10×2=20根,以此找到解題思路,繼續計算“又1根”和“第一天總量的2/5”,最終突破原有的思維局限解答了題目。
作者單位 甘肅省秦安縣葉堡學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