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在線課程的高職教師TPACK能力分析及提升路徑
作者:任鎖平
發布時間:2021-03-31 15:50:07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 結合在線課程建設相關標準制訂面向在線課程的高職教師TPACK能力量表,對陜西省20所高職院校370名教師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高職院校教師TPACK能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且在性別、年齡、職稱、學歷等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建議從技術至上轉向技術整合理念,不斷完善信息化教學軟硬件及資源建設,建立分層分類、設計合理的培訓體系和建立有效的獎勵、激勵政策等進行TPACK能力提升。
[關鍵詞] 在線課程 TPACK 高職教師
基金項目:2019年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課題《面向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高職教師TPACK知識結構模型重構研究》(項目編號:19JK0220),主持人:任鎖平。
引 言
2020年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全國乃至全球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在線教學,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教學能力是在線課程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展開的。
研究設計
1.研究工具
采用量表測量法收集有關數據,所用量表是自編的面向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高職教師TPACK能力量表。本量表在分析有關高職教師TPACK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高校慕課建設與應用指南(討論稿)、《信息技術學習、教育和培訓在線課程》(國家標準),經過提煉要點、整合分析,從技術知識(TK)、教學法知識(PK)、學科內容知識(CK)、整合技術的學科知識內容(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七個維度制訂調查量表。通過小范圍測試,依據分析修改后,進行信效度檢驗,形成正式量表,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各維度量表、問卷調查三部分,采用Likert五點量表進行編制,選項分別為完全符合、符合、不確定、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個等級(分別賦值5~1分)。
2.樣本分析
調查對象主要為陜西省20所高職院校的教師,通過問卷星進行在線填報收集,共計370名教師完整填寫了量表。樣本中男教師119名,女教師251名;助教48名,講師175名,副教授105名,教授42名;30歲以下42名,31~40歲196名,41~50歲90名,51~55歲26名,56歲以上16名;本科學歷82名,碩士研究生學歷251名,博士研究生學歷24名,其他學歷13名;3年以下教齡48名,3~5年教齡52名,5~10年教齡87名,10年以上教齡183名。
3.研究方法
使用SPSS20.0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主要進行信效度檢驗、均值、相關性、差異性分析等。
4.信效度檢驗
量表總體Cronbach’sα系數達到0.982,各維度的Cronbach’sα系數均大于0.8,表明量表內部一致性較好,具有理想信度。
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進行檢驗,KMO值為0.975>0.900,表明存在共同因素,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16409.254,df=1176,p=0.000<0.001,達到顯著水平,表明問卷中各維度之間相關性較高,問卷效度較好。
研究結果分析
1.面向在線課程的高職教師各維度水平分析
對量表各維度進行均值統計分析,高職教師七個維度均值處于13~17之間,整體水平均值為14.6147(最小值7,最大值30),處于中等水平。其中TK、TCK、TPK和TPACK四個維度水平高于PK、CK、PCK三個維度,反映出面向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高職教師在教學法知識、學科內容知識、學科教學知識方面能力較弱,而PK和CK是七個維度中得分較低的,表明高職教師需要加強教學法知識和專業新興技術、工藝等技術技能知識培養和提升。也反映教師在參與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技術運用能力不斷提升,但是綜合運用能力仍有待提升。
使用Pearson系數分析各維度間的多層因果關系及相關強度,TK、PK、CK、TCK、TPK、PCK、TPACK間存在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高職院校教師認為技術、教學、內容三者之間能夠較好地進行整合。
2.面向在線課程的高職教師各維度在人口學變量方面的特征和差異分析
(1)性別差異分析
TK、TCK在性別變量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22、0.028),其他幾個維度方面差異不顯著。從均值角度來看,女教師在七個維度方面均高于男性教師。
(2)年齡差異分析
七個維度在年齡變量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01、0.013、0.000、0.013、0.019、0.002、0.003)。TK、CK維度30歲以下與51~55歲年齡段存在顯著性差異,CK、PCK維度30歲以下與56歲以上年齡段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均值角度看,TK維度在31~40歲和41~50歲、51~55歲和56歲以上兩個年齡段呈現出增長趨勢,PK維度在51~55歲和56歲以上年齡段呈現出增長趨勢,兩個維度整體仍然處于下降趨勢,而其他幾個維度均呈現出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趨勢。表明在職業教育領域技術手段的應用和新工藝、新技術等快速發展,年輕教師更容易將行業領域先進的新工藝、新技術等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先進的教學設計理念進行融合應用。
(3)學歷差異分析
七個維度在不同學歷變量方面均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00、0.022、0.046、0.000、0.018、0.034、0.003)。主要表現在其他學歷方面,除TPK維度中其他學歷與博士研究生學歷教師未呈現顯著差異外,其他維度中的其他學歷與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呈現顯著性差異。均值角度而言,在TK、TCK、TPK、TPACK中均值呈現出碩士研究生>本科>博士研究生>其他,PK均值呈現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其他,CK均值呈現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本科>其他。
