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天游融入初中音樂教學的價值與實踐
作者:劉 峰
發布時間:2021-04-20 10:41:0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此文系陜西省第六批中小學幼兒園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專項研究課題《信天游融入初中音樂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XDKT6113。
流不盡的黃河水,唱不完的信天游。信天游被稱為是陜北民歌中獨樹一幟的奇葩,其節奏自由,淳樸大方,高亢悠長。藝術手法多用于比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曲調優美,朗朗上口?!八笔侨嗣駱銓嵣畹姆从?,是勞動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是世世代代的陜北人吼喊出的山野之聲,旋律自由高亢而富有節律,歌曲純真而動人心弦。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傳播途徑多元化的沖擊,部分流行音樂、網絡音樂讓學生偏離了正確的價值觀,缺少了對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而許多經典的信天游作品可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陶冶學生的情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我們選擇優秀的本土音樂資源——信天游融入教學,具有重要價值。
一、理論價值
2011版《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到: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本地區、本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要善于將本地區民族音樂(尤其是非物質遺產中的音樂項目)融入到課程中來,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進而逐漸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
音樂課教學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在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是傳承發展傳統音樂文化的需要??v觀國際音樂發展歷史,在匈牙利、柯達伊和巴托克就開始推行民族音樂教育運動,他們去鄉村采風,向世界介紹真正的匈牙利音樂,編輯以匈牙利民歌為中心編制音樂教材,形成了民族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體系。魯迅先生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音樂教育發展趨勢讓我們更加迫切需要發展本土化民族音樂。
新課標中提到的教學建議和各國民族音樂與教學的融入,為信天游融入初中音樂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并指明了方向。因此,將信天游融入初中音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二、實踐價值
2008年6月,陜北民歌上榜“非遺”名錄。中國民歌大會第一期選用了陜北民歌《黃河船夫曲》開場,許多陜北民歌亮相熒屏。至此,作為陜北民歌中的一分子,“信天游”也以其獨特的風格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讓全國人民歡喜不已。2015年、2017年經典陜北民歌結緣影視作品,《平凡的世界》和《血色浪漫》中多首信天游穿插劇中,蒼涼的黃土高原,配上悠揚動聽的信天游,多種藝術多元組合,獲得了無數年輕觀眾和青年學生的熱烈好評且爭相傳唱。黃土高原山寒水瘦,晚秋初冬,蒼茫岑寂的山溝溝蕭條一片,在這廣袤的天地里,一聲信天游喊出了陜北人的苦與樂,充分彰顯著黃土地的質感,蘊含著本土音樂的細膩與張力。
2018年,陜北民歌博物館在榆林建成開館,設有陜北民歌體驗中心、交流中心、錄音制作中心、民歌大舞臺等相關配套設施。它是陜北民歌藝術發展的嶄新窗口,是專家學者們交流研究的主會客廳,至此陜北民歌的傳承與繁榮有了新的舞臺,它被設立為中小學生學習和傳承陜北民歌的教育基地,這給信天游融入初中音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作為學校的音樂教師,如何讓信天游這種獨特的藝術融入音樂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傳承、傳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本土音樂融入教學是學校實現美育的主要措施,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一)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給音樂課堂增添活力、魅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我們可以尋找當地的民間藝人、陜北民歌手、傳承人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教唱、表演,讓學生自信學唱、大膽表演,這樣做不僅能開闊教師的教學視野,也能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真正有效進行學習。
(二)信天游融入音樂教學,有利于保護、傳承、發展并構建多元文化。
