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藺治萍,中學正高級教師,全國勞動模范、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三八紅旗手”“、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獲得者。陜西省數學特級教師、陜西省勞動模范、陜西省教學名師、延安大學兼職教授。現任教于延安中學。

“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是我從教以來堅守的信念,回顧自己走過的教育歷程,難忘各類平臺的助推、良師益友的幫助,我在一路奮斗中收獲一路的快樂。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1980年,我高中畢業,雖然是全年級的尖子生,但因為農家孩子急于跳出農門,選擇了考中專,以全縣第三名的成績被延安師范錄取,極不情愿地成為一名師范生。1982年畢業后被分配到吳起縣一所鄉鎮中學,開啟了我的教育生涯。

當時雖然心情有些落寞,但精力充沛、年輕氣盛的我,仍然選擇積極地工作。記得第一次上課,沒有教學大綱、沒有師傅引領、沒有教學經驗,憑著自己的理解,拿著一本書、一個教案就走上了講臺。開始我上課講得并不順暢,但學生們卻很給力,全神貫注地聽講,爭著搶著發言,我的教學熱情便被學生調動起來了。

一周下來,我喜歡上了這個“歡聲笑語”的課堂,也享受著孩子們黏著我問這問那的快樂,這是我愛上教師這一職業的開始,也是我暗下決心要好好工作,讓知識改變這些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們命運的教育初心。這種初心、這種使命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強烈,以學校為家是我當時的工作狀態。

一年半后,我的付出有了回報,我在學生、家長、學校的一片贊揚聲中,被評為吳起縣優秀教師,并且在全縣教育工作大會作經驗交流,也因此被調入吳起縣中學。

1984年7月我考入延安教育學院數學系離職進修,當時由于延安教育學院師資匱乏,我們的授課老師全部來自北京工業學院,他們中有知名的老教授、年富力強的博士、回國不久的留學生,他們的博學敬業,對學生的關愛與教學智慧,深深地影響了我。這段學習經歷,讓我收獲了豐厚的知識,更有感于老師們的敬業精神及育人智慧。“一個好的老師勝過萬卷書”,我愛上了數學,愛上了教育,也立志做一名像我的老師一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

自我覺醒是改變的開始

1988年我調入延長縣中學,當時延長縣中學高中數學組教師全是本科畢業,身為專科生的我沒有機會帶高中的數學課,學校給我分配了初一兩個班的數學課。一學期后我被調整到高一,半年后又因為高三一名數學老師調走,學校通知我去接任。高三這兩個班原來的帶課老師是延長中學數學教研組長,是學校最好的數學教師,學生聽說要換老師,組團找校長抗議。

自己的本領不足、同行的質疑、學生的不待見,面對這樣的尷尬困境,怎么辦?進還是退?挫折既是挑戰也是考驗。當時正值暑假,我開始了“惡補”,30多天通讀了高中數學所有教材,閱讀了幾十本人大白皮復印資料,寫完了五個筆記本。開學一個月的授課,學生由開始不打招呼逃課到靜下心來聽課,從不屑、質疑到“教授級老師”的評價,我擺脫了尷尬的磨合期,贏得了學生、家長、領導的認可。接著又連續九年完成了高三數學課教學任務,完成了從站住講臺到站好講臺、從一片質疑聲到小有名氣的轉變。

學生給我寫信說:“老師,您的課讓我茅塞頓開,讓我豁然開朗,讓我不再恐懼數學。”學生的認可是對我最高的獎賞,也促使我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1989年我再次選擇去陜西師范大學進修,并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本科文憑,終于成了一名學歷達標的高中數學教師。

2000年6月我有幸調入延安中學。延安中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中學,有著光輝的辦學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先進的辦學理念,名師云集、成績耀眼。同行們無私奉獻的職業品德、良好的專業素養、同伴互助的氛圍、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讓我敬佩,也讓我一刻都不敢懈怠。

記得進校后第一周新教師的匯報課,自我感覺良好的課,讓眼里不揉沙子的同行評出了一堆的毛病。壓力產生動力,我給自己定了“三點”工作計劃:讀專業書,讓自己的知識厚實一點;讀一些閑書,讓自己的見識廣一點;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的成績好一點。我每天早上6點半去學校,備課、聽課、批改作業、輔導,晚上回家看書學習,一學期下來,我的兩個班的數學成績平均分全年級第一,評教滿分。

2003年學校辦了第一屆火箭班,我被選中成為火箭班的數學老師,學校的重托、家長的期望,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卓越的學生,需要卓越的教育,卓越的教育,需要優質師資。火箭班學生不缺勤奮、不缺好的學習習慣,也不缺沖擊難題的基本功,但挑戰高分不完全取決于下了多大的功、刷了多少題,核心在于對學科內容的深度領悟、簡明系統的解題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納新方法、融合新理念,有高屋建瓴“一桶水”的功力,有深入淺出潤物無聲的智慧。

