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村校并肩前行
作者:胡 華
發布時間:2021-04-02 15:33: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1998年,我還是個剛踏出校門的小伙子,就被分配到了國家級貧困縣——紫陽縣芭蕉鄉最偏僻的紅田小學任教。學校地處深山溝里,只有兩排破爛的土墻房,教室里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土坑,擺放桌椅都成了技術活。窗戶只有窗欞沒有玻璃,到了冬天冷風直朝教室里灌,老師和學生在里面上課凍得瑟瑟發抖,于是就找來報紙,自己熬制糨糊把窗戶都糊上。糊了窗戶的教室里暖和多了,但光線有些暗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只能顧得著一頭。打鈴用的工具是鐵道上的一截鐵軌,掛在屋檐下面,上下課就用爪釘去敲,這是當時我們那兒很多鄉村學校的標配。學校沒有教工,就每個老師輪一個星期的“司鈴員”,上課的時間就由打鈴的老師掌控,有時“司鈴員”忘了時間,上了快一個小時還沒下課,老師們就出教室喊“該下課了”。學校操場小得可憐,幾步就跑出頭了。校長找村里的木匠做了個籃球架,下課了學生打籃球時,稍不注意籃球就掉到操場外邊的田里,為此還挨了農民不少罵。
在紅田小學工作了三年后,我調到了鄉中心學校。學校的條件好了一些,有一棟三層的教學樓和一棟兩層的教師住宿樓,籃球場用水泥做了硬化。到那里后不久,國家開始有了一些學校建設方面的投入,我們學校到縣上去爭取到了一棟教學樓的專項資金。教學樓修起后,外部涂成金黃色,學校整體看起來漂亮了很多,學校的辦公用品也豐富了些,粉筆可以隨便用了(以前在村小的時候粉筆都省著用)。不用在黑板上給學生抄題做了,學校有臺油印機,老師自己刻蠟板用油墨印,每次印完題手都會弄得漆黑。老式的手搖鈴換成了電鈴,“當、當、當”的渾厚鈴聲變清脆了,蹲在鈴下的老教工成為了回憶中的風景。
又過了三年,我到了高橋中學。學校已經開始逐步在加快建設步伐了,修建了一棟五層的教學樓和一棟六層的綜合樓。油印機換成了速印機,再也不用把手弄黑了。這臺機器也成為了學校的寶貝,安排專人管理和使用。每個辦公室里配了臺“586”電腦,可把老師們高興壞了,排著隊輪流使用,有幾個老師愣是在上面玩了幾個通宵。夏天,辦公室里裝上了風扇,老師們吹著風批閱作業,很是涼爽;冬天到了,學校買來了回風爐,老師們圍坐在火爐邊備課,感覺到很溫暖。
2012年,我到了毛壩中學。同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后,國家迅速加大了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我們學校先后修建起了藝體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和膳食中心。操場擴建并硬化,鋪設了200米的環形塑膠跑道。學校各種功能部室齊全,語音室、德育展室、微機室、鋼琴教室、美術室……應有盡有。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辦公室內有寬大的辦公桌,打印機和空調。教室里有投影儀或電子白板。
回首二十年,教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教學設施落戶到了農村學校,使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和城市的差距快速減小。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正在實施,農村學校教育的春天已經來到,我們國家的教育必將發展得越來越美好。
作者單位:紫陽縣毛壩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