隨著歲月的流逝,古老的信天游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信天游作為“非遺 ”的保護對象,需要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立足于本土民歌教學,我們可以讓學生參觀陜北民歌博物館,親自到鄉間采風,聆聽地道的民間藝人歌唱,整理后進行二度創作,最后創編出適合新時代發展的信天游。這樣的實踐,有利于學生關注家鄉的民歌,并能激發他們將本土音樂資源更好的傳承。
(三)信天游融入音樂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熱愛本土文化,提高其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
我們將信天游融入音樂教學中,是對音樂課程的一種有效補充,是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良好途徑,更是培養他們審美意識、審美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實踐措施
(一)調查研究。
通過對我市三所初中學校信天游在音樂教學中的現狀調查分析得知:
1.學生對本土信天游知之甚少,部分同學是通過新媒體平臺才有所了解,而且學校很少開展有關信天游的賞析、演唱、比賽等藝術活動。
2.我地區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樂教材,初中三年的教材中選用本地的音樂素材數量極少,只有《黃河船夫曲》一首,且教師缺乏自主編創的意識和能力,所以信天游得不到很好的推廣。
3.部分信天游的作品沒有時代感,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不符合學生的審美,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4.信天游高亢嘹亮,初中學生正在變聲期演唱起來有些困難,這也是得不到推廣和傳唱的重要原因。
5.初中畢業音樂科目沒有納入中考范圍,其他考試科目擠占音樂課使得音樂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和重視。
通過積極推廣和教學策略的改進,大家對本土音樂的保護意識在逐漸增強,經過教師的教唱,喜歡信天游的學生也在逐漸增多。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摸索出了很多信天游與教學相融合的措施,其核心目的還是想進一步將本土音樂更好地保護與傳承。
(二)精選內容,整理編寫《信天游·歌世界》的校本教材。
信天游內容豐富,我們選擇性地提煉和選編了不同內容的信天游進入校本教材,并融入教學。如革命歌曲《東方紅》《橫山下來些游擊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傳統經典歌曲《腳夫調》《圪梁梁》;影視歌曲《青天那個藍天》《滿天的云滿天的花》,電影《人生》中的插曲《上河里鴨子下河的鵝》等。我們也自主創編了《新編羊肚肚》《回延安》等二聲部合唱歌曲。
(三)多渠道學習信天游演唱方法與技巧。
信天游高亢嘹亮、旋律悠揚、節奏自由,要想讓學生唱得好,我們就要研究它特有的演唱方法與技巧,讓學生輕松自由、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信天游特有的地方風格。如教師向當地藝人學習之后再教給學生,同時也可以把民間老藝人請進課堂,直接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教唱。
(四)開展“說唱信天游”主題沙龍會。
我們邀請了本地知名民歌演唱者和傳承人做客沙龍會,請他們親身講述原生態的民間歌手的演藝經歷和新生一代民歌手的成長歷程。因為音樂文化的傳承離不開他們,為學生樹立榜樣,有利于他們后期更好地了解、傳承與發展本土民歌和本土文化。
四、創新之處
(一)文本(內容)創新——創編新的信天游。
目前適合學生演唱的信天游不是很多,現在許多新的信天游都是根據原有素材進行二度創作、改編而成的。我們工作坊全體成員一起去追本溯源,一起走訪民間藝人,挖掘音樂素材,去采風,去錄音、錄像,找到最原始的民歌素材,將這些內容或旋律進行改編,二度創作整理出適合學生演唱且能保留原始風格的音樂作品,最終形成校園內的特色藝術文化。
(二)活體創新——人與人“口傳心授”。
跟當地老藝人學習后再教給學生,收集民歌背后的故事,親身參與體驗本土民俗文化活動,體會民歌即興演唱的由來,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記錄,用口傳心授的方式來推動,用形式多樣的載體來傳播。這樣既讓民歌得到保護,又讓學生樂于接受,既符合新時代的審美,又利于推廣發展。
(三)創新教學模式。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邀請知名歌手、傳承人來校進行授課、教唱。我們先后邀請了榆林市陜北說書傳承人賀文彪和神木酒曲傳承人藝木來校教唱信天游,我們還借鑒央視《中國民歌大會》,以小型班級演唱會、對歌、拉歌、即興編唱等形式進行實踐教學,課后我們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民歌賽、酒曲擂臺賽等,激發學生學唱信天游的熱情。
(四)開展“唱響信天游,歌頌新時代”主題文藝活動。
讓更加接地氣的信天游成為新民歌的主流,聯合本地文化館創作人員、優秀民歌手成立“信天游·歌世界”演出團隊,走進社區、學校,邊學、邊創、邊唱,為美好新時代歌唱,為信天游走出陜北助力。
信天游是陜北人真性情的流露,是對豐富生活藝術的升華,是對生命真諦的禮贊,是陜北精神特質的詮釋。信天游融入初中音樂教學,讓學生真正喜歡上信天游并在開放的音樂課堂中有效學習,進而重構音樂課堂的活力。這種教學方式能促進學生熱愛本土文化,提高其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通過采風我們創作出了適合學生演唱的信天游,創編出的校本教材在地區學校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傳唱,當然這也使得信天游有了新一代的傳承人。未來讓我們共同努力,讓信天游唱響厚重的西北大地,讓信天游飄蕩在美麗的校園,讓信天游唱出新時代最美的贊歌。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