鉆研教材、研究教法,我的努力讓我總結出了一些新方法,逐漸有了自己的教學觀點,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有了自己的教學主張。我的感悟是: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成功往往是逼出來的,逼準了方向,逼明了目標,逼快了行動。

加強學習是解決“本領恐慌”的唯一途徑

信息時代,面對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知識內容的快速更新、教學方式手段的變化,使得教師出現職業、角色、成長等方面本領不足的恐慌,而克服本領恐慌唯一的出路在于學習。連年的火箭班教學,迫使我要站在更高的層面,尋求高站位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難題上有所突破。我訂閱了多種數學專業刊物、購買了數學專著,夜以繼日地學習研究,但僅僅停留在自我經驗的層面,缺少理論的積淀。

2012年我成為高考命題專家組成員,高校專家深厚的專業知識、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讓我佩服,也拓展了我的視野。羅增儒老師的淵博學識,劉三陽老師的精深通透,董安國老師的聰慧睿智,劉哲老師矯題的功夫,等等。與這么多智者為伍,我要努力讓自己也成為智者。那幾年我不但要承擔火箭班數學課教學,還先后兼任了教研組長、教學副主任、學科教研室主任、工會副主席等工作。任務繁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各種雜務排著隊等著你去干,但我時刻提醒自己,課比天大,再忙也要把課上好,再沒時間也需讀書“充電”。幾年下來,我實現了從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也從命題組的一名新人成長為骨干成員。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專業成長沒有捷徑,唯有學習。2015年,陜西省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啟動,我成為首批名師工作室的主持人,與省內名師的近距離接觸,更加清楚了自己的短板。組建團隊后,我開始了新一輪的奮斗。聽專家報告、參加各類學術研討會、外出研修等,邊學習、邊思考、邊總結、邊實踐,博采眾長,取長補短。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奮斗目標:“會講課、會講座、會寫作”。近5年,我外出講座50多場次,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篇,主持研究了2個課題,編寫了2本學術專著,1項教學成果獲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沒有研究的課堂是膚淺的,沒有課堂的研究是殘缺的

錢偉長先生說:“你不上課,就不是個教師;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師。教學沒有科研做底子,就是一個沒有觀點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

我的教學觀點是什么?怎樣的教學方法是最好的方法?馮恩洪教授曾指出教學方法沒有最好,適合就好。在縣中工作的12年,因為學生基礎弱,高三復習課我主要采用了題型教學法和編碼復習法。題型教學法,多題一解,多題歸一,形成規律,一招制勝,幫助基礎弱的學生掌握好學科知識。編碼復習法,將概念、公式、定理、題型、方法數字化,穿串結網,幫助學生從雜亂中掌握核心知識,學習目標更清晰。

進入延安中學后,學生基礎好,思維活躍,能力的培養、素養的提升成為主要目標。我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構建深度學習課堂;采用“交流生成式”教學法,構建合作對話的課堂,培養學生同伴互助、結網總結的學習習慣。我在思考、研究、實踐中總結提煉,形成了“深入淺出”“厚薄轉化”“從直觀開始”“管中窺豹”等教學觀點和策略,總結出了“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十大途徑”,出版了《高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學術專著,提高了學術水平和研究力,也提高了課堂品位。

一個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2014年12月、2015年1月,我作為主持人的省勞模創新工作室、省名師工作室分別創建。工作室以“隊伍培養、教學研究、輻射帶動”為抓手開展工作。5年來,大家為了共同的理想,相互支持,合力奮斗,成長了一些人,出了一批成果,也形成了一個有輻射引領力的名師團隊。

工作室成員由最初的8個人發展壯大為現在的21人,進入省三類骨干體系人數由原來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15人,其中3人成為正高級教師,3人成為特級教師,有2個省規劃課題結題,撰寫了1本專著、公開發表30多篇論文,其中有7篇論文在核心期刊發表,錄制了50多節微課,10節專題講座在媒體播出,4套高考模擬題在《學習報》發表,1項教學成果獲陜西省基礎教育段一等獎。團隊成員外出講座70多場次,足跡遍布北京、山東、河南及陜西多地,捐助學術刊物、學術專著1000多冊,輻射帶動了多位教師實現專業成長,使工作室真正成為“教學研究的集散地,名師成長的孵化器”。

回望來路,作為教育戰線從教近四十年的一名老兵,我想說:“堅守三尺講臺,我無怨無悔!”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