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成為孩子成長的堅強后盾
發布時間:2021-04-09 15:38:15 來源:教師報
編者按: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方面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從普及義務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到發展遠程教育、民辦教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教育理論研究、教育法治建設等方面,中國教育正在全面、精細、高速地發展著。但是,與前面各方面均有所建樹的教育成就相比,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教育空白,它不僅在過去,而且在將來,隨著全球科技、經濟的飛速發展,愈來愈嚴重地阻礙教育事業的繼續發展,影響現有教育成就的實際功效,成為中國教育走向現代化的一個瓶頸。它就是中國的家庭教育。2021年1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引發社會各界關注,該草案有利于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優化未成年人成長的家庭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全面健康地發展。
本期“縱深”邀請正高級、特級教師賈玲,以及著名作家安黎、教育媒體人呂志軍共話“家庭教育”,并特約家庭教育專家史婷婷老師談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希望嘉賓們的分享能給各位讀者帶來更多的思考,也期待讀者們在《教師報》“教子有方”“家校驛站”欄目分享您的家庭教育經驗和探索。
孩子累、家長焦慮是當下家庭的普遍狀況
呂志軍:我在教育系統已經工作了近30年,發現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成果都能從一個孩子的言談舉止中體現出來。獨生子女家庭教育問題是家長最關注的核心問題,現在的家長都很焦慮,看到小孩的成績有波動會焦慮,小孩跟其他孩子發生矛盾了會焦慮,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其他小孩有差距了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這樣的情緒時時刻刻籠罩著家長。有一次我到學校去講課,我問學生你們現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小孩回答說,累。學生的累和家長的焦慮構成了當下家庭生活的現狀。
安黎:根據我自己的采訪和與家長深入的交談發現,在溝通時我們看到有的家庭好像是很正常的,但是一旦要仔細地去觀察去思考就會發現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家長的焦慮、孩子的累。
孩子成長有三個主要影響因素,第一個是學校,第二個是家庭,第三個是社會。當孩子要成為“一座大廈”的時候,家庭教育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個人的走向或者是行為出現異常,包括現在的抑郁癥病發率很高,實際上在大量的因素中家庭的影響可能要占到七至八成。
賈玲:如果在一個家庭之中,大家不是相互溫暖,而是一種相互折磨,那么是沒有幸福可言的。一個人的成長和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大的,如果原生家庭的環境是民主的、和諧的、溫暖的,孩子的性格可能就是陽光的、向上的,但如果原生家庭充滿暴力、冷漠,那這個孩子的性格很有可能是被扭曲的。我們特別希望家長能夠理解孩子,我們的老師也應該有體諒家長的心理,老師和家長建立的相互理解的關系,應該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一種和諧關系,而不是要求、逼迫或者是命令。
身心健康大于學習成績
呂志軍:咱們國家現在要求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成功不是靠情商或是智商,而是要落實到自己的行為習慣和觀念改變上,如果這種行為習慣落實到位,家長永遠不會是焦慮的。
賈玲:每一個孩子的智力、藝術、體育、身體技能的特長都不一樣,我們鼓勵孩子全面發展,也鼓勵孩子有特色的發展,現在我們的學校也是很注重素質教育的,除了開設國家課程還組織了很多的社團,給不同興趣的孩子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我們的家長也不要簡單地只以學習成績來論英雄,也需要鼓勵孩子,關注孩子,發現孩子的特長。如果孩子確實在文化課學習上比較有潛質,家長需要給孩子更多的支持,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把每一項優勢發揮出來,這樣將來才有機會更好地服務社會。
安黎:對于孩子講,首先是要把問題還原,面對孩子,家長一定要想他幾歲了,能干什么?就像我們說的挑戰一樣,多大的孩子可以挑十斤重的擔子?多大的孩子可以挑十五斤?我們的家長應該這樣想。
學校的教育課程設置就是讓孩子全面發展的,而且考慮到了孩子的天賦與自身的成長規律。現在好多家長給孩子報輔導班,只考慮到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沒有提升,但沒有考慮到孩子能不能承擔得起,他的心理能不能承受住。
有人說我們現在的孩子好幸福,但是通過我的采訪,我并不認為現在的孩子幸福,我認為現在的孩子在學校、輔導班的學習都處于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第三個才是學習成績。
關注細節,身教勝于言傳
賈玲:孩子的成長應該有來自我們老師家長的溫暖關愛和精神支持,還應該有親子和諧、師生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友誼以及抗擊外部壓力的能力、自我心理調控的能力,這都是最重要的成長。
在這個過程之中,我覺得家庭教育應該更多地關注到一些細節,而不是概念。前一段時間,看鐘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好幾次都提到了他的父親。有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個是他講到他的父親是一個話語不多的人,但說話就很講證據,我當時聽到這,立刻眼前就出現了一個很威嚴的父親,但這個威嚴是講道理的,不是胡說,不是亂講,不是怒吼,不是舉起巴掌,他是能就事論事,他一定是有理有據,跟孩子交流讓他感受到了這種父愛。我們今天有很多父親,喜歡在喝醉酒后跟孩子談話,這種時候是最不適合交流的。第二個細節是鐘院士說他父親在給人看病時總會把手搓熱,尤其是給小孩子看病時,總會把聽筒捂熱才會放到孩子的胸腔。
呂志軍:好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講道理,并且認為給孩子說的道理是正確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不管是好的壞的道理,小孩子沒有太多的辨別力,容易將這些道理混合到一起。