(4)職稱差異分析
七個維度,在職稱變量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值分別為0.009、0.006、0.000、0.000、0.000、0.000、0.001)。從均值角度看,在TK、PK兩個維度中呈現出職稱越高,均值越低的趨勢;CK、TPK、TPACK均值呈現出講師>助教>副教授>教授;TCK均值呈現講師>副教授>助教>教授。客觀反映了隨著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新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年輕教師更容易接受和運用新教育技術手段和教學理念開展教學。
3.面向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高職教師TPACK能力提升需求分析
調查發現40.27%的教師認為在線課程建設培訓對于高職教師TPACK能力提升有很大幫助,52.16%的教師認為有一定幫助,7.57%的教師認為沒有幫助。而在基于在線開放課程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存在困難(多選)的調查中發現,主要的困難是缺少教學設計指導、備課時間、政策支持、網絡支持、硬件支持,依次占比52.7%、48.92%、46.22%、35.68%、35.14%。同時教師認為需要從課程設計、混合式教學設計、視頻錄制、課程開發、平臺使用、多元評價方法、信息素養提升(多選)等方面進行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進行培訓,依次占比72.16%、69.73%、66.49%、65.14%、57.03%、52.43%、47.03%。
提升路徑
1.從技術至上理念轉向技術整合理念
調查顯示,面向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高職教師TPACK能力處于中等水平,而技術均值維度明顯高于其他幾個維度,進一步提升需要從技術至上理念轉變到技術整合理念,改變傳統單純培訓技術能力的現狀。根據需要創新教學情境,融合大數據、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具體專業課程教學中,提升培訓學習的有效性,實現信息技術整合應用在教學設計、學科內容等方面,促進高職教師TPACK能力整體提升。
2.不斷完善信息化教學軟硬件及資源建設
基于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離不開學校硬件、網絡、軟件等條件支持和保障,調查結果顯示缺少網絡支持和硬件支持比例分別占48.92%和46.22%。疫情期間在線教學客觀反映開展在線教學離不開良好的信息化環境支持,為學校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思路。第一要加強網絡及硬件建設,不斷優化信息化教學環境。第二要整合教學平臺和資源,打造數據中臺,為師生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便利。第三要整合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按照專業群思路開展在線課程和資源建設,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讓傳統實訓教學看不見、摸不著的教。
3.建立分層分類、設計合理的培訓體系
建立分層分類的培訓機制,分別針對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指導。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專業背景、不同職稱的教師建立分類的TPACK能力提升課程。根據不同職稱、性別和年齡建立教師合作共同體,互幫互助,共同提升。開發不同階段分層培訓課程,處于課程建設階段的需要重點加強課程設計、開發、視頻制作技巧等方面的培訓,而處于應用階段則應重點加強混合式教學設計、多元評價、平臺使用、信息素養提升等方面的培訓。
加強信息技術教學工具的使用,利用智能化教學工具幫助教師從繁雜重復性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新階段職業教育高質量的發展,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設計能力,將企業行業新技術、新工藝與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度融合。通過合理的、針對性的分層分類培訓,促進高職教師TPACK能力形成認知層次的螺旋式、漸進式的提升和發展,不斷引導教師深化在線課程應用中進行自我創新,形成持續性的能力體系更新,實現面向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高職TPACK能力結構自組織。
4.制訂有效的獎勵激勵政策
職業院校教師TPACK能力提升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學校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和前提。此次調查顯示,缺少備課時間比例占48.92%,缺少政策支持比例占35.68%,提到獎勵政策約出現140余次,表明教師迫切需要學校制訂有效的獎勵激勵政策。首先需要制訂在線課程建設相關政策和標準,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其次是制訂學分認定和教學工作量認定等相關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各類政策,為教師愿意開展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經費保障,如采用在線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線下課堂按傳統課時2/3授課,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按2.0倍系數進行課時課酬核算,省級的按1.5倍系數核算,院級的按1.2倍系數核算,對獲省級以上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優先職稱評聘;鼓勵學生通過學習高品質課程獲得學分,開展課程學分置換,提供學分認定。
參考文獻:
[1]董同強,馬秀峰.高職院校教師TPACK:績效分析及改進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52-57.
[2]任鎖平,劉瑞儒,王宇.疫情期間高職院校在線教學實踐及啟示——以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2020,19(8):44-50.
[3]趙曉偉,沈書生.在線教育中教師TPACK塔式認知層次構建策略[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3):49-55.
[4]周怡安.TPACK視域下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研究——基于職業院校教師的調查[J].職業教育研究,2019(3):65-70.
作者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