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伴奏課程教學探索
作者:王 婕
發布時間:2021-04-01 15:17:4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本文從揚琴伴奏歷史概況、揚琴專業教學現狀、揚琴伴奏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教學模式等方面,論述了揚琴伴奏課程開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為提升揚琴伴奏課程的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 揚琴伴奏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人才培養
在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歷史中,揚琴演奏的伴奏形式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揚琴伴奏這一表演形式在民間說唱藝術及各地方戲曲音樂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清康熙年間至19世紀初期的安徽琴書、蘇北琴書、廣西文場、四川曲藝、山東琴書等民間說唱藝術,至20世紀各地方戲曲音樂,如粵劇、呂劇、越劇、閩劇,再至20世紀初期的中國民族傳統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的各藝術發展,揚琴伴奏這一演奏形式與部分民間傳統音樂形成了互相促進、互相見證的發展歷程。建國后,隨著全國高等音樂院校教育的開展,中國民族器樂如二胡、古箏、琵琶、揚琴、竹笛、笙、民族打擊樂等,均引入到了高等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范疇之內。伴隨著各民族器樂的發展,揚琴因單獨為某一件民族樂器進行專業伴奏,漸漸成為了伴奏發展的新領域,并由此開始走向了科學化、正規化的音樂道路。以當代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編寫的《華樂大典·二胡卷》為例,此書收錄的104首曲目當中,其中附有揚琴伴奏譜例的曲目有41首,占總曲目量近40%,說明揚琴伴奏在民族器樂中的存在與意義。
通過對以上揚琴伴奏發展脈絡的梳理,無論是在早期的藝術表演形式,還是目前的理論建設方面,揚琴伴奏始終與其共同發展,已成為當今中國民族器樂當中使用最廣泛的伴奏樂器之一。
揚琴伴奏教學基本現狀
其一,在目前的高等藝術院校揚琴演奏專業教學中,學生主要以獨奏學習為主,培養目標為演奏能力較高和專業素質較強的音樂表演人才。一些高等藝術院校中開設有揚琴重奏課程或稱之為揚琴室內樂合奏課程,然而并未查到有關揚琴伴奏課程的設置。其二,經過查閱中國知網平臺檢索,有關揚琴伴奏教學的理論文章僅有十余篇,大多數作者在文章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但在教學中沒有進行具體實施。從揚琴伴奏教學現狀與理論文章建設兩方面來看,揚琴伴奏課程的開設是很有必要的。因伴奏所涉及的教學知識點較為分散,所以,該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側重點等方面應有所不同。
揚琴伴奏課程是筆者于2009年申報的省級教改項目,在完成該教改項目的過程中,積累了較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經過不斷的思考總結,制定了與課程相關的教學大綱、講義、課件,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配置了教學場地與教學設施。2010年9月,在西安音樂學院首次開設揚琴伴奏實驗課,課程教學緊貼學科發展方向,以提高學生綜合演奏能力為主旨,使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對揚琴伴奏藝術進行學習與思考,進而掌握大量的伴奏曲目和理論知識,最終達到揚琴獨奏與伴奏能力并存的教學目的,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對應用型音樂表演人才的需求。課程采用集體授課的方式,再結合多媒體教學,形成了與民族器樂相關專業的課堂互動。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理論知識學習、與各樂器之間的合作、視奏能力培養、即興伴奏能力培養。采取在課堂中現場示范、現場指導學生進行藝術實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舞臺藝術實踐能力,以充分填補學科空白。從課程開始至今已進行了第十個教學周期,受到學生及國內專家的一致好評。
揚琴伴奏教學的理論基礎
揚琴伴奏課程的核心內容,由理論講解與藝術實踐兩部分構成。