有的孩子不喜歡家長講道理的原因,在于家長講道理時的情緒影響了他們對道理的接受程度。與孩子溝通不是一定要講道理,而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在父母心里的位置。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就讓孩子高高興興地吸收營養,如果在飯桌上父母說一句話,問孩子學習咋樣,考試考得好不好,考不好還想吃好吃的,等等,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賈玲:家庭教育有一些原則是我們應當去努力遵循的,比如說選擇教育的方式,你希望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家長就必須先成為什么樣的人,因為身教比言傳更重要。另外就是我們應該考慮一下教育的契機、教育的氛圍,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在適合的時間來跟孩子進行溝通,在溝通中不要簡單地訓斥,而是應當讓我們家長能夠通過自己將對生活的理解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去反思自己怎么去做好一些事。
安黎:在家庭教育中還應當遵循一條規則,就是在談事的時候應該就事論事,不要東拉西扯。比如有的家長一晚上都在說教孩子,這樣讓孩子連做作業的時間都沒有了。我們在調研的過程中,有一個孩子說了一段很真實的話:那天他媽媽說讓他下樓倒個垃圾,他說等一下,他正跟同學們用手機交流,然后他媽媽就不高興,一直在斥責孩子,而且過了很長時間,又將不下樓倒垃圾的事拉扯出來說了一晚上,弄得孩子沒有時間做作業。
當孩子回到家時,他處于一種想放松的狀態,所以如果這時候我們的家長想教育孩子,說話就必須要斟酌,我們很多家庭的矛盾大概就起源于不好好說話,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
賈玲:我們鼓勵家長適時地去關注孩子、提醒孩子,但是不要對孩子完全以一種監督的狀態來監控他的成長。建議家長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適時地也勞逸結合。
可貴的成長體驗比成功更重要
安黎:孩子在學習中也需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我們的家長也需要掌握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否則孩子就很容易產生對抗、逆反心理。
我對一些成功企業的研究發現,凡是成功的人一定要建立健全的人格,要懂得世界、懂得社會、懂得人情。
我研究過很多悲劇性案例,有的孩子到大學的時候,沒辦法跟人溝通,很孤獨,不認可自己。可能在自己本地學校成績拔尖,但是到新學校的時候,突然發現比自己拔尖的人多太多了。
我們不能要求孩子過多地去追求虛榮的或者世俗的東西,可以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去做,尊重孩子的自覺性。如果我們的孩子能接受失敗那就是成功,如果不能接受失敗,那就可能會一直頹廢不起,所以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歷練的過程,有無數的成功,有無數的失敗,有無數的挫折,只有不斷地從挫折中爬起來,這才是一個健全又堅強的人。
賈玲:我們的孩子不僅僅是文化課要好,還需要能夠從生活中學習,我們要特別關注一個孩子怎么樣能夠接受他在成長過程中的各個階段性的現實。
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要多鼓勵孩子,我們可以去幫助他,但不要盲目地去指責他,更不要去否定一個孩子,孩子暫時某個方面的落后不代表他永遠不行,即便他在這方面不行,但不代表他其他方面不行,所以我們一定要警醒自己,避免出現更多“自己認為自己是零優點”的孩子。
呂志軍:很多時候我們的社會教育、學校教育把孩子的體驗權利剝奪掉了,犯錯誤也是一種體驗,改錯也是一種體驗,這是非常可貴的體驗,但是我們有的家長現在已經要求小孩從小到大不犯錯,這是不合常理的。
賈玲: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學做人,要讓孩子懂得,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中,可以盡量少犯錯誤,但是如果犯了錯誤,就要下定決心改正錯誤。
呂志軍:我們每個大人也可能會犯錯,不可能我們所有的教育手段、方法、態度、情感都是對的,也有可能是錯的,但是當我們意識到錯誤后是可以盡快改正完善的,我們要求孩子在犯錯誤時道歉,那我們家長在犯錯誤時也應該真誠地向小孩道歉。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正確教育的開始
賈玲: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應當給自己一些要求,比如說陪伴、擁抱,等等。家人之間要建立一種比較親密的關系,良好的關系才是正確教育的開始,沒有好的關系就不可能有好的教育。我們家長需要自我反思,和孩子應該怎樣相處、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交流,而不是去控制孩子,去嚴厲地斥責孩子。在孩子學習中留給孩子一點玩的時間,讓他思考人生、思考他的學習、思考他與朋友的關系、思考他跟家長的關系,這樣會給他更大動力。
安黎:在追求個人幸福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孩子的權利也應該得到家長的尊重和保護,我們現在好多的家庭不是很幸福,當孩子擁有了別墅,擁有了豪車,擁有了各種各樣物質的東西,但是他的心里一直有一種傷感,有一句話叫“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我們現在有很多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時候,很多孩子就會出現不好的心理狀態,有的孩子就打架、叛逆,等等。所以我們一定要營造一個良好和諧的家庭關系,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健康成長。
賈玲: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自己生活的狀態,現在很多人不愿意生孩子,這是自己的人生選擇,但既然有了孩子,我們家長的職責是一生都推卸不掉的,我們要勇敢地擔起這個職責,并且應當履行職責,去建設美好的家庭,而且在夫妻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達成一致。
現在學校開家長會,都希望家長回去以后能按照學校的要求,每一個人包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要把信息傳遞到,以一種共同育人的教育姿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來面對孩子,悉心培養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