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振興,關鍵在于振興鄉村教師隊伍
——讀《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有感
作者:李 鑫
發布時間:2021-04-02 15:31:2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為了實現社會公平所作出的偉大戰略決策和部署。鄉村教育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教育振興關鍵在于振興鄉村教師隊伍,提升鄉村教育的質量,打通鄉村學生向上流動的通道,促進鄉村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我國,鄉村教育的落后問題,特別是鄉村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由來已久。以我所在縣為例,教師數量方面,為了解決大量進城人員子女上學問題,縣城學校數和班級數不斷擴充,與之對應的教師缺口,除了從高校引進之外,主要依賴于鄉村學校抽調和補充,再加上“二孩政策”的影響,許多鄉村學校不得不聘用臨時人員代課。教師質量方面,隨著鄉村優秀教師大量進城,留守在鄉村的教師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前些年民辦轉正和2017年代課人員轉正教師為主,他們年齡偏大,多為本地人,“混”日子的思想較為普遍。他們教學方法單一、改革意識不強,教學成就感低,職業倦怠感較為嚴重,專業發展上缺乏內生動力。另一類主要是教齡不滿五年的特崗教師(競聘進城的資格之一是教齡在五年以上),他們剛從大學畢業,就從城市走到農村,生活環境適應有一定的困難,教學經驗又非常欠缺,身邊還缺少骨干教師和成熟教師,找不到學習榜樣,如果個人不夠自覺和努力,往往會錯過專業成長的關鍵期。
如果說,城市化的加速和鄉村學校優秀教師的流失是導致鄉村學校凋敝的“自然原因”的話,那么長期以來的教育“城市導向”政策則是這一現象的“人為因素”。21世紀初開始的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力度可謂空前,無論是課程結構還是內容設置,與以往相比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這次新課程改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城市為主導的課程設置取代了以農村為主的課程內容選擇。以小學語文和數學教材為例,其中有關鄉土文化的元素符號,如村莊、農田等被街道社區和博物館、圖書館等取代,以鄉土文明為題材的選文非常匱乏。與此同時,過去城鄉之間資源配備引發的差距并不顯著,而這一次新課程改革,使教學方式上更加倚重于技術和科技的力量,資源配備的價值就顯得越來越重要。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個黑板的時代已悄然過去,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設備第一次與學校教育走得如此之近,且變成了學校教育發展的依賴路徑。當大量的科技信息資源首先保障或優先向城市學校傾斜的時候,鄉村學校的薄弱局面就更加明顯,鄉村教師所依賴的環境支持就尤為可憐。優秀教師流失、教學設備落后、資源配備向城區學校集中……鄉村學校漸漸喪失了在教育界的發言權,身處其中的教師,成為了經常被忽略的群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鄉村教育發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師。但是,我們今天談鄉村學校教師振興,在“學校教師”前面加上了“鄉村”這個限定詞,意在強調教師與鄉村適應性。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理。與城市學校相比,鄉村學校無論是在地理位置、資源配備還是生源結構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身處鄉村的教師,除了教師的基本專業要求外,還需要有適應鄉村環境、面對特殊群體、采用特殊教學形態的知識和能力要求。
作為鄉村教師,從專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除了積極主動參加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努力提高自主研修能力等這些所有教師普適性的路徑與措施之外,還需要借助“互聯網+”無限資源支持做好專業規劃,進行自我學習、促進自我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老師就要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認同鄉村教師身份,自覺自愿地做一名“鄉村教師”,這是鄉村學校教師最大的師德,是鄉村學校教師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前提條件,也是鄉村學校教師持續體會職業幸福感的根本保證,更是有效促進其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有了身份認同,鄉村教師才愿意留下來,樂意留得住,努力教得好。鄉村教師的身份堅守讓鄉村學校教師不在與城區教師的比較中迷失自我,淪為毫無生命氣息的“教書匠”,而是能夠視鄉村學校為“我們”的存在,愿意付出情感與努力,成為有“守心”的鄉村教育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要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帶頭弘揚社會主義道德和中華傳統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鄉村學校教師要主動投身于鄉村振興的戰略中,自覺學習和掌握鄉村文化知識,理解和認同鄉土文明,提高自己立足鄉村的知識和能力。在鄉村,教師可以稱得上知識分子群體。當大批有文化的人大規模離開鄉村(如考取大學)的時候,鄉村教師“逆行而上”,從城區來到鄉村,是鄉村的“最美逆行者”。如今,鄉土文化和文明逐漸被城市文化所“稀釋”,受到了網絡帶來的異質文化的猛烈沖擊,鄉村青少年開始崇尚外來文化,摒棄鄉村傳統文化,認為民風民俗和傳統技藝是“落伍”“不時髦”的,對鄉土文化的學習缺乏興趣,促使鄉土文化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漸漸被人們忽視。讓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讓鄉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得到滿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目標。保護鄉土文明,要讓鄉土文化以校本課程的身份堂堂正正地走進學校、走進教室,以正規有序的傳承方式保存下去,這就要求鄉村學校教師自己首先了解和掌握這些鄉土文化知識,認同鄉土文明的價值根基,并自覺自愿地在實際教學中,將鄉土文化與鄉村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打破鄉土文明式微的困境,培植鄉村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承載著在鄉村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在偏遠農村地區,教師是鄉村稀有的文化人,還是鄉村文化的守望者和傳遞者,雖然身處互聯網時代,但現實環境相對封閉、交往相對單一,信息相對閉塞,慢節奏的工作生活容易讓人產生惰性,出現職業發展停滯現象。因此,鄉村學校教師更需要提高自我成長的自覺性,在堅定理想信念、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不斷下功夫,爭做“四有好老師”,真正成為文明的傳承者,努力承擔起走不出大山的農民對孩子的托付,善待那些文化程度較低的農民對身邊好學校的期望,給予鄉村社會一個鄭重的承諾。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沒有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沒有鄉村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也就不可能全面得到落實。我們期望,鄉村學校教師在專業發展上,能夠抓住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機遇,深刻認識國家戰略決策對教師職業的期待以及帶來的政策福利;同時,敢于直面現實困境,回應時代需求,深刻體會教師職業的崇高意義和價值,以當一名鄉村教師為榮,增強職業的幸福感、成就感、榮譽感,增強專業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努力成為立足農村實際、振興鄉村教育的實踐者,為培養振興鄉村的新人而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甘肅省岷縣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