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無法不使人肅然起敬的時代詩人,一份無法不讓人矚目深思的赤誠,一個無法不令人感動的靈魂;一聲聲喚起人們斗志的“號角”“蘆笛”,一句句發自肺腑的昂揚的吶喊、呼喚,一行行讓人流著眼淚回味的詩行“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

這就是《艾青詩選》帶給我們的艾青。


時代的強音源于赤誠的靈魂

艾青是赤誠的,也是癡情的。他一生寫詩,無論是青年艾青,面對滿目瘡痍的舊中國發出的沉痛卻堅定的吶喊,還是晚年艾青,以真實、深邃的目光審視生命與歷史,每個時代都留下了他獨特而旗幟鮮明的作品,成為我們民族詩歌盛壇上的瑰寶。

閱讀《艾青詩選》中艾青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作,我們首先要領悟和感知的是:這跳動的詩行,這滾燙的文字,是源于一份靈魂深處的深厚而博大的摯愛。

馮雪峰說:“艾青的根深深地植在土地上。”他深深地愛著這土地,將自己對祖國的摯愛、對民族的摯愛,融入到土地之中,無論是肥沃耕作著的,還是深受痛苦和災難中的;他愛著這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無論是與土地緊密連在一起的農民,還是辛勤的手工勞動者們,甚至婦女、幼童等;他愛著這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云。

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首詩中,我們就能夠深刻地感知到詩人靈魂深處的那份深厚、那份摯愛。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透過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嚙啃著的地域,

無數的,土地的墾殖者

失去了他們所飼養的家畜

失去了他們肥沃的田地

擁擠在

生活的絕望的污巷里:

……

雪落中國,寒鎖神州,凝重如山,冷徹心扉,憂郁悲惋。在這寒冷的土地上,悲哀、絮聒的老婦拉扯著行人的衣襟,戴著皮帽、趕著馬車的農夫不知要去哪里,年邁的母親流離失所,凄苦無邊,無數一無所有的墾殖者,向陰暗的蒼天伸出顫抖乞援的手,這一切似乎讓我們感到一種絕望之至。但透過無燈的寒夜,反復吟詠的悲涼詩句中,又似乎有一種溫暖如陽光照耀,內斂含蓄的赤子情懷如烈火般熾熱濃重。

在一九三八年的詩作《風陵渡》中,面對大風起兮,卷泥揚沙,黃河奔涌,亙古不息,古舊的渡船在疾風怒濤中搖曳……

風吹著黃土層上黃色的泥沙

風吹著黃河的污濁的水

風吹著無數的古舊的渡船

風吹著無數渡船上的古舊的布帆

……

聽呵

那野性的叫喊

它沒有一刻不想扯碎我們的渡船

和鯨吞我們的生命

而那潼關啊

潼關在黃河的彼岸

它莊嚴地

守衛著祖國的平安

面對著如黃河波濤般動蕩不安的國家形勢,唯有古舊的布帆,風浪愈急卻力量愈強。伴隨著低沉、鏗鏘的船工號子,向著潼關,向著彼岸迎風破浪,激勵著中華兒女無懼艱險,奮發向前,保衛祖國!

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的前一天,與祖國血脈相連的詩人,似乎有某種預感,他寫下了《復活的土地》。

……

我們曾經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復活了!

——苦難也已成為記憶,

在它溫熱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著的

將是戰斗者的血液

這里呼喚著“戰斗者的血液”,是在號召我們中國人民,偉大的中華民族,以自己的鮮血來洗刷這被奴役的恥辱。

深邃的思想源于熾烈的情懷

1929年,青年的艾青懷揣著畫家的夢想,奔赴法國,但時代的思考與人生的奔波卻開啟了他詩人的旅程。他回國后參加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創辦春地藝術社,被捕入獄后寫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時轟動。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為了追求自由與光明,從1935年開始,艾青從上海到武漢,從武漢到山西臨汾,從臨汾到西安,又折回到武漢,到桂林,又從湖南新寧到重慶,在周恩來的建議和幫助下,到達了延安。

在這大半個中國的行走中,他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土地的淪喪,歷經了時代的磨難,感知了民族的危亡。但詩人熱愛祖國、堅信勝利的熾烈的情懷沒有改變,而且更加堅定,成為一種戰斗的號角,呼喚著黎明,召引著太陽。

《向太陽》最為代表,這首長詩以一種敘事的方式,以第一人稱“我”的“我起來”“街上”“昨天”“日出”“太陽之歌”“太陽照在”“在太陽下”“今天”“我向太陽”九個篇章作為主線,仿佛是人生的不同階段,不同感受與認知,不同覺醒與奮斗,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是時代的。