在理論講解部分,主要采用文字結合圖片講授的方法,系統地向學生講授本學科相關知識,從思想上為學生勾勒理論框架,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其了解此課程的歷史發展脈絡,掌握本學科理論知識體系,以奠定學科理論基礎。例如,關于揚琴伴奏發展史的講解,可運用講授、提問、論證等方法對揚琴伴奏的歷史進行梳理與概括,使學生在思想上建立歷史的框架概念,對于歷史時間的劃分、各時期伴奏的形式與特點、代表人物、代表曲目等各知識點都有所認知。在講解有關揚琴伴奏早期的民間傳統模式時,可更多地選用圖片展示、觀看音樂、現場示范等教學方法,使學生能直接感觀說唱藝術及地方戲曲中的伴奏藝術形式。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使學生從思想性、直觀性、實踐性等方面構成了本章節的學習體系,有助于快速實現教學目標。在揚琴伴奏的基本形式與手法的授課當中,主要用樂曲譜例結合課堂示范、現場講解的教學方法,以教學現場為核心,以學生為授課對象,以學生思想和藝術實踐為主體展開本章節的教學內容。
在藝術實踐教學當中,運用現場講解、課堂示范、情景教學、互動模式等方法,解決伴奏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此課程會涉及與其他樂器的合作,常見的樂器有二胡、板胡、中胡、京胡、竹笛、傳統笙、鍵笙、三弦、中阮等。因此,課程設置是建立在民族器樂這個大環境之下展開的,要求學生對合作樂器本身的特點、演奏曲目、演奏法等相關知識有所了解。授課之初,學生面對伴奏樂曲不知所措,演奏時較拘謹和被動。通過筆者的講解、示范等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了伴奏技能,了解揚琴伴奏的內在規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意識。
根據揚琴伴奏課程的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選擇正確、合理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各學科、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不同,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法,都應將啟發式教學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同時,教師還應充分關注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揚琴伴奏教學的實踐模式
揚琴伴奏教學的實踐模式,是指在分階段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藝術實踐達到完全掌握伴奏技能的目的,使學生進一步獲得舞臺伴奏表演經驗。
1.演奏技能的傳授
揚琴伴奏的基本手法與形式,是揚琴伴奏藝術中兩個重要的內容。伴奏的基本手法,是揚琴演奏技巧和音樂伴奏織體的有機統一。中國揚琴伴奏的基本手法是通過演奏技法和伴奏織體的結合而實現的。揚琴演奏技法是伴奏音型的實施基礎,而伴奏音型則是演奏技巧的綜合體現。根據伴奏樂曲的不同,揚琴演奏者在伴奏時運用自身豐富的演奏技巧展示出各種音樂織體,以此來達到共同合作、相輔相成的目的。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種常見的揚琴伴奏手法。
(1)旋律音型伴奏法。旋律伴奏法早期出現在民間說唱、各地方戲曲當中,是最為基本、常見的一種手法。經過揚琴藝術的不斷發展,旋律伴奏法也有了較多的表現手法和更為細致的劃分,如單音旋律伴奏織體、雙音旋律伴奏織體、八度旋律伴奏織體、加花旋律伴奏織體等。
(2)節奏音型伴奏法。節奏音型伴奏織體,是在樂曲速度較快時采用的一種節奏音型伴奏手法或織體。在樂曲中,通常是某種固定的節奏模式或多種節奏的組合形式,用彈奏和音程的方式強調節拍重音或音樂重音。由于所用節奏模式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如固定節奏音型、行進節奏音型、“垛板”節奏音型、節奏交替伴奏音型等。
(3)其他類型伴奏法。例如,琶音伴奏音型、長音與節奏混合伴奏音型、分解和弦節奏音型等。針對不同伴奏樂曲的風格和特點,還衍生出了一些富于特色的伴奏技法,如“擊板”,即用琴竹敲擊琴板,模仿打擊樂的聲響與節奏。再如,譚盾創作的二胡與揚琴作品《雙闕》中,運用到了“滑音指套”“揉弦”“泛音”“撥弦”“刮奏”等豐富的演奏技法,使其在舞臺藝術實踐中呈示出較好的音響效果。
2.舞臺藝術實踐
多種舞臺藝術實踐是檢驗課堂教學的有效措施之一,學生經過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與課堂實踐練習,最終將在舞臺上以本課程獨有的方式呈現伴奏的表演形式。揚琴伴奏以獨立伴奏形式和混合伴奏形式存在于藝術實踐當中。
