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健康評估”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護理專業兩個班級的學生作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采取“微信平臺+在線開放課+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對照組采用多媒體形式為主的常規教學法。結果:學期末,觀察組學生的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學生對于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評價較高,學習獲得感明顯提高。結論: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優質資源,實現傳統課堂與在線開放課的相互融合、優勢互補。

[關鍵詞] 微信平臺 在線開放課 混合教學模式 健康評估

課題:本文系院級重點課題《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健康評估>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編號:2019JYB06)。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指出,要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和課程平臺,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近年來在線開放課的建設呈井噴態勢,越來越多的課程出現在各種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上。但也有學者指出,在線開放課程的關鍵在于“建以致用”,如何使在線開放課程的優質教學資源“真正有用”,是高等教育面臨的新課題。在線開放課程具有資源共享、形式靈活等優點,但也存在難以吸引學生主動學習、交互性局限、不能實時互動、學生學習熱情難以維持等問題。本研究基于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健康評估”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的建設成果,利用微信平臺,構建“微信平臺+在線開放課+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按照整群抽樣法,隨機選取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18級高職護理專業9班學生為觀察組,6班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基礎課成績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由同一教師授課。

2.方法

(1)教學方法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健康評估”課程開設在第三學期,共計56學時。對照組采取以多媒體形式為主的常規教學法。觀察組采用“微信平臺+在線開放課+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如下。

①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健康評估”課程2016年被立項為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經建設,已構建好課程知識樹,并開發文本、PPT、微課、動畫、音頻等多種教學資源,2018年7月在智慧職教平臺上搭建完成。云課堂為智慧職教對應的手機APP,學生可登錄移動客戶端對教師發布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借助云課堂可開展線上提問、頭腦風暴、在線測試、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

②建立課程微信平臺。依托微信建立課程公眾號“健康評估課程交流平臺”,根據教學設計,將圖片、視頻、動畫等在線開放課程資源賦予生動、有趣、生活化的語言,并將其嵌入到推送消息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與此同時,建立班級微信群,實現24小時不下線的實時互動。

③開展“微信平臺+在線開放課+課堂教學”的混合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引導、課中提升、課后拓展三個環節(見圖1)。

圖1 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實施過程

以“健康評估”中心臟的聽診為例。課前引導:教師編輯微信公眾號文章,文章一:聽!誰在跳動?嵌入在線開放課中心跳音頻資源,然后以生動形象的語言闡述心音及其產生的機制,同時插入一個心動周期內心臟瓣膜開放關閉動態圖。文章二:心,你還好嗎?插入正常心跳音頻,引入心率、心律、正常心音。然后插入異常心音音頻,用類比法理論講解異常心音的常見原因及特征。文章三:等你來領任務卡!以文字形式編輯課前任務,如牛刀小試,登錄云課堂課前測試,看你能得多少分;你會心臟聽診了嗎?登錄云課堂觀看視頻操作,總結聽診要點,上課分小組匯報。教師通過微信后臺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微信群加以提醒和督促。課中提升:根據學生課前學習反饋及測試情況,發現心臟瓣膜聽診區定位、心音的臨床意義及異常心音的辨別較為薄弱。課中通過小組學習成果展示瓣膜聽診區位置,教師示范、同伴實踐聽診方法,模擬人聽診練習鑒別異常心音,并通過在線測試搶答相關試題等方式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收。課后拓展:教師通過云課堂布置課后作業,首先,完成云課堂小測試;其次,同伴相互操作心臟聽診,并錄制視頻傳至云課堂。學生提交作業,教師審批,據問題,通過微信群在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展開激烈討論,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2)評價方法

理論考核。學期末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考試,考試采取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的形式進行,試題緊扣護考大綱及教學重點和難點。自主學習能力評價。采用張喜琰、李小寒編制的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調查問卷,該問卷包含4個維度,30個條目,學習動機(8個條目)、自我管理能力(11個條目)、合作能力(5個條目)、信息素質(6個條目),各條目均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累計得分越高說明其自主學習能力越強。學期末通過問卷星向兩組學生發放。教學實施評價。采用課題組編制的調查表,含5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作用明顯、有一定作用、不確定、無作用4個選項。學期末通過問卷星向觀察組學生發放。

(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兩個獨立樣本t檢驗、卡方檢驗及描述性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

討 論

1.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提升教學效果

微信溝通方便快捷,建設課程輔助學習訂閱號,可以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每次上課前通過課程公眾號,將在線開放課的優質資源以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語言,條理清晰地推送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前往在線開放平臺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真正地在課前進行自主學習,而非應付差事。課中根據課前反饋,運用云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攻破重點和難點。課后再通過云課堂在線測試發現存在的問題,通過微信群實時討論,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學生期末理論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這與邱樂泉等的研究結果相似,其在生物化學課程中運用線上學習與微信訂閱號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線開放課程需要學習者有自主學習能力,但是目前高職院校中部分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專注力和自主學能力差。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課前推送音頻、視頻等學習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中小組討論、成果展示,課后在線檢測、微信互動,使學生由被動地聽轉為主動地學,增加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運用云課堂APP及微信平臺對學生參與度進行記錄監控,并將過程性考核納入結果性考核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

3.學生對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評價較高

學習獲得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獲得而產生的正向心理感受。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75%的學生認為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能夠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分析可能是通過課前微信趣味引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興趣和任務在在線開放課平臺上自主探索知識,課上教師可以通過云課堂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一種全新的課堂氛圍,課后在在線開放平臺上完成自測,再在微信群內開展交流討論。整個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參與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之中,并從中獲得相應的肯定和激勵,提升學生的學習獲得感。

結 語

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在線開放課程的優質資源,實現傳統課堂與在線開放課的相互融合,能夠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獲得感。但在混合式教學中如何避免學生過度沉溺于移動設備,如何減少教師在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制作、開放課平臺的設計、微信公眾號的編輯等方面的工作壓力,也是信息化教學中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EB/OL].(2015-04-28)[2016-06-3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4/t20150428_187562.html.

[2]于歆杰.在線開放課程需要建以致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5(24):9-10.

[3]管維紅,華馳.基于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在線開放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385(22):42-45.

[4]張喜琰,李小寒.護理專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工具的研制[J].護理研究,2009,23(3):639-640.

[5]龐麗莉,宋衛菊,謝家燁,等.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23):11-13.

[6]邱樂泉,汪琨,湯曉玲,等.基于移動學習的生物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19,46(10).

[7]管維紅,趙彥.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在線課程教學中的實證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7,26(2):72-76.

[8]劉濤,梁春光,崔慧霞,等.項目教學法在高職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7,14(5):334-338.

[9]王朝.構建激勵機制提升學警思政課獲得感[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9,(5):110-117.

作者單位: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責任編輯:楊子