……

但今天

敵人來到我們的家鄉

我們的茅屋被燒掉

我們的牲口被吃光

我們的父母被殺死

我們的妻女被強奸

我們沒有了鐮刀與鋤頭

只有背上了子彈與槍炮

我們要用閃光的刺刀

搶回我們的田地

回到我們的家鄉

消滅我們的敵人

敵人的腳踏到哪里

敵人的血流到哪里……

……

這真是何等的奇遇啊……

據記載,這首長詩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強烈的社會反響,在許多大型群眾集會上被爭相朗誦,有許多追求進步的青年人,就是在艾青詩情的感染下,走上了革命和解放的道路。

在《黎明的通知》中,詩人更是為我們宣告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趁這夜已快完了,請告訴他們,說他們所等待的就要來了!”等待的是什么呢?是太陽照耀下的祖國山河的重整與人的新生。

……

我從東方來

從洶涌著波濤的海上來

我將帶光明給世界

又將帶溫暖給人類

……

在這里,詩人成為了黎明的使者,替黎明去通知正在受苦受難的人們,做好一切準備歡迎,將帶給他們光明和溫暖。詩人以黎明的口吻,喚醒人們告別寂寞、彷徨和哀愁,堅定地相信曙光即將到來,振作精神,戰斗到底,勝利就在眼前。這無疑給苦難中的中國,以莫大的鼓舞與希望。

獨特的詩行源于赤子的慧心

畫家出身的詩人,獨特地兼備了詩人與畫家交融的內涵與氣質,又處處體現著新詩的“繪畫美、意境美、語言美、形式美”。

艾青自己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他對詩的要求是樸素、單純、集中、明快,正是道出了他創造意境的奧秘。艾青詩歌的題材是樸素的、單純的、真實的,他嚴格信守對題材的選擇,“以一個畫象來表明一個感覺和觀念” ,從一滴水中看到世界。所以,艾青詩歌中“太陽”“光明”“黎明”“火把”等具體、直接、單一的意象,既簡潔明了,又寓意深刻。

艾青詩歌的語言是集中的、深邃的、明快的,他說“詩是屬于形象思維的,更高的概括、更高的集中,也是更典型的文學樣式。”《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也是為我們所熟知的。

……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樸素而單純的“一只鳥”,一只喉嚨嘶啞的小鳥,但依然歌唱受難的大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和溫柔的黎明,表達出對祖國熱愛之濃烈,對光明渴望之殷切,這是苦難年代里詩人對祖國最真摯深沉濃烈的告白。

在《曠野(又一章)》一詩中,我們會有更為明確的感知。這里的“曠野”不僅包含了“土地”,還有農屋和農人,包含的內容更豐富,更有厚重的歷史感,可見詩人的思考范圍延伸到了民族和農民命運問題。

……

我的胸中,微微發痛的胸中,

永遠地洶涌著

生命的不羈與狂熱的欲望啊!

而每天,

當我被難于抑止的憂郁所苦惱時,

我就仰臥在山坡上,

從山毛櫸的陰影下

看著曠野的邊際——

無言地,長久地,

把我的火一樣的思想與情感

溶解在它的波動著的

巖石,陽光與霧的遠方……

寫這首詩的時候,詩人已經從湖南新寧來到了重慶,對抗戰、對土地、對曠野進行了新的審視,詩人懷著深深的憂郁、焦慮,以微微發痛的心胸,面對著凋蔽的曠野,發出了熾熱的呼喊。

在《當黎明穿上了白衣》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最為直接地感知艾青詩歌獨特的光與影的色彩魅力。

紫藍的林子與林子之間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綠的草原,

綠的草原,草原上流著

——新鮮的乳液似的煙……

……

紫藍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乳白色的煙緩緩流動在綠色的草原上,畫面層層暈染展開,色彩鮮明靜美,明凈清新,如夢如幻,透露出清晨的靜謐和安然。“看”字引人入勝,是提醒讀者注意黎明之光的強大,更是在感嘆,以斬釘截鐵之力贊美黎明的博大和壯美。

《艾青詩選》,如同一條穿越詩人心靈的長河,承載著詩人赤誠的靈魂、熾烈的情懷和赤子的慧心;《艾青詩選》,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為我們展現了上個世紀最重要及最本土、最真實的中國!

讓我們走進《艾青詩選》,你會發現,艾青筆下的每一個篇章、每一個詩節,都會撥動你的心弦,都會叩響你的心聲,都會成為每一個人心路歷程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