(1)獨立伴奏舞臺藝術實踐。獨立伴奏形式,是指揚琴作為獨立的伴奏樂器,呈現在民族器樂的演奏形式當中。揚琴在民族器樂中常見的伴奏對象有二胡、板胡、中胡、竹笛、傳統笙、鍵笙等。這些樂器與揚琴的組合無論是在民族器樂各類比賽中,還是在藝術實踐、高等藝術院校教學中,都有著充分的體現。例如,在中國音協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比賽當中,半決賽的規定曲目(16選1)中,16首作品幾乎全為揚琴伴奏曲目,需要參賽者在半決賽的環節與伴奏一起完成。從這種專業性極強、規格較高的比賽可以看出,揚琴伴奏在其中的一席之地。
(2)混合伴奏舞臺藝術實踐。混合伴奏形式,是在民間器樂合奏(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的基礎上逐漸衍化而來的。目前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混合形式:第一,室內樂。揚琴與各種樂器的組合形式有很多種,如絲弦五重奏、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等。在這些組合的設置和編配當中,都會將揚琴作為重要的伴奏樂器,使其與各民族樂器進行合作。第二,揚琴與彈撥樂組合。揚琴在彈撥樂團的眾多樂器成員中也是強有力的核心樂器。揚琴會根據樂隊的不同編制或曲目的樂器編制,增加為兩架或四架,以此來實現作品理想的音響效果。在彈撥樂組合當中,揚琴聲部轉調方便,高聲部反竹音色傾向于柳琴,中低音區音色傾向于中阮、大阮,中音區與古箏、琵琶都會形成相融合的音色。在整個彈撥樂組合當中,揚琴與各聲部樂器之間的音色互相包容,進一步體現出樂器共性在組合中的作用。第三,揚琴與民族小樂隊。民族小樂隊一般為7~10人,根據曲目的不同編配、不同設置,伴奏樂器也有所不同。大多數情況下,揚琴聲部相對較為穩定,演出時,一般在樂隊的中心位置。因為,小樂隊在排練及演出中,是沒有指揮的。在這種情況下,揚琴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樂隊的擺放位置來看,揚琴總是居中而坐,處于整個樂隊的中心位置(在音色方面揚琴也確實起到了與其他樂器相融合的整體音響效果)。長時間以來,大家都視揚琴為小樂隊中的“總指揮”,在一些段落的銜接、速度的轉變,以及整首樂曲的開頭和結尾中,揚琴都起到了協調統一的作用。
揚琴伴奏教學實踐模式的內容非常豐富,形式多樣,教師可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使學生的試奏能力、協作能力、即興伴奏能力、舞臺演出等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也是該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與目標。
揚琴伴奏課程的開設促進了揚琴在中國民族器樂中的歷史傳承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高等藝術院校揚琴專業的教學內容,滿足了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此課程的實施仍在探索與建設當中,筆者希冀在今后的工作中,將其作為一項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研究,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制訂出更加系統、科學的教學方案與培養目標,以充分發揮揚琴的演奏功能,推廣揚琴伴奏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鄧媛媛.音樂教學法在高校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J].藝術評鑒,2020.
[2]孫鷺.探析高校音樂教學法課堂改革途徑[J].科技風,2017.
[3]魯淑萍.揚琴教學中的即興伴奏之我見[J].內蒙古藝術,2006.
[4]梁江歌.論中國揚琴伴奏藝術[D].南京師范大學,2002.
[5]張榮弟.論揚琴伴奏藝術[J].中國音樂,1999.
[6]王義茹.揚琴在說唱音樂伴奏中的運用[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7]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華樂大典 揚琴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8]李玲玲.揚琴演奏教程精編[M].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9]張建國,汪洋.鋼琴即興伴奏原理與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西安音樂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