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時代教育評價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才培養應重視面向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而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大多呈現追求技能培養的顯性效果,忽視了基礎課程對學生后續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從職業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養成角度,從公共基礎課程的質量評價入手,構建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為公共基礎課程設置與評價提供參考思路。

[關鍵詞]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 教學質量 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2019年項目階段性成果《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與實踐——以英語課程為例》(項目編號:19GY020)。

2019年1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開啟了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新篇章。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支撐,職業教育的發展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強調,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由此,教育評價進入新發展階段,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責任感、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社會溝通交往能力等面向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培養,成為未來高等職業教育在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中的焦點。

不同時期,高職人才培養規格表述不同,但其核心要素均體現在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高素質離不開全面的綜合能力培養,公共基礎課程無疑在其中承擔著較大比例和重要因素。公共基礎課程的主要教育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奠定基礎,為其終身職業發展夯實基礎。公共基礎課主要指思政課、體育課、英語課、應用文寫作、計算機應用基礎,以及根據個別專業需要開設的高職應用數學、應用物理,或為提高學生藝術修養、身體素質、綜合能力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程。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構背景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中,一是各院校公共基礎課程的課時比例普遍被大幅壓縮,基礎課程愈加邊緣化,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作用被長期忽視;二是基礎課程在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中因其隱性化屬性,導致教學質量難以評價(很難像專業技能一樣得到快速培養效果);三是公共基礎課程的理論研究滯后,缺乏新理念和一定的科學理論支撐,從而增加了人為因素。

為改變以上現狀,本文從職業能力中的方法能力、社會能力養成角度,從公共基礎課程的質量評價入手,構建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為公共基礎課程的設置與評價提供參考思路,以期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為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標準)提供公共基礎課程設置的科學依據。當前,各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設置表現為:一是廣度和深度不夠。多數學校設置通用數學、英語、語文或應用文寫作、思政,課程設置門類單一,內容多見普適性,與專業學科崗位貼合不夠明顯。二是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公共必修課程與文化素質類選修課程缺少系統設置,選修課的開設雖有指導性意見,但審核、實施和考核隨意性大。公共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應服務于學生的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能促成其學業水平、專業技能或資格等的歷時性發展。所以,面向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評價指標能為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提供科學依據,使教學評價回歸到人的發展評價中。

第二,為各院校提供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參考性方案。傳統的教學質量評價強調教師的角色作用,突出教師的教學環節,課堂更多關注課程教育和課程設計。當下,職業教育正經歷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與標準建設過程,伴隨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等方面的持續更新,高職公共基礎課程也面臨新挑戰,科學的教學質量標準體系將助推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質量中發揮最大潛能,使其服務于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改革。

高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框架

在基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中,綜合職業能力涉及三種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后兩種能力雖屬于專業之外的能力,卻是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關鍵核心能力。同時,引入了最新人才質量評價理念——“知識遷移”能力評價觀念。筆者借鑒國際職業教育質量管理ISO29990標準,分析公共基礎課程與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相關的主要要素,從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角度,構建反映學生關鍵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評價模型在高職英語課程的實際應用,驗證其合理性、有效性。

1.公共基礎課程與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相關的主要要素

依據公共基礎課程涉及的學科門類和課程設置,梳理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關注的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主要指學業水平的基本技能、專業技能或資格、知識的運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其中,具體方法能力有整合信息與思想的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等,表明了公共基礎課程在學生文化、策略、情感、品德培養,以及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基礎作用,詳見表1。

表1 公共基礎課程培養的方法能力與社會能力

2.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公共基礎課程在總體性質和學生綜合素養培養方面的基礎作用,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面向素質教育,立足職業需要,服務學生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關注“學習評價”和“學習服務評價”兩方面,并反映學生的關鍵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蓪W業水平(體現方法能力)、知識遷移(體現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能力水平(體現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和課程質量、特色與文化作為5個一級指標;選擇反映學業水平的課程成績、課程目標達成度、知識運用等14個反映課程綜合教學效果的評測點設為二級指標;將課程成績、崗位調查、能力反應等設為19個三級指標,初步形成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2。

指標體系的評價應用設計

依據研究初步構建的公共基礎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以高職英語課程為例,結合目前高職院校推行的診斷與改進內容,參照課程診斷改進的多個質控點,如課程授課計劃、課程資源、教學條件、授課方式等進行教學質量監測,以提升課程評價的針對性、科學性;再通過實踐驗證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教師、學生、崗位調研,分析指標體系的認同度和評價效果。以下為各指標達成路徑:

學業水平:借助學校智能教學平臺獲得學業課程成績、學生到課率、成績分析等相關數據與分析。

知識遷移:通過“云班課”“智慧樹在線教育”等平臺獲得課程知識運用數據與分析;借助“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與學校、二級學院(部)相關文件獲得相關成績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崗位中知識的運用擬通過訪談專業課程教師獲得(參考企業意見),再結合學校近三年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進行分析。

能力水平:訪談專業課程教師(參考企業意見),再結合學校近三年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進行分析;通過“問卷星”獲得職業素養能力的相關數據與分析。

課程質量:依據“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與管理系統”、學校智能教學平臺與學校、二級學院(部)相關文件進行評價;學生評價可結合學校智能教學平臺“教學評價”與“學生對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問卷”分析獲得。

特色與文化:通過“問卷星”,由教師、學生對課程特色及效果進行評價;展示反映地方或校園文化的第二課堂及選修課開展情況、社會或媒體對相關教學、教師的報道或評價。

結 語

新時代,教學質量評價與職業發展要建立與之匹配的學生發展質量評價體系、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要關注問題解決能力、思辨能力、創造性、藝術素養的培養。學校要系統規劃公共基礎課程涉及的學科門類,科學設置核心素養課程;從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出發,關注“學習評價”和“學習服務評價”,全方位反映學生的學業水平與技能、知識運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質量;面向素質教育、職業需求、學生多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深入研究適用于、服務于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趙志群,〔德〕費利克思·勞耐爾.職業能力測評方法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德〕菲利克斯·勞耐爾,〔澳〕魯珀特·麥克林.國際職業教育科學研究手冊[M].趙志群,等,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

[3]周志剛,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8,3.

[4]吳俊強.ISO 29990國際職業教育管理質量標準研究與應用[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5]托馬斯·A·安吉洛,K·帕特麗夏·克羅斯.課程評價技巧——大學教師手冊(第二版)[M].唐艷芳,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4.

[6]楊軍強.高職公共基礎課有效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探析[J].高教論壇,2018,1.

[7]BS ISO 21001:2018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 Management systems for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 [EB/OL]. https://www.iso.org/standard/66266.html 2018.5

作者單位: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